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钱荒之困
街道上,喧嚣中夹杂着阵阵争吵声,张恪循声望去,只见两个小贩正为了一枚铜钱争得面红耳赤。
“这物价飞涨,我这小本生意本就艰难,你怎能少给一文钱!”
卖菜的老农紧紧攥着手中的菜,额头上青筋暴起,眼中满是愤怒与无奈。
“老伯,您也体谅体谅我,如今铜钱难寻,我也实在凑不出这一文钱了!”
对面的买家同样一脸焦急,双手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试图找出那枚至关重要的铜钱。
张恪心中一阵叹息,这钱荒的影响,远比他想象中更为严重。
他继续向前走去,路过一家家商铺,老板们皆是满脸无奈,望着寥寥无几的顾客,不住地摇头。
“唉,这钱荒闹得,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以前店里人来人往,如今一天也没几个客人,就算有客人,也都为了几文钱讨价还价,实在是赚不到什么钱啊。”
一家布庄的老板对着张恪大倒苦水。
张恪微微点头,他深知,钱荒不仅让百姓的日常生活陷入困境,更对大唐的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制约。
铜钱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其短缺使得商品交换受阻,商业活动萎缩,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老板,您觉得这钱荒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张恪不动声色地询问,试图从民间商人的角度了解钱荒的成因。
布庄老板愣了一下,思索片刻后说道:“小哥,这钱荒的原因,我等平头百姓也说不太清楚。
不过听说是因为铸钱的铜料短缺,再加上市面上铜钱被大量囤积,才导致铜钱越来越少。
而且啊,这铜禁也闹得厉害,好多铜都不让私自买卖,铸钱的原料就更少了。”
张恪心中一动,布庄老板提到的铜禁,让他立刻联想到父亲卷入的“岭南铜禁案”。
难道这钱荒与父亲的案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告别布庄老板,张恪来到了长安的东市。
这里本是长安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如今却显得格外冷清。
张恪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仔细观察着市场上的交易情况。
他发现,由于铜钱短缺,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开始悄然兴起,但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效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商业的发展。
在一个卖陶器的摊位前,张恪停下了脚步。
摊主是一位中年男子,正满脸愁容地看着自己的货物。
张恪与他攀谈起来,试图了解更多关于钱荒对生意的影响。
“大哥,您这陶器看起来做工精细,为何生意如此冷清呢?”
张恪拿起一件陶器,仔细端详着。
中年男子苦笑着说:“唉,客官有所不知,如今钱荒,大家都没钱买东西。
就算有人看中了我的陶器,也常常因为凑不出铜钱而作罢。
有时候,我想以物易物,可对方拿出来的东西我又用不上,实在是难啊!”
张恪心中暗暗思索,钱荒之下,商业活动的困境可见一斑。
要解决钱荒问题,恢复大唐经济的活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
他想起自己在现代所学的金融知识,或许可以尝试从中寻找解决之道。
回到家中,张恪迫不及待地找出纸笔,将自己在市集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关于钱荒的思考一一记录下来。
他意识到,解决钱荒问题,首先要增加铜钱的供应量,但这并非易事,需要解决铜料短缺和铜钱囤积的问题。
对于铜料短缺,或许可以从寻找新的铜矿资源,或者提高铜的开采和冶炼技术入手。
而对于铜钱囤积,这涉及到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人们将囤积的铜钱重新投入市场流通,是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张恪还想到,可以借鉴现代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来缓解钱荒带来的影响。
比如,发行类似纸币的信用货币,或者建立一种新的金融机构,来调节货币的流通和分配。
然而,张恪也深知,在这个时代,要实施这些想法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他需要让人们接受这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这对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唐百姓来说,绝非易事。
其次,他还需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否则一切都只是空想。
但张恪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一天能够找到解决钱荒问题的办法。
他决定,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大唐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制度,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他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自己争取实施这些方案的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恪除了刻苦学习科举知识,还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关于钱荒的信息。
他与来往长安的商人交谈,向学堂里的先生请教,甚至翻阅了家中所有能找到的书籍,试图从历史记载中寻找解决钱荒的经验。
在与一位来自江南的商人交流时,张恪得知江南地区由于商业相对发达,钱荒的影响更为严重,但当地一些富商尝试用银票来代替铜钱进行大额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短缺的压力。
张恪深受启发,银票的出现,正是一种信用货币的雏形。
他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种信用货币的理念进行完善和推广,使其成为解决钱荒问题的有效手段。
随着对钱荒问题研究的深入,张恪心中逐渐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但他知道,要实现这个计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科举考试,将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为了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张恪每天都在书房里埋头苦读,常常读到深夜。
母亲谢氏看着儿子如此刻苦,心中既欣慰又心疼。
“恪儿,别太累着自己,要注意身体啊。”
谢氏常常在深夜为张恪送来一碗热汤,关切地叮嘱道。
张恪感激地看着母亲,说道:“娘,您放心,孩儿不累。
只有通过科举,孩儿才能有机会改变咱们家的命运,也才能为解决钱荒问题出一份力。”
在努力备考的同时,张恪也没有忘记对“岭南铜禁案”的调查。
他深知,这两个问题或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揭开“岭南铜禁案”的真相,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钱荒的成因,从而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张恪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岭南铜禁案”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走私团伙,他们与朝中权贵勾结,将大量的铜料走私出境,导致国内铜料短缺,进而影响了铜钱的铸造。
这个消息让张恪心中一震,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己经触及到了案件的关键。
但要揭开这个庞大走私团伙的真面目,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线索。
张恪决定,在继续备考科举的同时,加大对“岭南铜禁案”的调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