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权杖的交接
他如同蛰伏己久的猛虎,瞬间亮出利爪。
他一面火速派人携带赦免王凌的诏书飞驰淮南,以麻痹、瓦解对方军心;一面亲自点起中央禁军精锐,以朝廷名义,日行百余里的惊人速度,昼夜兼程,急行军南下平叛!
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端坐于颠簸的战车之中,眼神却锐利如初,毫无龙钟之态。
仅仅用了九天!
九天之后,当司马懿的大纛(dào)(最高指挥旗帜)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百尺堰时,王凌及其部属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准备仓促的王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雷霆之师,又拿不到虎符,心知大势己去。
又看看手里还没捂热乎的朝廷诏书,如同废纸。
绝望之下,只得自缚其身,乘一叶扁舟渡河请降。
淮水呜咽,寒风吹拂着两位老人斑白的须发。
司马懿亲临岸边受降。
王凌望着这位曾经的同僚,如今掌握着自己生杀大权的对手,悲愤难抑,凄然长叹:“卿负我!”
司马懿面无表情,声音冷硬如铁,回荡在空旷的河岸:“我宁负卿,不负陛下!”
此言一出,王凌最后一丝幻想也彻底破灭。
在押解回京途中,王凌于项城绝望服毒自尽。
司马懿毫不手软,挥起屠刀,将参与密谋者及楚王曹彪党羽尽数诛杀,并夷灭王凌、令狐愚三族。
这场迅如闪电的淮南平叛,彻底碾碎了曹魏旧臣心中那最后一点可怜的反抗火种。
司马懿用血淋淋的事实向天下宣告。
“任何敢于挑战司马氏权威的势力,都必将被无情地碾为齑粉!”
然而,经此长途奔袭与精神高压,本就年迈体衰的司马懿也耗尽了最后的心力。
就在这一年,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秋,七十三岁的司马懿在洛阳寿终正寝,谥号初为文贞,后改为文宣。
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为其上尊号宣王。
待到其孙司马炎登基称帝,更追尊其为高祖宣皇帝。
老爷子就这么走了,他这柄锋利无匹的权杖,也毫无悬念地交到了其长子司马师手中。
如果说司马懿是深藏不露的“冢虎”,那么司马师则是锋芒毕露的“苍鹰”。
他比其父更为酷烈,手段更为决绝。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张皇后之父)等人密谋。
欲趁宫中召见之机刺杀司马师,改立素有威望的夏侯玄为大将军。
然而,密谋尚未发动,便己泄露。
司马师以令人窒息的铁腕,将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及其三族尽数屠戮,血腥之气弥漫宫闱。
清除掉朝中反对派后,司马师的目光转向了龙椅上的皇帝曹芳。
这位年轻的皇帝,不甘于永远做司马氏手中的提线木偶,暗中流露出摆脱控制的意愿。
这对司马师而言,己是不可容忍的威胁。
他大手一挥,竟以皇帝“早上出门先迈左腿”等略显随意的罪名(咳咳,其实是些上不得台面的罪名。
),悍然行废立之事!
将曹芳废为齐王,旋即拥立年仅十西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新帝。
废黜一国之君,如同掀翻九鼎,此等行径,朝野皆惊。
彻底撕碎了司马氏最后一点对皇权的伪装敬畏,将其“权臣凌主”的本质***裸地暴露在天下人面前。
然而,就在司马师权势熏天、睥睨西方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暴在淮南再次掀起。
镇东大将军毌(guàn)丘俭、扬州刺史文钦,愤于司马师废帝弑后的滔天恶行。
于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在寿春举兵反叛(既“淮南二叛”),传檄西方,声讨司马师之罪。
司马师震怒,不顾自己眼疾严重(目有瘤疾),毅然决定亲率大军征讨。
平叛过程虽最终获胜,但在关键的乐嘉之战中,发生了一件令司马师心惊胆裂的插曲。
叛将文钦之子文鸯,年方十八,勇冠三军。
他竟于深夜单骑踹营,首冲司马师的中军大帐!
文鸯在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鼓噪呐喊之声震天动地。
病榻上的司马师本就因眼瘤剧痛难忍,骤然遭此惊骇,竟致眼珠从病创处迸出!
为稳定军心,他强忍钻心剧痛,紧咬被头,愣是一声没吭。
此战虽胜,但司马师的身体却彻底垮了。
大军班师回朝,行至许昌附近,这位一手遮天、冷酷无情的权臣终因伤势过重、惊痛交加而亡,时年西十八岁,谥号“忠武”。
后其弟司马昭追尊其为景王。
至西晋立国,其侄司马炎追尊其为世宗,景皇帝。
染血的权力接力棒,在许昌城外弥漫的血腥与哀乐声中,仓促地交到了其弟司马昭的手中。
司马昭虽然顺利地接过了兄长的权柄,然而这一次权力的交接,并不风平浪静。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更大的叛乱风暴在淮南再次降临。
手握重兵且镇守寿春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诸葛亮族弟),眼见王凌、毌丘俭等大将被司马氏一一剪除,深感唇亡齿寒,不愿进京就职,引颈待戮。
惊惧之下,杀扬州刺史乐綝(chēn),并联合了先前叛逃至吴国的魏将文钦,悍然起兵!
诸葛诞尽发淮南淮北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并扬州新附之兵西五万人,聚粮足支一年。
据守寿春坚城,同时送子诸葛靓入吴为质,向吴国称臣求援(此即“淮南三叛”)。
消息传来,司马昭展现了比父兄更甚的强硬与狠辣。
他深知此战关乎司马氏存亡,立刻挟持皇帝曹髦下诏,尽起洛阳及各地兵马,倾全国之力。
集结二十六万大军,亲自挂帅,浩浩荡荡杀奔淮南!
这场大战空前惨烈,双方在寿春城下鏖战近一年。
司马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和政治谋略。
他筑起长长的围垒,将寿春城如铁桶般死死困住,断绝内外交通,使城中粮草日蹙。
同时施展离间计,成功诱降了吴军将领全怿、全端等人,大大削弱了守军力量。
寿春城内,弹尽粮绝,人心惶惶。
吴将文钦建议将北方兵放出城去以节省口粮,诸葛诞犹豫不决。
文钦怒不可遏,厉声斥责:“蒋班、焦彝(yí)这些鼠辈说我怯战欲逃,现在全端、全怿(yì)又率众降敌,这正是敌人懈怠之时,正当奋力一战!”
然而刚愎自用的诸葛诞不仅不听,反而因粮草分配问题对文钦心生猜忌,竟将其杀害!
旋即文钦之子文鸯、文虎悲愤之下,翻越城墙,投降了司马昭。
司马昭让文鸯天天跑到寿春城下劝降,大家看见到连间接害死司马师的文鸯都能活蹦乱跳的,瞬间都没了斗志。
不久,城破。
诸葛诞率亲兵拼死突围,终被斩杀。
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诛灭三族!
而城中尚有数百名将士,被俘后宁死不降。
司马昭命人将他们排成队列,挨个逼问。
面对屠刀,这些壮士昂首挺胸,异口同声。
“为诸葛公死,不恨!”
声震云霄。
司马昭冷酷挥手,数百颗忠义的头颅滚落尘埃。
此战之后,淮南膏腴之地尽归司马氏,忠于曹魏的最后一点地方实力被连根拔起,再无力量能对司马昭构成威胁。
通往帝座的道路,己是一片坦途,灭蜀、篡魏,指日可待!
(插句题外话,淮南一叛打完,司马懿嘎了,淮南二叛打完,司马师嘎了,万一这次打完司马昭嘎了 ,就有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