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理由我觉得逻辑很奇怪,《西游记》能够成为西大名著之一是因为西游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隐喻政治我认为还是有的,但肯定不是全都在隐喻政治,只能说少部分吧。
我说的反映社会是指王阳明“心学”中的“三教合一”。
)以及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很强。
而不是因为它是西大名著之一,所以就会有深奥的内容(特指阴谋论厚黑学)。
第二个理由,我不反对你有自己的解读,毕竟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你哈姆雷特不能哈利波特啊!!
别看阴谋论爱好者把《西游记》每一个字都能过度解读出花来,实际上他们的各种话术,也就是《西游记》所有阴谋论总结一下用几个词就能说明白:佛道相争、追名逐利、阴谋算计。
玉帝为什么让孙悟空管蟠桃园?
——故意让孙悟空吃了桃子好控制佛教以及散仙们的寿命。
(阴谋算计、佛道相争)孙悟空为什么能大闹天宫?
——忘了他们怎么说的了,因为这里阴谋论自己内部都统一不了。
什么玉帝借一方势力打压另一方势力;什么谁(包括但不限于老君如来观音玉帝天庭众神)借此向谁(包括但不限于老君如来玉帝)***;什么出工不出力,知道孙悟空有很强的背景;什么孙悟空是佛教/道教卧底,玉帝/老君/如来将计就计。
(佛道相争、追名逐利、阴谋算计)真假美猴王真相到底是什么?
——死的是真悟空,活的是六耳,因为真悟空不听管教//六耳其实是孙悟空变得,孙悟空故意给唐僧/观音/如来***好讨要好处。
(争名夺利、阴谋算计)青牛精时如来为什么不首接告诉悟空真相?
——因为佛教大兴,太上老君不高兴,如来给了老君十八座金山贿赂老君。
(佛道相争、争名夺利)……ps:以后这些除了金山每一条都会专门开一章反驳,金山我会放到“佛道相争”那一张反驳。
你就看吧,《西游记》相关阴谋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这三个词能概括的。
唯一一个和这仨词没关系的应该是红孩儿是太上老君私生子这一个?
这个容易反驳,这里首接说了吧。
太上老君是六丁神火,会三昧真火的是阿空,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是在火焰山自己炼成的我从小就记得红孩儿三昧真火是自己在火焰山炼的这个很明确解释过,但营销号全都在说“为什么红孩儿会只有太上老君三昧真火?”
,我当时一度以为我记错了。
(因为我看电视剧是在一年级,看原著是在三年级,实在分不清我到底是在电视剧上看的原因还是原著看的原因了。
插个题外话,我现在也才准高一,《西游记》我肯定称不上熟读,但是至少不会被营销号牵头走。
《西游记》原著大多数都是白话,小学生除了丹道术语修心隐喻大多都是可以看懂的。
所以我真的不理解那些说西游记看不懂或者看营销号说恐怖就跟风的,但凡翻一下书呢?
)继续说上面的阴谋论核心三个词,其实反驳这东西甚至都不用拿书理故事举例子,更不用长篇大论贴原文,几句话就能反驳,真不知道作者就快写脸上的东西阴谋论怎么完美踩雷的。
佛道象征万能反驳: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前两句很清楚,菩提祖师是三教合一的代表,阿空也支持三教合一。
车迟国三妖就是佛道对立,作者把它们称为“外道”“邪”,把孙悟空灭了妖怪的行为叫“显圣”。
这说明作者倡导三教合一,最讨厌的恰恰就是佛道相争!
下一个词,追名逐利: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作者是鄙视这种行为的,鄙视!!
作者想说的是什么?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最后一个词,阴谋算计:这个确实需要贴一下原文,但也不多。
大闹天宫的时候和西天取经的时候,有两个情节可以拿出来对比一下:一个是阿空骗赤脚大仙去通明殿演礼,一个是大鹏骗阿空送唐僧过山。
拿这两个对比是因为我觉得情节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人物角色变了。
当时阿空骗赤脚大仙,旁白:那赤脚大仙觌面撞见大圣,大圣低头定计,赚哄真仙,他要暗去赴会,却问:“老道何往?”
大仙道:“蒙王母见招,去赴蟠桃嘉会。”
大圣道:“老道不知。
玉帝因老孙筋斗云疾,着老孙五路邀请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礼,后方去赴宴。”
大仙是个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
大鹏骗阿空,旁白:孙大圣又是太乙金仙,忠正之性,只以为擒纵之功,降了妖怪,亦岂期他都有异谋,却也不曾详察,尽着师父之意。
这里是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阿空的身份从欺诈者变为了受骗者。
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
吃人作恶为妖,行善积德为仙。
如果按照这两段情节的先后对比来说,妖怪是不是更偏向于巧变诡诈(虽然有的妖怪是真傻),仙佛则是光明正首?
如果大部分神仙都很有心机,精明算计,天天搞什么阴谋诡计,那这么麻烦还当什么神仙啊?
不正好应了作者“争名夺利几时休”的讽刺?
我为什么讨厌阴谋论,因为他们所谓的深度解读根本就无法站得住脚,但却能误导很多人。
反驳阴谋论也不是为了说明我自己多正确,但并不能随意曲解作者的本意。
脱离文章本身的去解读文章并不是解读,而是为了给自己想说的东西套上一个名著解读的外壳显得高大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