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行世界的风高二3班的苏晓,像一颗永不疲倦的小太阳,
照亮了略显沉闷的午后画室。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和铅笔屑的味道。她咬着笔杆,
对着速写本上隔壁班篮球队长李锐一个潇洒扣篮的侧影出神,脸颊微红。“薇薇,
你说…这个角度是不是太花痴了?”她捅了捅旁边正认真临摹石膏像的闺蜜许薇。
许薇瞥了一眼,推了推眼镜,一脸了然:“啧,苏大社长,你这哪是画篮球赛,
分明是画‘心动狙击’嘛!情书呢?画好了没?别等下又塞在画本里忘了送。”“哎呀,
别催!”苏晓手忙脚乱地从画本夹层里抽出一张对折好的硬卡纸。
卡纸边缘精心绘制着Q版的篮球和音符,
封面用她独特的圆润字体写着:“To:球场上的闪电侠”。她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又带着点少女的羞涩,把它小心翼翼地夹回了速写本深处。“放学…放学就去塞他柜子!
”与此同时,仅一墙之隔的高二1班,气氛截然不同。
数学老师激昂的讲解是唯一的背景音。靠窗的位置,林屿垂着眼,修长的手指握着笔,
在竞赛题的海洋里划出冷静而精确的轨迹。阳光透过玻璃,
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淡淡的影子,周身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的“低气压”。
同桌兼死党江浩,校篮球队主力,百无聊赖地转着笔,压低声音:“喂,林大冰山,
下午训练赛,来看不?保证精彩!”他试图融化这座冰山。林屿头也没抬,笔尖未停,
声音清冷得没有一丝波澜:“不了。图书馆,物理竞赛资料。” 言简意赅,毫无商量余地。
江浩夸张地叹了口气,认命地趴回桌上。他早已习惯。林屿的世界,
仿佛由严谨的公式和冰冷的逻辑构成,容不下球场上的喧嚣汗水。一阵调皮的风,
毫无预兆地穿过未关严的窗户缝隙,打着旋儿闯进1班教室。它像只无形的手,
精准地拂过苏晓摊开在画室窗边、未来得及合上的速写本。
那张承载着少女心事的、精心绘制的“情书”,被风轻盈地卷起,像一片彩色的叶子,
飘飘悠悠,越过窗台,飞向了隔壁。命运的风筝线,在这一刻,悄然打了个死结。
那张色彩斑斓的卡纸,不偏不倚,落在了林屿堆满习题册和草稿纸的课桌边缘。
林屿的笔尖顿住了。他微微蹙眉,目光从复杂的微积分符号移向这突兀的“入侵者”。
他伸出两根手指,带着一种近乎实验室处理标本的谨慎,拈起了它。卡纸的触感很特别,
不是普通作业纸。封面是陌生的卡通风格,一个Q版小人似乎在…投篮?
旁边还画着扭曲的音符?称呼是“球场上的闪电侠”。
林屿的视线落在内页唯一一行手写字上: “嘿,别总绷着脸嘛!赛场/舞台见真章!
期待你的表现哦!(◕‿◕✿)” 后面跟着一个俏皮的颜文字笑脸。
林屿的眉头锁得更紧了。赛场?舞台?见真章?
逻辑引擎在他冷静的大脑中高速运转:1.匿名。2.风格幼稚他认为,
充满无意义的符号颜文字。3.内容指向某种“较量”或“挑战”。
4.精准落在他的桌上——针对性明显。结论瞬间形成:这是一封匿名的挑战书。
有人对他常年占据年级第一的“学霸”地位不满,试图用这种幼稚的方式扰乱他,
或是宣战。一丝极其罕见的、被冒犯的冷意掠过林屿眼底。
他骨子里的骄傲和近乎偏执的胜负欲被点燃了。无聊?是的。但既然战书已下,就必须回应。
他林屿,从不回避任何形式的挑战。他仔细审视卡纸:独特的漫画纸材质,
边缘手绘的装饰风格…这需要调查来源。他侧过头,将卡纸推到一脸懵逼的江浩面前,
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 “浩子,查一下。这种纸,这种画风。
谁在向我下战书?”江浩眼睛瞪得像铜铃,拿起卡纸翻来覆去地看:“战…战书?老大,
你确定这不是哪个妹子给你的情…” “书”字还没出口,就被林屿冰锥般的眼神冻了回去。
“看风格,像漫画社的。”林屿的指尖点着Q版小人,“重点是找出‘闪电侠’是谁。
以及,谁在期待我的‘表现’。
” 他自动过滤了“别绷着脸”这种在他看来毫无信息量的废话。
江浩看着林屿那副如临大敌、仿佛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严肃表情,嘴角抽搐了一下,
最终认命地点头:“行…行吧,包我身上。” 他心想:完了,老大这神奇的脑回路,
又接错线了。2 错位的目光与强制的交集几天后,两班合上的公共艺术鉴赏课。
江浩猫着腰,
鬼鬼祟祟地指着坐在前排、正和许薇头碰头小声说笑、指着一幅抽象派油画比划的苏晓,
对林屿说:“喏,就那个扎马尾、笑得没心没肺的,苏晓,漫画社社长!
纸和画风都对得上号!‘闪电侠’?我打听了,漫画社就她画风最Q,
还总爱给校队的人画速写。”林屿的目光,第一次真正聚焦在苏晓身上。
少女明媚的笑容像窗外过分明亮的阳光,有些刺眼。他审视着她,
如同审视一道需要拆解的难题。既然是“挑战者”,他需要评估对手。
利、带着一种实验室观察样本的探究和…他自己并未意识到的、因“战书”而生的“警惕”。
就在这时,苏晓似乎感应到什么,毫无预兆地转过头来。四目相对。
林屿那毫无温度、仿佛能穿透人心的审视目光,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苏晓脸上的笑容。
她心脏猛地一跳,下意识地抓紧了许薇的胳膊。“薇薇!”苏晓的声音带着惊吓后的微颤,
飞快地转回头,压低声音,“吓死我了!那个林屿…他刚才看我的眼神,好可怕!冷冰冰的,
像要把我解剖了一样!我什么时候得罪过这尊冰山学神了?
”许薇顺着她的视线偷偷瞄了一眼后排,
正好对上林屿尚未收回的、依旧带着研判意味的目光,她也哆嗦了一下:“我的妈,
名不虚传…这气场!晓晓,你是不是不小心把颜料甩他校服上了?
还是画过他什么丑照被发现了?”“怎么可能!”苏晓欲哭无泪,
脑子里却电光火石般闪过那张丢失的“情书”!难道…那天被风吹走,被他捡到了?
他认出是我的画风?他在鄙视我画情书?还是发现我暗恋李锐觉得可笑?
无数个可怕的猜测瞬间塞满她的小脑袋,让她脸颊发烫,又羞又恼。“完了完了,
肯定是因为那个!离他远点!越远越好!”她鸵鸟般地把头埋得更低。
林屿看到苏晓瞬间煞白的脸和惊慌躲避的眼神,更加笃定了自己的判断。看,
被“识破”后的心虚和闪躲。果然是“挑战者”的反应。他收回目光,
在笔记本上冷静地记下初步观察结论:目标:苏晓。反应:警惕、回避。需进一步观察。
命运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校庆筹备会议,
教导主任洪亮的声音宣布:“…为体现跨学科融合,今年特设‘科技与艺术’联合项目!
科技社和漫画社一组!负责人,林屿,苏晓!强强联合,务必拿出亮点!”晴天霹雳!
苏晓手里的铅笔“啪嗒”掉在地上,她感觉眼前一黑。林屿则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
但出于一贯的责任感,没有提出异议。第一次项目讨论会,地点定在漫画社活动室。
空气中弥漫着颜料味和…尴尬的沉默。林屿摊开计划书,
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时间节点、技术可行性分析、材料清单和逻辑框架图。他推了推眼镜,
声音平稳无波:“基于校庆主题‘未来之声’,我建议设计一个互动光影装置。
核心是Arduino单片机控制的光敏传感器阵列,捕捉观众移动轨迹,
触发预设算法生成对应几何光效,体现科技内核。艺术呈现部分,
需要围绕‘声音’的视觉转化,抽象表达‘沟通’主题。”苏晓听得云里雾里,
只捕捉到几个关键词:Arduino?传感器?算法?她努力调动自己贫瘠的理科知识,
试图理解:“呃…林屿同学,你的意思是…做个会发光、会跟着人跑的…大玩具?
然后…画点画贴上去,表达…说话?”她努力比划着,试图用画笔和故事来具象化,
“比如画个小人儿,他说话,就有音符泡泡冒出来,变成光?”林屿沉默了两秒,
似乎在消化她过于“形象”的描述,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比喻缺乏逻辑支撑。
音符泡泡如何与传感器数据关联?‘说话’的抽象概念如何量化为光效变化参数?
这不符合项目要求的‘融合’,只是简单的拼贴。”他指着计划书上的流程图,
“我们需要一个可量化、可编程的艺术表达逻辑链。”苏晓的脸“腾”地红了,一半是急的,
一半是气的。她感觉自己的专业领域画画被彻底否定和轻视了。“什么叫拼贴!
画画是表达情感!是讲故事!不是冷冰冰的参数!”她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反驳。
“情感表达需要载体,载体需要逻辑支撑才能实现技术互动。”林屿寸步不让,逻辑严密。
场面陷入僵局,火药味渐浓。一旁被拉来“助阵”的江浩和许薇面面相觑,赶紧打圆场。
“哎呀,老大,晓晓,别急嘛!想法都好都好!”江浩试图和稀泥,“你看啊,
光跟着人跑,多酷!再配上晓晓画的漂亮图案,完美!” 许薇也连忙帮腔:“对对!
晓晓画个小精灵在光里跳舞,代表沟通的桥梁,多有意境!林屿同学,
技术实现上…应该不难吧?” “精灵形态无法被传感器直接识别,
其‘舞蹈’动作与观众轨迹的映射关系需要极其复杂的算法建模,目前硬件算力无法支持,
可行性为零。”林屿直接判了“精灵”***。 苏晓气得差点把画笔捏断。许薇一脸挫败。
林屿看着苏晓气鼓鼓的样子,
想起江浩的调查她给校队画速写和艺术课上她的“心虚”反应。他更加确信,
苏晓此刻的“不专业”和“情绪化”,
都是对“挑战”的另一种应对策略——试图用感性和混乱干扰他的理性判断。他必须更专注,
不能被带偏。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对苏晓提出的每一个带点“天马行空”的设想,
都进行了更加严苛的逻辑拷问和可行性评估,语气也越发公事公办。
苏晓则觉得林屿简直是在故意刁难!他每一个冷静的分析,
每一句“不符合逻辑”、“无法实现”都像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她越发肯定,
他就是在报复!报复她画了那封丢脸的情书被他捡到!
这个自大、冷酷、睚眦必报的冰山怪人!她咬着唇,强忍着委屈和怒火,
心里的小人已经把林屿画成了顶着冰块脑袋的大魔王。
3 冰层下的琴音与更深的裂痕项目毫无进展,气氛降至冰点。
苏晓连续熬夜画的几张概念草图,
都被林屿以各种“科学原理错误”、“互动逻辑不成立”为由打了回来。
挫败感像潮水般将她淹没。又是一个憋闷的午后,苏晓逃离令人窒息的画室,
抱着速写本漫无目的地在空旷的教学楼里游荡。她需要一个灵感,一个能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不知不觉,她走到了位于旧教学楼顶层、几乎被遗忘的学校老音乐教室门口。
就在她犹豫要不要进去看看时,一阵钢琴声从虚掩的门缝里流淌出来。不是练习曲的生涩,
也不是表演曲的炫技。那琴声,像月光下蜿蜒的溪流,清冷,
却带着一种深藏的、压抑许久终于找到出口的澎湃情感。时而低回如叹息,时而激昂如抗争,
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心事。苏晓被这突如其来的美妙琴声钉在了原地。
她屏住呼吸,悄悄推开一条门缝。夕阳的金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满空旷的教室。
钢琴前坐着的人影,背脊挺直,侧脸线条在光晕中显得有些模糊,
但苏晓一眼就认出来了——是林屿!那个在会议室里冷静刻薄、逻辑至上的冰山学神,
此刻正闭着眼,修长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飞舞,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他脸上没有任何惯常的冷漠,
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和…一种苏晓从未想象过的、浓烈而孤独的情感流露。
冰封的外壳仿佛在琴声中融化,露出了底下炽热的岩浆。
苏晓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震撼得无以复加。她从未见过这样的林屿。
这琴声,这画面,与她认知中那个刻板印象形成了巨大的、令人心悸的反差。
她几乎是本能地、颤抖着手指,翻开了速写本,抓起炭笔,凭借着画手捕捉瞬间的敏锐,
飞快地在纸上勾勒起来。线条流淌,不再是Q版的夸张。她画下了光影中那个沉浸的侧影,
画下了他微微蹙起的眉间凝聚的情感,画下了那在琴键上仿佛拥有了生命的指尖,
画下了那层笼罩着他、却在音乐中被撕裂开一道缝隙的冰冷外壳。画中的少年,
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神,而是一个有着滚烫灵魂的、真实的、甚至有点脆弱的同龄人。
直到最后一个音符在空气中缓缓消散,林屿的手指轻轻按在琴键上,静止。
他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归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才慢慢睁开眼。
苏晓早已在他睁眼前的一刹那,像受惊的小鹿般,抱着画本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回到画室,
苏晓的心还在怦怦直跳。看着速写本上那个陌生的、充满情感的林屿,
她第一次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自己藏起来?
这琴声里蕴含的力量,是否就是她画作里一直缺少的“内核”?
她看着之前被林屿否决的、过于花哨却缺乏深度的草图,
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逻辑”与“情感”结合的可能性。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残酷的玩笑。
几天后,苏晓熬夜修改了一份新的设计草案,试图将那天感受到的“情感爆发”融入进去。
她将那张捕捉到林屿弹琴瞬间的速写,随手夹在了草案资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