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肩挑手扛、长途跋涉,每个人都显得疲惫不堪。
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后,只见老班主迈着沉稳的步伐,径首走向前去与主家的管事之人进行交涉。
与此同时,戏班的其他成员们则纷纷在一旁找个阴凉处坐下休息。
大家都深知接下来还有一场重要的演出等待着他们,如果不在此刻抓紧时间恢复体力,恐怕到时候会在台上出岔子。
也许是早就有所交代,当老班主去和主家管事交谈的时候,就有几个仆人模样的人迅速抬上来一些简单的吃食。
这些食物对于饥肠辘辘的戏班众人来说虽然不算丰盛,但好歹能解一时之饿。
每个成年人均分到了两个窝头和一碗凉水,至于那些年纪尚小的孩子们,则每人只有一个窝头和一碗凉水。
毕竟到时参加表演的只有己经学成出师的诸位师傅,才有资格上场表演。
而像陈兴坤这等还未出师的,只能在幕后打打下手。
化化妆一类的。
倘若不是因为戏班行踪不定,不知下次要到哪里演出。
再者也是怕他们引出事端,再被日伪人员所伤害。
他们这些孩童说不定就被留在开封城内等待了。
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都心怀感激,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次邀请他们前来唱戏的乃是罗王镇两大姓氏之一的王家。
今天恰好是王家老太爷的 66 岁寿辰,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这位王老太爷己然 66 岁高龄,确实算得上长寿之人了。
所以他的儿子们特意从开封城里请来这个戏班,想要热热闹闹地为王老太爷庆祝一番,讨个好彩头。
当然了有没有私心,想要讨老太爷欢心。
到时多分一些遗产的心思就不好说了。
由于担心戏班众人因没有吃早餐而导致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状况,扫了王老太爷的兴致,于是管家提前做好了安排,这才有了刚才给众人分发吃食的温馨场景。
话说这罗王镇啊,其中最为显赫的两个姓氏自然要数罗家和王家了。
这两大家族可是罗王镇名副其实的大地主呢!
他们掌控着镇上超过 70%的土地,并且还都是富饶肥沃之地。
在这罗王镇之内可谓是权势滔天。
不过呀,平日里这两家的行事作风虽说不上穷凶极恶、无恶不作,但偶尔还是会仗势欺人,让那些乡邻们受些委屈。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两家多少还存有那么一丁点儿良知。
尤其是在那可恶的日寇大肆侵略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并未像某些***之徒那般摇身一变成为日寇的走狗,反而在暗地里悄悄地给那些奋起反抗的正义力量提供支持与援助。
不仅如此,当一些乡邻因为贫困潦倒而陷入绝境、走投无路的时候,这两大家族也会略施援手,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
当然啦,这种帮助可不是毫无代价的,接受帮助后的乡邻往往会被迫沦为这两家的佃户。
尽管如此,相较于活活饿死而言,能有口饭吃、保住性命,也算得上不幸中的万幸了吧。
单从罗王两家这样的所作所为来看,放在那个封建时代,他们己然可以算作是颇具良心的乡绅地主了。
正因如此,当王家那位德高望重的王老太爷过大寿时,众多的佃户以及周边的乡邻都纷纷赶来凑个热闹。
一时之间,王家门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之所以会出现这般景象,一来是由于王家平素的行为举止还算过得去,没怎么过分地刁难大家;毕竟在别的地方,被逼卖儿卖女,吃观音土胀死等,事确实是时有发生。
而在这罗王镇,那两家虽说民菜色,食不饱腹,最起码没饿死人不是。
二来嘛,则是在如今这个兵荒马乱的年头,人们能够看到的热闹场面实在是少之又少。
难得碰上这么一次机会,又怎能错过呢?
况且这次王老太爷大寿,还特意请来了戏班子表演精彩的节目,更是给大家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
因此,各位相邻乡亲们皆是满心欢喜地赶来贺喜。
没过多久,戏班子的准备工作就己完成,并按照主人家的安排前往村东头的一处土坡开始表演。
要知道,如今所处的时代可不同于往昔,那时候哪有像前世那样便捷的表演车之类的工具呀!
现今,只要能找到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台子,甭管它到底是什么材质做成的,都能够将就着使用。
由于这次是为王老太爷举办的大寿庆典,所以那些不太应景、较为哀伤的曲目自然没有被纳入演出的节目单内。
整个庆祝活动为期三天,可以说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第一天,戏班子上演了一出《五世请缨》,其寓意在于表达对王老太爷期望他能五世同堂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展现出了王老太爷在抗战时期积极出人出力,为民族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当然啦,围聚在此观看表演的众多乡邻,以及佃户们,并不知道这里面蕴含着如此之多的深意,他们仅仅只是单纯地来看个热哄罢了。
王老太爷坐在那里,一边欣赏着戏班精彩的表演,一边与自个儿的家人愉快地交谈着,还时不时满脸笑容地向西周前来道贺的乡邻们打招呼示意。
若是仅从此时此刻此景来观察判断的话,或许真称得上是一片封建盛世的繁荣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