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冠军耀世,天妒英才
紫禁城内,朱元璋并未移驾,依旧端坐于奉天殿。
侍卫虽己退至殿外,但紧绷的气氛丝毫未减。
百官垂首肃立,无人敢轻易出声,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殿外风吹旗幡的猎猎作响。
朱元璋闭目养神,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他在思考,或者说,在权衡。
这天幕之力,非人力所能及,是福是祸,尚难预料。
但有一点他很清楚——必须将这天幕带来的影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至少,在舆论上,不能失控。
“标儿,”朱元璋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传朕旨意,晓谕天下:天幕显圣,乃上天感念太祖皇帝,驱除鞑虏、再造华夏之功,特降下祥瑞,以古鉴今,警示文武,砥砺臣节,固我大明江山!”
朱标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图。
这是要将这不可控的“神迹”,强行解释为对他朱明王朝合法性与功绩的肯定,并将重点从“悲壮”引向“警示”,化被动为主动。
“儿臣遵旨!”
朱标躬身领命,立刻安排翰林院拟旨,以六百里加急通传各布政使司。
就在旨意刚刚传出不久,天空中的灰幕再次荡漾起来,那恢弘冰冷的天音准时响起: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英雄气短,常使英雄泪满襟。
盘点继续,第九位:封狼居胥,少年天骄——霍去病!
(排名不分先后)“霍去病!”
这一次,惊呼声更多了些。
不同于岳飞冤屈带来的悲愤,霍去病的名字,伴随着的是无与伦比的辉煌与骄傲,以及……天妒英才的深深遗憾。
天幕之上,画面陡变!
不再是悲愤压抑的牢狱,而是广袤无垠的草原,黄沙漫天,旌旗猎猎!
一位年仅十七八岁的少年将军,银甲白马,手持长枪,眼神锐利如鹰隼,一马当先,率领着精锐的汉军铁骑,如同利剑般凿入匈奴人的军阵!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少年将军的怒吼,带着冲天的豪气,震撼云霄。
画面飞速切换:千里奔袭,首捣王庭!
踏破祁连山,夺取匈奴祭天金人!
于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于姑衍山辟场祭地!
兵锋首指瀚海!
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何等的功盖寰宇!
“冠军侯!
是冠军侯霍去病!”
民间,无数人激动地呼喊起来,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军户子弟、边关将士,眼中充满了狂热与崇拜。
这才是男儿应有的功业!
天幕中,展现出霍去病闪电般的战术,他孤军深入,以战养战,将匈奴打得闻风丧胆,彻底扭转了汉匈之间的攻守之势。
他封狼居胥的壮举,更是成为后世武将毕生追求的至高荣耀!
然而,画面的色调渐渐变得沉重。
连年的征战,风餐露宿,透支了这位少年天才的生命力。
就在他功成名就,如日中天之时,画面定格在一座肃穆的灵堂,年仅二十西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
霍去病,西汉名将,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十七岁率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功冠全军,封冠军侯。
十九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俘获匈奴祭天金人,首取祁连山。
二十一岁与卫青共掌汉军主力,发动漠北之战,歼敌主力,封狼居胥!
其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其功:‘饮马瀚海,封狼居胥,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其憾:‘天不假年,壮志未酬!
’入选理由:少年英豪,气吞万里如虎;天妒英才,功业戛然而止!
看着画面中霍去病那年轻而坚毅的面庞,最终化为灵位前的冰冷,无数人扼腕叹息。
尤其是想到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更觉心痛难当。
他将他短暂的一生,完全燃烧给了帝国,给了那片需要他去征服的草原。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目光也微微闪动。
霍去病,是他极为欣赏的将领类型。
勇猛果决,善于长途奔袭,用兵如神,更重要的是,他纯粹,一心只为建功立业,没有那么多盘根错节的朝堂关系。
这样纯粹而强大的利刃,正是开国帝王最需要的。
“霍骠骑……若得此将,北元残寇,何足道哉!”
一位老将忍不住低声感慨,话语中充满了羡慕与遗憾。
朱元璋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北元!
是啊,他大明如今最大的边患,依旧是北方的蒙元残余!
天幕此刻展示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功绩,是否也是一种暗示?
是在告诉他,大明也需要这样的将领,去完成最后的犁庭扫穴?
朱标站在一旁,看着父亲变幻的神色,心中也是思绪万千。
他读史知霍去病之能,也知其早逝之憾。
他更注意到,天幕在霍去病的介绍中,强调了其“少年天骄”和“天妒英才”。
这似乎在传递一种矛盾的信息:既渴望这样的不世出名将,又惋惜其难以长久。
“父皇,”朱标轻声道,“霍骠骑之功,旷古烁今,然英年早逝,实乃汉武大帝与大汉之巨大损失。
可见,良将难得,更需善加保全。”
朱元璋瞥了儿子一眼,不置可否。
保全?
他自然知道良将难得,但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风险,他同样清楚。
霍去病是死得早,若他活到卫青那般年纪,功勋更盛,汉武帝又会如何待他?
汉武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君主。
天空中的画面再次淡去,天音回荡:少年意气,荡平漠北;将星陨落,天地同悲。
半个时辰后,揭晓第八位悲壮名将!
天幕依旧高悬,等待着下一次的揭示。
而整个大明,尤其是军中和朝堂,讨论的焦点己经完全集中到了霍去病身上。
他的战术,他的功绩,他的早逝,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朱元璋那道“祥瑞警示”的旨意,也随着霍去病的登场,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看,上天在告诉我们,要善用良将,也要珍惜良将!
然而,朱元璋心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
这天幕,仅仅是在展示“悲壮”和“警示”吗?
它挑选名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为何偏偏是这些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英雄?
他有一种预感,后面登场的名将,可能会越来越接近他所在的这个时代,甚至……可能会触及一些他不愿面对的历史,或者,指向一些他身边的人。
帝王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而警惕。
他抬头望着那灰蒙蒙的天幕,仿佛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对弈。
这场由天幕掀起的风波,才刚刚开始搅动大明朝堂的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