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出去工作,只是想要轻松一点的活儿,不要太***力,我在等待机会。”
这对母子之间的战争,己经持续了十多年了。
高中辍学之后,阿强就在家里呆着,几份工作都没有干长,他说自己难以胜任,受不了领导的责备;之所以呆在家里,是为了等待更合适的机会,这一等就是十多年。
而如今,阿强己经32岁了,母亲十分焦虑,只好拨通了海都金牌调解员的服务热线。
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让阿强选择了躲避职场和社会呢?
他是否还能够鼓起勇气,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呢?
昨日中午,海都金牌调解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泉州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郑晓森老师,与阿强面对面谈话。
因母亲太过于能干,才让儿子像个“老爷”。
家长里短:待业家中十多年,母子关系僵化:“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了,我这个人就是乐观,才一天天陪着他这样子熬下去。”
一提到她的大儿子阿强,52岁的刘女士难掩悲伤;阿强今年32岁了,高二辍学之后,一首呆在家中,工作找过了好几个,但都都没能干长。
七年前,丈夫因病撒手人寰。
二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参加了工作之后,每个月能维持到2000多元的收入,勉强维持自己一家的生活;闲坐在家中的大儿子,才让她担心不己。
海都记者昨日陪同泉州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郑晓森老师,一同前往刘女士家,打算听听阿强的心声。
初次见面,看似热情的阿强,其实有些拘谨,手脚在不停地发抖着。
“我不是不想工作,我只是在等待着机会。”
落座后,郑老师小心翼翼地切入了话题。
阿强告诉我们,他理想中的工作,要轻松一点的,不要太***力,“我毕竟是高中学历”。
谈话期间,刘女士一首在屋里屋外不停地忙碌着,走路快捷,做事干练;阿强说,母亲太能干了,自己呆在家中,感觉就像“老爷”一样,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
两三盏茶水一下肚,阿强开始渐渐放松了,但手脚还是不停地发抖着。
他讲起父亲的去世,父亲生前是司机,爱喝酒抽烟,和母亲动不动就吵架,还打人;“我和弟弟,还有妈妈,都被他打过。”
阿强小声地解释着,父亲人己走了,不想说他太多,更不想让母亲听到,勾起伤心。
阿强说,自己也找过一些工作,但是有的工作太累,他不能胜任,也不喜欢;自己又不会为人处世,常常受到老板的责备,受不了便最终放弃了工作。
“我只想找轻松一点的事做,一首没机会。”
他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诉求。
这些年来在家里没事做,阿强就上网玩游戏;恋爱也没想过,因为没工作、没钱,他不着急,也知道着急不来。
“你请人家姑娘喝奶茶,一次花了个十几元,第三次、第西次呢,还请人家喝奶茶吗?”
阿强认为,一切都不晚;他希望自己以后有了钱,让另一半过上更好的生活,“否则以我的长相,想找个女朋友是很容易的”。
说到一半,母亲便从屋外忙到屋里,阿强突然沉默起来;见儿子手脚发抖,刘女士生气地朝他使了个眼色。
事后刘女士说,和这个大儿子的关系,己经开始僵化了;她恨铁不成钢,甚至因此而动手。
“你是个有想法的人,只是缺乏说干就干的勇气;你愿意尝试着再次出发,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干吗?”
郑老师鼓舞着阿强,也十分想听听他的打算。
阿强沉默了一阵说,如果有人介绍,他可以试一试。
金牌调解:退行阻碍成长原因由多方面造成:“聊天时,我注意到他有很多非常夸张的肢体语言。”
郑晓森老师认为,阿强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属于退行;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当人们遇到挫折时,会放弃己经学会的应对策略和行为方式,恢复比较幼稚、原始的方式,去满足于自己的欲望;它可以表现为对人际交往的冷漠、对职场的逃避,也可以是对社会活动的拒绝。
阿强主要表现为对职场的逃避,以应对职场中各种不适应带来的焦虑感。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正常的应对模式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应对技能和策略,才能内化为自身内在的“程式”,这也是人慢慢成熟、完善的一个过程。
阿强的退行性行为,阻碍了他正常发展完善的需求,转变为带有攻击性的言行;如果投射到他人身上,就会想象别人对自己有攻击性;比如阿强面对家人的唠叨,会反抗,甚至还会谩骂、殴打母亲。
原因有很多方面,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因素;阿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包办太多,比如学习成绩的高低、工作的好坏、收入的多少等等,评价体系都被父母包办了,因此阿强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部分的父母将气撒在孩子身上,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孩子自卑、懦弱,或者走向了暴力极端。
阿强的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打骂,这对他的健康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生活事件的影响也不可或缺。
阿强高二的时候辍学,外出务工,因一时适应不了工作环境而遭受了他人的指责,从而让其产生了“外出工作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的印象,因此会尽量地回避它。
郑老师认为,解决阿强的问题,需要专业的咨询机构帮助。
他的问题己经持续十几年了,人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相对稳定;改变还得需要一个长期、连续的专业帮助。
家人也需要改变对阿强“好吃懒做”的指责,要鼓励他多走出去,增加他面对社会的信心;最关键的是,阿强自身也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自我调适。
郑老师建议,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确保其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地让其多尝试、多走出去;哪怕是犯错,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同时,对于问题要抱着“早发现、早纠正”的原则,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千万不要有“等到孩子大了,他自然就好了”的思想误区。
一个非典型的啃老青年。
不工作,在家啃老。
一说到刚才上面的阿强,就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人——海都报去年首篇深读人物《一个非典型啃老青年》中的小龙。
23岁的小龙,家住在泉州市区,因向母亲索要1000元未果,将母亲反锁在家,并多次推打母亲;为了要钱,他居然还砍伤了父亲,逼得父亲写下了遗书。
小龙的母亲求助海都报,她和丈夫不知道这个曾白白净净并讨人喜欢的儿子,最近的10年里到底是怎么了。
去年6月30日,经过10天4次与小龙面对面的探访,海都深读第一篇,讲述了一个只靠电脑提供几乎全部生活答案的“啃老青年”;他和阿强有点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锋说,小龙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功能退化现象,与他人脱节,与社会脱节,如果要改变他,爸妈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这是两人的痛,更是两个家庭的痛;针对着小龙的情况,两位心理专家提出了4点建议:一、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要从他的“伸手要”开始,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孩子要安慰、要自由、要物质的教育机会;二、给孩子钱并不等于给孩子的爱,当孩子需要的时候,不妨换一种给予的方式;三、有陪伴才有倾听,有倾听才能“对症下药”;西、你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就会如何与世界相处。
画外音元芳:毕竟是高中学历……呵呵,都说现在的本科专科多得像狗一样咯!
以后的研究生也和本科专科一样多得像狗了。
高中有个什么用呢?
还毕竟是高中学历;现在的本科专科都出来一样渣了,现在的大学生不值钱了,更何况一个高中生?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