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市的雨,总是来得毫无征兆。凌智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
望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城市夜景。霓虹灯在雨幕中晕染开,像是一幅未干的水彩画。
他端着一杯威士忌,冰块在杯中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已经三年了。
自从那起案件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踏进过警局的大门。失眠成了他的老朋友,每个夜晚,
他都会在书桌前翻阅那些早已被尘封的卷宗,仿佛这样就能赎回些什么。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屏幕上显示的名字是李薇。凌智皱了皱眉,犹豫了几秒,还是接通了电话。凌智,
是我。李薇的声音透过听简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和急切。这么晚,有什么事?
凌智的声音很平静,平静得连他自己都觉得陌生。又出事了。李薇顿了顿,
似乎在斟酌用词,第三起。手法和前两起一样,尸体旁边还是留了纸条。
凌智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李薇说的是什么。三个月前,深蓝市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谋杀案,
受害者是一名中年男性,尸体被发现在废弃的工厂里,死状诡异,身旁放着一张手写的纸条。
上面写着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以及一个数字1。一个月后,第二起案件发生,
同样的手法,同样的纸条,这次的诗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数字是2。而现在,
第三起了。这次的诗句是什么?凌智问道,声音里听不出情绪。春蚕到死丝方尽,
数字是 3。李薇的声音低沉,凌智,我们需要你。警方已经束手无策了,
媒体的压力越来越大,再这样下去,整个城市都会陷入恐慌。凌智沉默了。他知道,
李薇不是在请求,而是在告诉他,这件事已经和他脱不了干系。我考虑一下。他最终说道。
明天上午十点,市局刑侦支队。我等你。李薇说完,挂断了电话。凌智放下手机,
走到书桌前,打开抽屉,取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封面上写着:林氏灭门案。
那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失败,也是他离开警队的直接原因。他翻开文件夹,
里面是案件的照片、报告,以及他当时写的心理侧写。每一页都像是在嘲笑他的无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凌智轻声念着这三句诗,
眉头越皱越紧。这不是随机的诗句,这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死亡、牺牲和复仇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起点,似乎就是林氏灭门案。
凌智深吸一口气,合上文件夹。他知道,自己无法再逃避了。凌智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
窗外的霓虹灯依旧闪烁,却比昨夜更加刺眼。他端着一杯威士忌,冰块在杯中轻轻碰撞,
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提醒他,时间正在流逝,而凶手,并未停歇。他闭上眼睛,
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昨夜的画面那具被精心摆放的尸体,那首被写在墙上的诗,
还有那双空洞的眼睛,仿佛在凝视着他,穿透他的灵魂。他在挑衅我。凌智心想,
手指轻轻敲击着杯壁。他不是在杀人,他是在创作。案件分析室。清晨,
凌智早早来到警局的案件分析室。房间里已经聚集了几位专案组的成员,气氛凝重。
技术组的李警官将一份报告递给他。凌队,第三名死者的身份确认了,叫林小曼,
28 岁,是一名自由插画师。死因和前两起案件一致,机械性窒息,死后被摆成特定姿势。
凌智接过报告,目光落在死者的照片上。林小曼的脸上带着一丝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
但凌智知道,这种安详是凶手刻意营造的假象,是一种残忍的艺术。
现场有没有发现新的线索?凌智问道。有,这次凶手留下了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一句话:'影子会记住一切。李警官回答。凌智的眉头微微皱起。
这句话和之前的诗一样,充满了隐喻和挑衅。凶手似乎在通过这些文字,
与凌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回到办公室,凌智开始整理案件的心理侧写。他摊开一张白纸,
写下几个关键词:控制欲:凶手通过控制受害者的生死和死后的姿势,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表演型人格:他渴望被关注,渴望自己的作品被欣赏。高智商:他懂得如何规避侦查,
留下的线索都经过精心设计。创伤经历:可能有过被忽视或被控制的经历,
导致他通过杀人来寻求补偿。凌智停下笔,盯着纸上的字,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模糊的身影。
这个人可能就在人群中,过着普通的生活,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
他不是疯子,他是一个清醒的恶魔。凌智心想。下午,凌智接到一个电话,
是市图书馆的馆长打来的。凌警官,我们这里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最近几天,
总有人在深夜查阅一些关于心理学和连环杀手的书籍,而且借阅记录都被删除了。
凌智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凶手留下的线索。他驱车前往图书馆,调取了监控录像。画面中,
一个戴着帽子和口罩的男人出现在阅览室,他举止从容,似乎对周围的一切毫不在意。
凌智放大画面,盯着男人的眼睛。那是一双冷静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看透一切。就是他。
凌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和紧张。我终于找到你了。当晚,
凌智独自一人来到图书馆。他站在阅览室的门口,仿佛能感受到凶手残留的气息。
他走到凶手曾坐过的位置,发现桌上有一本被翻开的《犯罪心理学》,
书页上有一行用铅笔写的小字:影子不会说谎。凌智的心跳加速。他知道,
凶手在向他发出邀请,邀请他进入这场危险的游戏。好,我陪你玩。凌智心想,
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冷峻的笑容。凌智坐在办公室里,
面前摊开的是从图书馆带回来的那本《犯罪心理学》。书页上的那行字影子不会说谎
像一根刺,扎进他的脑海。他反复咀嚼这句话的含义。
影子..是隐喻还是某种象征?是凶手的自白,还是对他的暗示?就在这时,手机响了。
是市局法医中心打来的。凌队,我们在第三名死者林小曼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小块皮肤组织,
DNA 比对结果显示:不属于死者本人,也不在我们的数据库中。
法医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冷静而专业。凌智的眉头紧锁。
这是凶手留下的第一个实质性物证。他立刻意识到,凶手并非无懈可击,他也有疏忽的时候。
技术组很快对皮肤组织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罕见的化学物质---种用于工业染料的添加剂。
这种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通常只出现在某些特定行业的工作环境中。
凌智立刻联想到,凶手可能从事与染料或化学制品相关的工作。
他让技术组调取全市相关企业的员工名单,同时,他也开始重新审视前两起案件的现场照片。
在第一起案件的现场,死者身旁的地面上有一小块不起眼的污渍,当时被认为是普通的油污。
但现在,凌智怀疑,那可能就是凶手留下的痕迹。他让技术组对污渍进行重新检测,
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污渍中同样含有那种罕见的化学物质。凶手在向我展示他的存在。
凌智心想,他不是在隐藏,而是在炫耀。就在凌智专注于案件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门外站着一个年轻女子,约莫二十七八岁,穿着一身简约的职业装,眼神中透着一丝焦虑。
请问,您是凌智警官吗?女子问道。我是,您是?凌智放下手中的文件,打量着女子。
我叫苏晴,是一名记者。女子递过一张名片我想向您了解一些关于连环杀手案的情况。
凌智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不喜欢记者,尤其是在这种敏感时期。
但苏晴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和执着,让他决定给她一个机会。为什么对这个案子感兴趣?
凌智问道。因为,我认为凶手可能和我有关。苏晴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凌智的心跳加速。
他意识到,这个女子可能掌握着关键信息。当晚,凌智和苏晴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苏晴告诉他,她的妹妹在一年前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而最近发生的连环杀人案,
让她想起了妹妹失踪前的一些细节。我妹妹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
她曾经提到过一个叫影子』的人。苏晴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说,
影子』是一个神秘的网络用户,经常在一些心理学论坛上发表言论,内容非常极端。
凌智立刻联想到凶手留下的那句影子不会说谎。他让苏晴提供妹妹的资料,同时,
他也让技术组追踪那个叫影子的网络用户。就在凌智准备离开咖啡馆时,
手机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凌警官,你离真相越来越近了。但记住,
影子不会说谎。凌智的心脏猛地一紧。他知道,凶手在监视他,甚至可能就在他身边。
他环顾四周,咖啡馆里的人来来往往,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他深吸一口气,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好,我陪你玩到底。凌智心想,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凌智回到市局,
立刻召集技术组,要求他们全力追踪影子的网络身份。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因为影子极其谨慎,几乎从不留下真实痕迹。他使用的是多层代理,
IP 地址不断跳转,甚至可能位于国外。技术组的负责人李工皱着眉头说道,而且,
他的言论非常隐晦,充满了隐喻和暗示,很难直接判断他的真实意图。凌智并不意外。
他知道,像影子这样的人,必然是高智商的犯罪者,他不会轻易暴露自己。
但凌智也相信,再完美的人,也会有疏忽的时候。重点分析他的言论模式,
尤其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凌智说道,
他可能在这些细节中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动机。经过一夜的分析,
技术组终于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影子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人格分裂
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案例,与苏晴妹妹失踪前的经历高度相似。这个案例中,
受害者是一名年轻女性,她被诊断出患有人格分裂症,但她的主治医生却认为,
她的人格分裂是被人诱导的。李工解释道,文章中提到,
这种诱导需要极高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凌智立刻联想到凶手留下的那句影子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