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永远优秀,永远正确
我叫江然,今年二十七岁。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履历闪闪发光。名校毕业,就职于一家顶尖的互联网公司,拿着不错的薪水。
但在我的世界里,还有一个“我”。那个“我”,活在我妈张文芳的朋友圈里。
我妈的朋友圈,是一个精心打造、永不落幕的“展台”。而我,是她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展品。
“叮咚。”
手机屏幕亮起,是妈妈发来的微信。点开,是一张她刚刚P好的图。图片里,我穿着职业套装,站在公司巨大的LOGO前,笑容得体,眼神明亮。这是我上周入职三周年时,她特地跑到我公司楼下,逼我拍的。
配文是她一贯的风格:“时光荏苒,我的女孩在追梦路上一晃就是三年。从优秀毕业生到项目骨干,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宝贝,你是妈妈永远的骄傲!”
下面,紧跟着九张配图。从我大学的毕业证,到我获得的各种奖学金证书;从我工位上那盆小小的绿植,到我去年年会拿到的“优秀员工”奖杯。每一张图,都经过了精心的调色和构图,完美得像一本杂志内页。
发出去不到五分钟,下面已经多出了几十个赞和一长串的评论。
王阿姨:“文芳姐,你家然然太优秀了!真是别人家的孩子!”
李叔叔:“前途无量啊!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我的远房表姑:“还是姐姐会教育,我们家那个就知道打游戏,愁死我了!”
我妈在评论区里,用一种云淡风轻又难掩得意的语气,统一回复:“哎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路,我们做家长的就是扶持嘛。她也就是运气好,自己也还算努力。”
我面无表情地划过这些评论,感觉像在看一场与我无关的木偶戏。
戏里那个“江然”,永远积极向上,永远光芒万丈,永远不知疲倦。她的人生,是一条笔直的、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她没有烦恼,没有困惑,更没有失败。
可我知道,那不是我。
真实的我,此刻正穿着起球的旧睡衣,窝在租来的小公寓里,吃着二十块钱一份的麻辣烫。脚边,是一堆来不及处理的工作文件。我这个所谓的“项目骨干”,刚刚因为一个数据错误,被领导在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心里正烦躁得想骂人。
我才是真实的。疲惫,焦虑,偶尔会犯错,时常想躺平。
可这些,都绝不允许出现在我妈的朋友圈里。
我妈是国企退休的干部,一辈子都活得体面、精致。她的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面子”。而我,作为她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她最重要的“面子”。
她爱我吗?当然爱。她可以为了我,凌晨四点起来排队买我爱吃的点心,可以在我生病时,煲几个小时的汤,亲自送到我公司楼下。她的爱,是具体的,是浓烈的,是毋庸置疑的。
可这份爱,也像一个华丽的、密不透风的金色笼子。
我叹了口气,点开自己的朋友圈,想发一条“今天水逆,想原地爆炸”,又默默地删掉了。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发出去,不出三分钟,妈妈的电话一定会打过来。
她会用一种担忧又带着责备的语气说:“然然,怎么了?工作不顺利吗?这种负能量的东西不要发在朋友圈,让你领导同事看到了多不好?快删掉。”
她关心的,不是我为什么“想原地爆炸”,而是这个“爆炸”的姿态,会弄脏她那个完美的展台。
于是,我的朋友圈,常年停留在“仅三天可见”。而那可见的三天里,也只有一些转发的公司新闻和无关痛痒的风景照。
我的人生,被割裂成了两个版本。
一个,是活在现实里的,充满“烟火气”的、疲惫不堪的江然。
另一个,是活在她朋友圈里的,被P得没有一丝瑕疵的、永远正确、永远优秀的“完美女儿”。
我不知道,这场漫长的、以爱为名的扮演,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我和我妈之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导火索只是一张照片。
一张,她眼里的“丑照”。
那是一个难得的周末,我和大学时的闺蜜小敏去郊外爬山。那天天气很好,我们爬得满头大汗,在山顶上,小敏抓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我穿着最普通的运动T恤,素面朝天,头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因为累,我正咧着嘴,毫无形象地大喘气,脸上的汗珠和雀斑,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我觉得这张照片,特别真实,特别生动。那是一种挣脱了都市格子间,在自然里尽情释放的畅快。
于是,我随手就发在了朋友圈,配文是:“今日份的快乐,是山顶的风和自由的呼吸。”
我屏蔽了公司的同事和领导,只对朋友和家人可见。
发出去后,我就把手机扔进了包里,和小敏继续在山间闲逛,享受这难得的惬意。
直到下午我们准备下山时,我才重新拿起手机。
屏幕上,有十几个未接来电,无一例外,全部来自我妈。
我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我赶紧回拨过去。电话几乎是秒接。
“江然!”我妈的声音,尖锐得像要刺破我的耳膜,“你立刻!马上!把你朋友圈那张照片给我删了!”
“妈,怎么了?”我还想装糊涂。
“怎么了?你还有脸问我怎么了?”她的声音因为愤怒而颤抖,“你看看你那张照片,拍的什么样子!披头散发,龇牙咧嘴,脸上的斑点看得一清二楚!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发这种照片?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受了什么刺激!”
我有些哭笑不得:“妈,那就是一张普通的抓拍,我觉得挺真实的啊。”
“真实?真实就能当饭吃吗?”她拔高了音量,“你的那些亲戚长辈,王阿姨李叔叔他们,都看到了!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我女儿在外面过得一点都不好,一点都不精致!你让妈妈的脸往哪儿搁?”
又是“脸”。
我心里的那点爬山的快乐,瞬间被这句话浇得一盆冰水。
“妈,那只是我自己的朋友圈,我记录一下生活,有错吗?”我压着火气,试图跟她讲道理。
“你没错,是妈妈错了!”她开始用她最擅长的那一套,悲情的、自我指责式的逻辑,“是妈妈没本事,没能给你一个更好的生活,让你还要去爬那种野山,把自己弄得这么狼狈!是妈妈没把你教育好,让你连最基本的、女孩子的体面都不要了!”
我太阳穴突突地跳。
每一次都是这样。任何一点小小的分歧,她都能上纲上线到“我对不起你”和“你对不起我”的道德审判上。
“我不想跟你吵。”我疲惫地说。
“你不用跟我吵,你只要把它删了就行!”她下了最后的通牒,“你不删,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
说完,她“啪”地一声挂了电话。
我拿着手机,站在山风里,只觉得浑身发冷。
小敏在一旁,把我们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神里满是同情:“然然,别往心里去。阿姨也是……太在乎你了。”
我苦笑了一下。
是在乎我,还是在乎那个被她精心塑造的、完美的“女儿”形象?
我点开朋友圈,那张“丑照”下面,已经有了新的评论。
不是来自亲戚长辈,而是我妈。
她没有点赞,只是用她的大号,在下面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玩得开心,但也要注意形象呀,我的小公主。”
“小公主”三个字,像三根针,扎得我眼睛生疼。
所有看到这条评论的朋友,都能读出其中的“言外之意”。
她在用一种最体面、最温柔的方式,公开地,表达着她的不满和纠正。
我看着那条评论,又看了看那张照片里,笑得毫无顾忌的自己。
我忽然觉得,那个“丑陋”的、真实的自己,和那个永远活在精修图里的“完美女儿”,在我的身体里,打了起来。
最终,我还是妥协了。
我不想因为一张照片,就闹到“不认女儿”的地步。
我深吸一口气,点下了“删除”键。
那张记录着我短暂快乐和自由的照片,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仿佛,那阵山顶的风,从未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