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把崭新的房产证轻轻放在他们面前,上面只写着我一个人的名字时。我爸妈张了张嘴,
那句念叨了十年的女孩子家终究是要靠男人的终于没能再说出口。这沉默,
我等了整整三十年。1.周六早晨八点半,生物钟让我自然醒。
但比阳光更先刺破我周末慵懒的,
是手机屏幕上那个熟悉又让人心悸的微信视频通话“皇太后”。我深吸一口气,揉了揉脸。
努力挤出一个看起来精神饱满又不至于显得过得特别好的笑容。过得不好他们会担心,
过得太好他们会觉得你不需要依靠。从而更加焦虑你的人生大事。这个度的拿捏,
我修炼了多年仍觉吃力。视频接通。屏幕上瞬间挤满我妈关切又紧绷的脸。“薇薇,起了没?
”“吃早饭了吗?”“吃了吃了,妈,刚喝了杯牛奶。”我谎报军情,把镜头稍稍偏转,
避开身后堆着外卖盒的茶几。“光喝牛奶怎么行,没点干货垫肚子伤胃!”“你看你,
脸色这么白,就是不好好吃饭。”母亲的关怀,总是以否定你当前的生活状态为开场白,
这是她表达爱的独特方式。我嗯嗯啊啊地应着,心里默数三,二,一。果然。
第二句关怀尚未彻底展开,话题便精准地实现了战术性跳跃。“哦对了,
昨天我碰见你张阿姨了,就以前住咱们楼下,她儿子在市税务局那个还记得吗?
”我心里咯噔一下。“嗯,有点印象。”“她呀,听说你现在在北京发展得不错,
非要问问你的情况。”“她有个外甥,也在北京,中关村那边什么大厂的程序员,
叫什么…阿理还是企鹅来着?”“哎呦我给忘了。”“反正一年好几十万呢!
”“房子也快买了。”“我看了他的照片,戴个眼镜,
挺斯文的…”背景里传来我爸看似不经意的画外音,
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公务员家庭出身稳定,挺好。”我的太阳穴开始突突地跳。
这场面每周上演,雷打不动。我试图建立防线:“妈,我现在工作特别忙,
正在做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真的没时间考虑这些。”“忙忙忙!就知道忙!
工作能跟你一辈子吗?”“女人呐,最重要的还是家庭!你张阿姨这个外甥,我听着真不错,
比你大两岁,会疼人。”“微信我推给你,你就当认识个朋友,聊聊天也行啊。”“妈,
我不需要别人疼,我能自己疼自己。”我的声音忍不住提高了半分贝。“你这孩子!
怎么说话呢!”“等你老了,一个人孤零零的怎么办?”“爸妈不能陪你一辈子!
”“你现在年轻不觉得,等过了三十五,你看还有没有这么好的资源给你挑!
”我妈的语调也陡然拔高,焦虑几乎要溢出屏幕。我尝试反击,祭出我自以为是的成绩单。
“妈,我上周刚升了项目总监年薪又涨了。”“我老板特别认可我,
说我明年很有希望…….”“哎呦,好好好,真棒。”我妈的夸奖像是按了快进键,
敷衍得不能再明显。随即话锋以毫秒级的速度切回。“那你当了总监不是更忙了?
”“更得找个人照顾你啊!”“你看你李叔家的圆圆,跟你同岁,人家二胎都会叫姥姥了。
”“你王阿姨天天抱着外孙在小区里溜达,那笑得多开心,你再看看你。”背景音里,
我爸适时地补充了一句,完成了这次围攻的最后一击:“你妈昨晚又没睡好,净替你发愁了。
”一瞬间,所有的疲惫和委屈涌上心头。我那份升职的喜悦,在嫁人和生娃这两座大山面前,
被碾得粉碎,一文不值。他们仿佛活在一个平行的世界里。那里的成功标准只有一个,
结婚生子稳定安逸。我所在这个世界的一切奋斗、价值实现和自我成长,
投射到他们的世界里全都失了真。扭曲成了不稳定,瞎折腾和不务正业。那通电话,
最终又以我的沉默告终。“好了妈我知道了,下次再说吧。”挂断视频,屋里安静得可怕。
刚才屏幕里的喧嚣和此刻房间的死寂,切割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瘫在沙发上,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我。我感到愤怒,却又无处发泄。我能怪他们吗?
他们爱我,这份爱真实无比。可这份爱,为何如此沉重,沉重到变成了一副禁锢我的铠甲。
让我每一次想展翅,都听到锁链哗哗作响的声音。父母的爱,是我最沉重的铠甲,那天晚上,
我在只有自己可见的日记里,写下了这句话。2.冷战持续了两周。那两周,
世界清静得让人有些不习惯。没有催婚的唠叨,也没有别人家孩子的阴影笼罩。
但我心里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间歇的假寐。我甚至能想象到我妈在家里的状态。
她会唉声叹气,对我爸抱怨女儿翅膀硬了不听话了。她会更加焦灼地翻看各种相亲公众号,
像一头焦虑的母兽。为不肯归巢的幼崽寻找一个她认为最安全的笼子。我不能坐以待毙。
我决定主动出击,不是争吵而是教育。我开始了我的意识形态渗透工程。
我会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选择单身?
》《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选项》这类公众号文章,精心搭配几个加油拥抱的表情包,
转发到幸福一家人的微信群。通常石沉大海。或者几个小时后,
我妈会回一句:“少看这些毒鸡汤,害人不浅。”我不气馁。
周末看了一部关于独立女性的纪录片,心潮澎湃,立刻把链接发给我妈。“妈,
你看看这个特别励志!”她第二天回复:“看了,太辛苦了女人活成这样有什么意思?
”我甚至趁一个小长假,软磨硬泡把他们接到北京来。我带他们参观我工作的***写字楼,
指给他们看我窗明几净的工位。我带他们去我喜欢的餐厅吃饭,
给他们讲我做的项目如何影响了千万用户。我带他们去国家大剧院,
试图用高雅艺术感化他们。他们确实开心,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女儿带我们见世面。
但旅程的最后一晚。在酒店房间里,我妈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薇薇,北京好是好,
但终究不是家。”“漂着总不是个办法。”“你看你,看个演出吃个饭都这么贵,
钱哪能攒下来?”“还是得有个自己的窝,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才行。”我所有的努力,
像水滴撞在钢板墙上,溅起一丝微弱的涟漪。然后迅速复归原状。
那堵由他们几十年生活经验,周围环境舆论和根深蒂固观念筑成的墙太高太厚了。那一刻,
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我意识到,语言是苍白的,体验是隔靴搔痒的。
我们像是活在两套完全无法兼容的操作系统里。
任何试图在对方系统里安装自己软件的行为都会报错。唯一的办法,不是去说服而是去征服。
不是用我的道理去打败他们的道理。而是用他们能够理解无法辩驳的结果,
去碾压他们的观念。那个晚上,我失眠了。望着窗外北京永不熄灭的灯火,
一个无比清晰又疯狂的念头在我脑海里诞生。像一颗钉子,死死楔入。我要买房。在北京,
靠我自己。不依赖任何人。我要把这红彤彤的房产证,拍在他们面前。
我要用这最世俗最硬核,他们最无法反驳的东西,去堵住那绵绵不绝的为你好。
去砸碎那套女孩子终究要靠男人的陈旧观念。我知道这很难。北京的房价对我而言,
是天文数字。我的存款,可能只够买下一个卫生间。
但一股混着愤怒委屈和极度渴望证明的孤勇,支撑着我。3.决定既下,
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台搞钱的机器。我几乎戒断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
同事们的周末聚餐看电影逛画展我一概推掉。理由是家里有事。
我在各大***平台注册了账号,靠着多年练就的PPT和文案技能,接一些私活。
我把打车软件卸了,逼自己挤地铁公交。咖啡从三四十一杯的星巴克,
换成了公司免费的速溶咖啡。甚至我开始自己带饭,就为了省下那顿外卖钱。
生活品质急剧下降,但看着银行卡里缓慢却持续增长的数字。我心里有一种近乎自虐的***。
这一切,我爸妈并不知道。我们的关系在一种小心翼翼的氛围中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直到春节。回家过年,于我而言,早已不是温暖的团聚。
而是一场需要耗尽全部心力和演技的年度大考。果然,年夜饭还没吃完,核爆就开始了。
三舅抿了一口酒,笑呵呵地看向我:“薇薇啊,在北京一年能挣这个数了吧?
”他比划了一个手势。我没说话笑了笑。“挣得多是好,但女孩子嘛,别太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