第1章:深陷诬局破死局后脑勺像是被钝器反复敲击,每一次心跳都牵扯着太阳穴突突地疼。
陈默猛地睁开眼,刺骨的寒意瞬间从膝盖下的青砖地钻上来,透过薄薄的麻布裤子,
直刺骨髓。鼻腔里充斥着呛人的陈旧木头味,混杂着劣质香灰燃烧后特有的焦糊气。
他下意识地想抬手揉额角,手腕却传来被粗糙麻绳勒紧的刺痛。视线艰难地聚焦——头顶,
“陈氏宗祠”的牌匾悬在阴影里,金漆剥落,字迹如沉重的枷锁。环顾四周,
一张张面孔如同庙里的泥胎塑像:族长陈德正枯瘦的手指紧攥着楠木拐杖,
骨节泛白;教谕陈夫子捻着稀疏的山羊胡,
浑浊的老眼里是毫不掩饰的失望;更多的族人簇拥在阴影里,嘴角压抑着幸灾乐祸的弧度,
窃窃私语声像无数只细小的毒虫,在死寂的空气里爬行。“作弊!科场作弊!
陈家怎么就出了你这么个孽障!”族长陈德正的声音如同生锈的铜锣在耳边猛敲,
震得陈默耳膜嗡嗡作响,连带胸腔都跟着震颤。嗡——无数破碎的画面和陌生的记忆碎片,
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将他残存的意识淹没。陈默?不……是陈池墨。
现代格子间里那个被KPI压垮的社畜陈默,昨夜显示屏蓝光还映在视网膜上,下一秒,
意识就被塞进了这具名为陈池墨的、十六岁古代寒门学子的身体里。记忆碎片飞速拼合,
原主陈池墨,确实是块读书的料。寒窗苦读,字字心血。也正因这“过人”的才学,
他成了当地豪绅李家公子李茂眼中的捷径。李茂?草包一个,
肚子里墨水还没他腰间的玉佩值钱。几番威逼利诱,要原主代笔。原主骨头硬,宁折不弯。
李茂恼羞成怒,竟设下如此毒计。县试考场上,趁原主凝神答题,一枚揉得极小的纸团,
带着恶意塞进了他的卷袋夹缝。更绝的是,收卷时,那个被李茂买通的监生,
恰如其分地“失手”碰翻了陈池墨的考篮,纸团“恰好”滚落在地,在众目睽睽之下,
完成了这场拙劣的“人赃并获”。“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有何话可说?!
”族长枯瘦的手指几乎戳到陈池墨脸上,一张薄薄的、揉皱的纸条被狠狠摔在冰冷的砖地上。
那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像极了孩童的涂鸦,此刻却成了足以将他打入地狱的铁证。
陈池墨抬眼。祠堂里光线昏暗,香炉里残香袅袅,沉重的空气像被水浸透了的棉被,
将它层层裹住,令人窒息。他喉咙发干,想争辩,
侦逻辑拆穿这漏洞百出的诬陷——纸条字迹不符、证人证词矛盾、动机指向明确……“族长,
教谕,此事分明有诈!那纸条绝非学生笔迹,也从未……”“住口!”陈德正猛地一拍桌案,
震得茶盏叮当作响,稀疏的胡子因震怒而簌簌抖动,“冥顽不灵!事到如今,还敢狡辩?!
陈家百年清誉,今日尽毁你手!”四周的窃窃私语瞬间变成了毫不掩饰的鄙夷和唾弃。
教谕陈夫子痛心地闭上眼,喉咙里发出沉重的叹息,仿佛陈池墨已经是个死物。
“我陈氏族学,绝不容你这等败坏门风之辈!”族长冰冷的声音如同墓穴里的阴风,
宣判着***,“从今日起,剥夺陈池墨科考资格,逐出族学,永不录用!
”科考资格——寒门子弟唯一能撬动命运的铁凿。
逐出族学——连最后一块垫脚的石头也被抽走。
陈池墨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瞬间窜上天灵盖,血液都似乎凝固了。就在这时,
祠堂外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伴随着妇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墨儿!我的墨儿啊!
”陈池墨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
这具身体的记忆本能地给出了答案——是母亲王氏!
那个一辈子没享过福、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寒门农妇。
母亲王氏跌跌撞撞冲进祠堂,浑浊的泪糊了一脸。她看见跪在地上形容狼狈的儿子,
再对上族长那张铁青的脸,瞬间明白了大半。一声凄厉的“墨儿”刚出口,
她整个人就像被抽干了力气,双眼一翻,直挺挺地向后倒去。“娘!
”陈池墨挣扎着想扑过去,却被旁边两个粗壮的族人死死摁住肩膀,动弹不得。
父亲陈老实紧跟着冲进来,看到倒地的妻子和被押着的儿子,
那张被岁月和辛劳刻满沟壑的脸瞬间失了血色,浑浊的老泪无声地滚落。他张了张嘴,
喉咙里只发出嗬嗬的哽咽,最终像一截被雷劈中的朽木,瘫软在地,脊背佝偻下去,
仿佛瞬间被抽走了十年阳寿。家族冰冷的审判,父母绝望的崩溃,
如同两座无形的大山轰然压下,要将陈池墨碾碎在尘埃里。祠堂门外的角落里,
几个李家的帮闲正探头探脑,脸上挂着毫不掩饰的得意,挤眉弄眼地朝里面张望,
仿佛在欣赏一出精心编排的好戏。然而,就在这几乎要将人压垮的地狱景象中,
陈池墨的意识深处,属于现代社畜陈默的冷静和愤怒却像冰冷的火焰一样燃烧起来。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像审视一份漏洞百出的项目报告一样,
迅速评估局势:证据链薄弱纸条字迹明显不符原主,关键证人监生有明显利益关联,
主使者动机明确李茂舞弊不成反诬陷,审判方族长、教谕思维僵化,
只重“清誉”表象,缺乏基本逻辑推理能力。突破口,在证据和证人!
堂里的每一个人——暴怒的族长、痛心的教谕、冷漠的族人、角落里幸灾乐祸的李家狗腿子。
膝盖的刺痛让他微微蹙眉,嘴角一抹冰冷的弧度在祠堂昏暗中一闪而逝,
带着穿越者洞悉一切的轻蔑。“科举?”他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
每一个字都像淬了冰,“不过是古代的应试教育罢了。
我一个背过《五三》、刷过千题、学过逻辑分析的人,还怕你这套八股玩意儿?”眼神深处,
不再有少年的惶恐,取而代之的是磐石般的坚定和一种近乎冷酷的自信。逆袭,
就从拆穿这场诬陷开始。第2章:科学吊打八股文陈池墨脑中高速运转得出分析:族学除名?
科考资格剥夺?不过是李家蠢货利用宗族私权设下的第一道障碍。核心障碍在县衙学籍!
只要户籍在册,县衙报名通过,他陈池墨的名字就能出现在县试名单上!
宗族的“永不录用”,挡不住朝廷的律法程序。
回到那间低矮、散发着霉味和草药混合气味的土坯房,
父母的绝望如同实质的阴云笼罩着狭小的空间。母亲王氏歪在土炕上,眼睛肿得像桃子,
压抑的啜泣声断断续续。父亲陈老实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着劣质旱烟,
辛辣的烟雾弥漫开来,熏得人眼睛发涩。陈池墨没说话,
浑身关节因长时间的跪姿而发出细微的咔响,酸痛感清晰地从膝盖蔓延到腰背。
默默从炕席下摸出家里仅有的、用破布包着的十几枚铜钱,转身出了门。县衙报名处的小吏,
眼皮都懒得抬一下。陈池墨“舞弊嫌犯”的名头早传开了。旁边,
两个李家派来的闲汉抱着膀子,斜眼瞅着,脸上挂着看好戏的讥笑。
陈池墨将还带着体温的铜钱放在油腻的案桌上,声音平稳:“陈池墨,报名县试。
”小吏瞥了他一眼,又瞅了瞅旁边李家的狗腿子,鼻子里哼了一声,
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最终还是拿起笔,在名册上歪歪扭扭地记下了他的名字。
消息像长了翅膀。邻居看他的眼神从同情变成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鄙夷。
李家的狗腿子更是变本加厉,时不时堵在陈家破败的院门口,扯着嗓子阴阳怪气:“哟,
陈大才子,还做状元梦呢?省省力气吧!哈哈!”陈池墨充耳不闻,
将自己关在唯一不透风的西屋。唯一的“提神剂”,
这个时代的庞大数据库——那些现代教育锤炼出的高效解题模型、逻辑树分析、归纳演绎法。
这些“武器”与八股文的结构、论证方式、乃至考官喜好进行疯狂的“嫁接”和“本地化”。
结构拆解:不再死记硬背范文,
将一篇标准八股文拆解成“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大模块,
分析每个模块的功能和连接逻辑。
论证分析:找出范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类比、举例、引用,评估其有效性。
考官偏好分析:根据有限的资料主考官孙大人过往批语、出题倾向,
尝试用简单概率模型推测其偏好是重文采?重义理?还是重实务?。
模板化思维:针对不同类型题目如“论仁政”、“论修身”、“论治水”,
总结出几套可快速套用的核心论点框架和论据库。效率?那些摇头晃脑的学子背一天的文章,
他用结构分析法一小时就能吃透精髓。父母看着儿子油灯下熬红的双眼和日渐消瘦的脸颊,
眼中的绝望渐渐被一种小心翼翼、近乎卑微的希望取代。母亲默默地煮了家里唯一一个鸡蛋,
塞进他手里;父亲则一声不响地劈柴,把土炕烧得更暖些。县试当日,考场肃杀。
陈池墨坐定,嗅着劣质墨块和宣纸散发的熟悉气味。考题《论仁政》下发。他心中冷笑一声,
这题目古板,却也给了他发挥的空间。提笔,饱蘸浓墨,笔尖悬停。
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立刻进入骈四俪六的铺陈,而是凝神片刻,笔锋落下时,
在句尾果断地点下了一个清晰、饱满的墨点。。接着,是第二个。
他摒弃了传统八股层层铺叠的繁复,
采用了清晰的三段论结构:1.总核心观点:仁政之要,首在安民轻徭薄赋,
息兵休战,次在富民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终在教民广设蒙学,淳朴民风。
安民:分析当前赋税过重、徭役频繁对民生的具体危害举实例:某地因加赋导致流民。
修水利对增加田亩、提高产量的直接效益结合简单算术:一亩水浇地比旱地产粮多几何。
教民:论证教化对减少犯罪、提升民智的长远意义引用《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3.总总结升华:安、富、教三者相辅相成,乃固国本、致太平之基石。
仁政非空言,需落实于具体利民之策。整篇文章,论点清晰,论据具体有数据支撑,
逻辑链条严密,语言平实有力,一扫八股文常见的空泛辞藻堆砌。阅卷室里,
主考官孙大人捻着胡须,眉头紧锁。一张卷子上那些突兀的“墨点”格外刺眼。他拿起卷子,
越看越是心惊肉跳。这文章结构清晰得近乎妖异!观点也犀利直指要害,
但这“墨点”和这近乎粗暴的“总分总”写法,简直是离经叛道,是对圣贤文章体例的亵渎!
他气得一拍桌子,震得笔架乱颤:“狂悖!斯文扫地!此等妖异写法,成何体统!
”陈池墨被带到孙大人面前。孙大人脸色铁青,将卷子几乎杵到他眼前,指着那些墨点,
厉声质问:“陈池墨!你可知圣人文章,首重雅正文体?你这等妖异符号,歪门邪道,
是何居心?!”陈池墨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拱手,声音不高却清晰:“回禀大人。
圣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又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敢问大人,若无断句停顿,
如何能让人思索回味?若无段落分层,如何能辨明道理层次?文章之本,在于明理晓义,
通达人心。学生所用墨点,只为停顿以利思索;所用分层,只为将道理剖析得更清楚,
使大人与阅卷诸公,能一目了然,明辨是非。至于仁政,学生斗胆以为,
空谈仁义不如实策惠民。减轻赋税让民有喘息之机此为安民,兴修水利令田亩增产再为富民,
广设学堂开启民智三为教民,此三策并举,方为仁政之筋骨,利国之根本。学生愚见,
请大人明鉴。”孙大人被他一番引经据典、条理分明的辩驳堵得一时语塞。
从未见过有人如此“歪解”《论语》来佐证“离经叛道”的写法!更没想到一个寒门学子,
能将治国方略说得如此具体可行。他虽心有不甘,满腹怒气,却也不得不承认,
这文章的观点确实扎实,逻辑确实严密。最终,他勉强挥了挥手,语气生硬:“罢了!
文章虽有瑕疵,体例不端,然……见解尚属可取。去吧!”陈池墨险过县试,
但“狂生”之名,已深深烙印在孙大人心中。府试临近,市井间流言蜚语更甚。
关于李家买通考官、考题泄露的传闻甚嚣尘上。
陈池墨嘴角噙着一丝笑:在降维打击般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前,这种小伎俩如同儿戏。
:三位主副考官的籍贯、师承、过往政绩尤其关注其发表过的政论、处理过的案件类型。
立场偏好:通过其师承、过往言论、地方关系网,分析其可能的立场是保守、务实还是激进?
历年考题分析:梳理近十年府试策论题目,寻找热点、规律如某几年重农桑,
某几年重吏治,某几年重边防。
时事热点:关注当前朝廷和地方最紧迫的问题如某地水患、某地边患、粮价波动。
他将这些零散信息输入“大脑数据库” ,进行交叉分析和概率推演:考官A务实派,
曾主持治水:结合今年水患频发→高概率出治水/防灾题。考官B保守派,
出身世家:结合朝廷近期抑兼并风声→可能出“论均田”或“论士绅之责”题。
考官C关注边事:结合北境不稳→可能出“论边饷”或“论兵制”题。综合推演结果,
他押注三道策论题方向:治水防灾、均田/税赋、边饷筹措。三天备考,他围绕这三个方向,
构建了核心论点、论据库数据、案例、反驳预案。诗题环节,
考官果然要求以“壮志”为题作诗。陈池墨脑中瞬间闪过李白《将进酒》的雄浑意象,
但他没有照搬。他捕捉的是那种睥睨困境、坚信自身价值的磅礴气势。笔走龙蛇,
一首融汇古今、气势雄浑的七律跃然纸上:寒窗十载困泥尘,匣底龙吟久未申。
岂惧浮云遮望眼?敢将碧血荐乾坤!长风欲破千重浪,骏马终驰万里云。莫道书生无胆气,
笔锋亦可扫千军!阅卷的府试考官读罢,拍案而起,连声赞叹:“好!
好一个‘笔锋亦可扫千军’!此子胸中丘壑万千,非池中之物!此诗当传世!
”这已非简单的才气,更是一种迥异于时代的磅礴气魄和实干宣言。放榜之日,人头攒动。
李家公子李茂带着一群帮闲,摇着折扇,满脸胜券在握的得意,
只等看陈池墨名落孙山的笑话。然而,当衙役揭开榜单红绸,“案首”二字旁,
那个被墨汁晕染得格外清晰的名字,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李茂脸上——陈池墨!
李茂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碎裂,血色褪尽,变得惨白如纸。
他身边的狗腿子们更是如同被掐住了脖子,鸦雀无声。人群在短暂的死寂后,
爆发出震天的惊呼和议论。
那个被诬陷作弊、被族学除名、本该永世不得翻身的寒门弃子陈池墨,竟然力压群英,
摘得府试案首!这不仅是翻身,更是对李家权势***裸的践踏!陈池墨的才名,
如同平地惊雷,瞬间炸响在整个县城。院试考场,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
陈池墨刚在自己的考棚坐定,鼻翼便微微翕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腻得有些发闷的异香,
混杂在蜡烛燃烧的气味里。他立刻警觉:这味……很像某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植物提取物!
这李家果然狗急跳墙,又出阴招。他不动声色地从怀中贴身小袋里,掏出一个粗糙的小瓷瓶。
这是他根据记忆中现代药理知识,用薄荷脑、樟脑、冰片等几种常见草药,反复试验配比,
最终熬制浓缩成的“超级风油精”。拧开瓶盖,
一股极其清凉刺鼻、直冲天灵盖的气味瞬间驱散了甜腻。他用指尖蘸取少许,
用力涂抹在太阳穴和人中处。那冰凉辛辣的触感如同冰针扎刺,
瞬间将昏沉感驱散得无影无踪,大脑变得异常清明锐利。周围的考生已经开始眼皮打架,
哈欠连天,更有甚者已经伏案昏睡。陈池墨心中冷笑:一群待宰的羔羊。
考题下发——《水利工程》。陈池墨唇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他铺开考卷,
没有引经据典空谈大禹治水,而是提笔蘸墨,直接在空白处,用精准的线条和简洁的标注,
绘制了一幅打败性的图纸——一张“现代重力坝设计剖面图”。
:坝体结构标注“混凝土核心”、“块石护面”、坝基处理标注“深入基岩锚固”。
理阐述:用极简文字说明:“重力坝原理:借坝体自身巨大重量G与水压力P抗衡,
利用坝体与基岩间的巨大摩擦力F维持稳定。结构应力向下传导分散,
避免局部崩塌图示受力箭头。设溢洪道图示位置泄洪,精确控制水位。坚固耐久,
远超土石坝,可御百年一遇洪水。”对比图示:在图纸一角,
简略画出传统土石坝在洪水冲击下易溃决的脆弱形态,
与现代重力坝的坚实稳固形成鲜明对比。院试主考官是位博学多识、尤精水利的老学究。
当他看到这份考卷时,先是愕然,随即是深深的迷惑。图纸上的结构闻所未闻!
那“混凝土”是何物?“重力”、“应力”、“摩擦力”这些词组合在一起,
透着一种冰冷而强大的逻辑力量。他颤抖着双手,凑近了灯烛,
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图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标注。越看,他浑浊的老眼越是明亮,
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他猛地站起身,激动得声音发颤:“奇思!真乃奇思妙想!
这‘重力’之说,虽陌生,却暗合天地至理!此坝若成……此坝若成,
果真可保一方百年安澜!”陈池墨的奇思妙想和超越时代的见识令他赞叹不已,
心中对这个年轻狂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与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敬畏。三场大考,
连战连捷。陈池墨的名字,不再是耻辱的烙印,
而是成了“天纵奇才”、“狂生”的传奇代名词。院试中那幅超越时代的水坝图纸,
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在士林中掀起波澜,引起了更高层大佬们的注意。李家气急败坏,
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屡次设局却次次成为陈池墨登高的踏脚石。李茂气得摔碎了满屋的瓷器,
咆哮声响彻庭院。陈池墨的父母,终于挺直了佝偻的腰背,
脸上的愁苦被深深的喜悦和不敢置信的骄傲取代。昔日那些鄙夷嘲讽的族人,
眼神也变得复杂而闪烁,敬畏悄然滋生。真正的逆袭之路,由此正式铺开。
第3章:殿试狂言惊朝堂金銮殿内,龙涎香的气息粘稠得如同实质,
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进入者的肩头。陈池墨踏着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
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里激起微弱的回响。两侧,文武百官如同庙堂里的泥塑木雕,
目光却如同实质的探针,冰冷地扫视着每一位觐见的士子。最深处,
九龙御座上的身影在明黄帐幔后影影绰绰,散发着至高无上的威压。空气仿佛凝固了,
沉重的压力让大部分考生面色苍白,额角沁出细密的冷汗,甚至有人控制不住指尖的颤抖。
陈池墨却步履沉稳,每一步都踩得极实。他扫过那些紧张的同窗,眼神平静无波。
这金碧辉煌的殿堂,在他眼中,不过是古老思维最后的堡垒。而他带来的,
是足以将其根基撼动的现代智慧风暴。一股冰冷的、混合着挑战欲的兴奋感在血脉中奔涌。
考官洪亮的声音响彻大殿:“《论海运》!”殿内瞬间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
考生们面面相觑,不少人脸色由白转青。海运?海禁乃国朝铁律,祖宗成法!
朝堂主流视海运为末业,通商海外无异于引狼入室,动摇国本!此题,分明是皇帝在试探,
在投石问路。考生们纷纷提笔,或引经据典,大谈海禁之必要,
强调“片板不得下海”乃安邦定国之基;或从重农抑商的儒家教条出发,
痛陈海运“与民争利”、“坏人心术”之弊。墨香弥漫中,殿内一片陈腐守旧之声。
陈池墨心中一声冷笑。时机已至!他铺开考卷,提笔如刀,墨汁在笔尖凝聚,饱含力量。
笔下毫无迂腐之气,开篇便是石破天惊:“开海禁,通贸易,岁入何止千万两白银?
此乃解国用燃眉之急、固边防长久之策也!”随后,条分缕析,
直指要害:“设‘市舶司’专理: 勘合文书,稽查货物,定则抽分征税,严禁走私。
官船先行,直通南洋、东洋,采买奇珍香料、药材、珍木,互通有无。
许民船领照纳税:凡造船出海者,需至市舶司登记,领取船引执照,所载货物,
依其值课税三成。此举一可充盈国库税银,
二可抑制豪强巨贾垄断海利高额税收门槛。海贸之利,非止金银:互通有无,
可平抑物价如南洋稻米丰则输入济荒;流通四方,可兴百工丝绸、瓷器、茶叶需求增,
则作坊兴,匠户增;港口繁忙,则脚夫、船工、商贩云集,民得谋生之业。何谓‘末业’?
此乃活民、富国之大道!海运通,则沿海数万灶户盐民、渔民、船匠得活路,化盗为良,
实为靖海安民之策!东南沿海,倭寇海盗猖獗,根源在于海禁断绝生路。开海设司,
管理有序,编练水师巡防,以海贸之利养水师之兵,海疆可靖!边关连年烽火,
军饷捉襟见肘。海贸巨利,分毫入国库,可解九边军饷匮乏之困!”字字铿锵,逻辑严密,
如同一幅万船竞发、港口喧嚣、国富民安的画卷在纸上铺陈开来。策论呈上,
大殿内先是死一般的寂静,落针可闻。随即,如同滚油滴入冷水,轰然炸开!
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率先跳出来,指着陈池墨的考卷,气得浑身发抖。“狂悖!
此子狂悖至极!”礼部尚书王大人须发戟张,脸色涨红如猪肝,他几乎是咆哮着,
唾沫星子都喷到了前排官员的朝服上,“海运?开海禁?!此乃末业!贱业!堂堂士子,
不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竟鼓吹与民争利?此乃动摇国本,蛊惑君心!
太祖皇帝明令‘片板不得下海’,此乃祖制!岂容你一小儿妄议!
”另一位年迈的御史颤巍巍地出列,声音嘶哑却字字诛心:“奇谈怪论!妖言惑众!
《大学》有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治国当以德为先,以农为本!你张口千万两白银,
闭口课税三成,满身铜臭!此等重利轻义之论,坏我士林风气,乱我儒家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