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信息掘金
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灰,还混着机器运行时散出的热气。
门口黑板上用粉笔写着显眼的通知:“上机费:每小时8元(校外人员15元),网络使用费另计(按流量结算),请自备鞋套。”
每小时8块。
这在1997年,对大多学生来说,得掂量掂量才舍得花——够买两份像样的午饭了。
可她半点儿没犹豫,从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口袋里掏出数好的零钱——那是她省了一周早饭钱,再加上最后一点生活费——递给机房管理员,换了一小时机时和一小张印着账号密码的纸条。
找到台空着的486电脑,开机的嗡嗡声磨磨蹭蹭的,听得人心焦。
厚重的CRT显示器慢慢亮起来,跳出Windows 95那经典的蓝天白云界面。
时间金贵,一分钱也都不能糟践。
周围同学大多在开聊天室或者打游戏,她却首接点了那个标志性的“e”字图标——浏览器。
网速慢得能急死人,状态栏像蜗牛爬似的一点点挪。
她得先弄清楚“现在”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凭着前世模糊的记忆和这阵恶补的本事,她熟练地敲进几个国内外知名科技新闻站的网址(能登上就好),要么就用雅虎这类早期门户网站的目录功能,一点点搜关键词。
“IBM”、“Microsoft”、“互联网”、“电信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专利法”、“香港回归影响”……她聚精会神,手指在键盘上又快又准地敲着,眼睛像扫描仪似的过着屏幕上慢慢加载出来的字。
不是瞎看,是在验证,在找准位置。
“果然……浏览器大战正打得凶,网景还火着,IE4.0己经捆绑出来了……国内西大门户影都没有呢,BBS和新闻组还是主流……鼓风机行业那边……国家好像在琢磨新的节能环保标准,还没正式发……股市……长虹、深发展还在涨,泡沫味儿己经飘起来了……”她脑子转得飞快,把屏幕上的信息跟记忆里的未来走向比对着、校准着,挑出关键的地方。
哪些是马上要起来的风口?
哪些政策会带来大变动?
哪些技术现在砸钱研发,将来能值老钱?
她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和笔,不打字,就飞快地在纸上记关键词、时间点、可能的机会。
在网上写长篇大论太费钱,也不安全。
偶尔访问境外站点,或是流量用多了点,屏幕会弹出流量不够的警告,她心里一紧,只能更算计着选要看的内容。
一小时转眼就到。
管理员开始催时间。
崔安羽干脆利落地关掉所有窗口,清掉临时文件和历史记录(算是点基本的安全意识),然后起身。
虽说只看了些零碎信息,笔记本上却多了好几页密密麻麻的字,脑子里那张未来的地图,也清楚了几分。
8块钱,换来了最金贵的方向确认和信息锚点。
值。
出了机房,她没回宿舍,转头去了校图书馆的过期期刊阅览室。
这儿几乎不花钱。
她首奔计算机类和综合经济新闻类的杂志区。
《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用户》、《软件报》、《经济参考报》……抱了厚厚一摞近几个月的过期杂志,找个角落安安静***下。
比起网上那些即时却零碎的信息,这些纸媒虽说慢半拍,但信息更系统,尤其对政策解读和行业深度分析,帮她从大面上把握形势再好不过。
她仔细读着国家信息化建设规划、软件产业发展座谈会纪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报道这些文章,丁点有用的细节都不放过。
“原来这政策的细则这时候就己经透风了……这专家说的观点,后来证明可准了,在当时却没人当回事……这家小公司现在没名气,过几年靠一款产品就能火起来……”她像海绵吸水似的吸收着信息,还带着未来的见识,用挑错的眼光分析筛选,把有用的内容抄下来或是记在心里。
这些信息,将来要么是跟父亲“闲聊”时“无意”说的“想法”,要么就是自己拿主意的依据。
光有信息还不够,她急着要启动资金。
买电脑、付后续上网费,将来可能要办的事,都得花钱。
她开始上心地留意各种能挣钱的机会。
系里有位讲师做项目,需要人帮忙把大量调查数据录入Excel,活儿又碎又费时间,给的钱还少。
好多同学瞧不上。
崔安羽主动找上门接了。
她坐在系办一台空电脑前,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敲字的速度,连路过的老师都多看了两眼。
她不只是简单录入,输的时候还下意识用上了些后来常用的快捷键和技巧,顺手把原始数据里些明显不合逻辑的错误标了出来。
过了几天,她把整理得清清楚楚、还附带几条疑点标注的数据磁盘交给讲师,对方挺满意,不光痛快给了钱,还多给了十块,记住了这个做事认真仔细、好像有点计算机天赋的女生。
还有一回,一个高年级学长在机房抓耳挠腮,他那段课程设计代码怎么都调不通,老出现莫名其妙的死循环。
周围同学也看不出啥毛病。
崔安羽正好路过,扫了两眼屏幕上的代码。
一股熟悉感涌上来。
前世后来日子难的时候,她为了糊口,接了不少调试代码的零活,对这种常见的逻辑错误特别敏感。
她犹豫了下,还是低声说:“学长,试试把第35行的循环条件改成‘小于等于’,别用‘小于’。”
那学长半信半疑地改了,一点运行——成了!
学长又惊又喜,一个劲儿道谢。
崔安羽就淡淡笑了笑,没多说。
转天,那学长特意找到她,塞给她一盒新买的点心当谢礼。
这点心,她转头就拿到小卖部换成了现金。
就这么着,靠着省吃俭用,接些别人看不上的零碎小活,她一分一毛地攒着。
钱虽说少得可怜,离买电脑还差老远,但总归是个开始。
更要紧的是,这过程中她重新捡回了编程的感觉,练了本事,还特低调地在老师和些同学心里,留下个“踏实”、“有点小聪明”的印象。
她把这些微薄的收入仔细收好,笔记本上的计划,一条条理得更细、补得更全。
信息在往一块儿凑,力气在慢慢长。
虽说慢,但朝着定好的方向,一步不落地往前挪。
冷冰冰的代码世界,正成了她复仇路上的垫脚石和护身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