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学的少年
这个决定来自于父亲的一通电话。
"儿子,你成绩好,不能耽误。
县里学校条件好,你去那里寄宿,每个月我和你妈多寄点钱。
"我抓着电话,听着话筒那头父亲少有的温柔声音,心里既兴奋又忐忑。
离开村庄的那天早晨,天空飘着细雨。
大伯骑着三轮车送我到县城,一路上难得地嘱咐了几句"好好学习"、"别给老赵家丢人"。
当车子停在中学大门口时,我看着那高大的校门,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十二岁的我,带着一个破旧的行李袋,里面装着几件洗得发白的衣服和父母寄来的五十元钱,就这样开始了我的中学生涯。
宿舍是八人间,铁架床,每人一个小柜子。
我分到了上铺靠墙的位置,这成了我在学校唯一的私人空间。
第一晚,听着陌生室友的鼾声,我把脸埋在被子里,悄悄地流泪,也不知道是因为离家的不安,还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初中的课业很紧张,但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这里,没有人知道我是"寄人篱下的孩子",没有人用同情或轻蔑的目光看我。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赢得尊重。
很快,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也许是童年的孤独让我更专注于书本,也许是想通过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在课堂上总是异常认真。
语文、数学、英语,我都能轻松掌握,尤其是语文,每次作文都会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
"赵同学,你的文章感情丰富,观察细腻,继续保持。
"语文老师王老师经常这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
在那一刻,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
然而,学校生活并非只有学习的光鲜。
我很快发现,县中有着明显的贫富差距。
有些同学周末有父母接送,有零花钱买零食和学习用品;而我和一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只能靠每月有限的生活费度日。
我学会了精打细算。
早餐是两个馒头,午餐在学校食堂吃最便宜的套餐,晚餐有时只是一碗面条。
月底时经常揭不开锅,只能借室友的方便面充饥,或者干脆忍着饥饿入睡。
饿着肚子上课是常态,那种胃部空空的感觉,至今想起还很清晰。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前一晚,我因为太饿无法集中精力复习。
宿舍的马明看出了我的窘境,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面包分给我一半。
"吃吧,明天考试要有力气。
"那简单的半个面包,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之一。
就是这样的小事,让我和宿舍的几个农村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共同面对经济拮据的困境,分享家里的零食,交换穿旧的衣服,互相帮助完成作业。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这些同学之情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
李强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家境比我稍好一些,但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
我们经常一起去学校后面的小河边复习功课,分享各自的梦想。
"我以后要去大城市,挣很多钱,让我爸妈不再种地。
"李强总是这样说。
"我想上大学,当一名作家或者老师。
"这是我当时青涩的理想。
我们相互鼓励,共同努力,在学业上互相竞争,却从不因此产生芥蒂。
这种纯粹的友情,是我少年时代最珍贵的记忆。
初中三年,我虽然经常挨饿,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
我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在同学情谊中找到了温暖。
每次月考或期末考试,我都能名列前茅,这些成绩单成了我寄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老师们也开始注意到这个沉默寡言但学习出色的乡村孩子。
英语老师张老师甚至特意为我们几个贫困生开设了免费的英语补习班。
"你们比其他孩子更需要知识改变命运,我愿意多付出一些。
"张老师的这句话,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在这段求学岁月里,我也开始意识到人们对我的看法正在改变。
村里那些曾经轻视我的亲戚,开始在闲谈时提起"老赵家的大儿子在县中读书,成绩很好啊";大伯家的态度也微妙地转变,逢年过节会特意给我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就连父母的电话里,也多了一丝自豪。
我渐渐明白,在他人眼中,我不再只是"被寄养的孩子",而是"有出息的学生"。
这个标签的改变,让我感到既欣慰又困惑——为什么人们对我的评价会如此轻易地转变?
难道我的价值仅仅取决于外在的成就?
初中毕业那年,我以全镇第三的成绩考入了市里最好的高中。
离开县中的那天,李强、马明和其他朋友一起送我到汽车站。
我们互相拍着肩膀,约定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然后再聚。
坐在开往市里的汽车上,我透过车窗看着越来越小的县城轮廓,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却也带着一丝迷茫。
在这求学的少年时代,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存,学会了珍视真诚的友情,也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更多的挑战与选择,更不知道这段拼搏岁月只是我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起点。
我只是单纯地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改变命运,就能成为生活的主角,而不是任人摆布的配角。
如今回想起来,那个在学校食堂门口徘徊、数着硬币计算能否吃上一顿饱饭的瘦弱少年,己经在时间的长河中远去。
但那种既饥饿又满足、既孤独又温暖的复杂感受,却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