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元叙事的手术刀
她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把原主的记忆碎片像拼图一样拼凑完整:苏晚来自南方小镇,父母是普通工人,她靠着奖学金读完电影学院编剧系,揣着一沓剧本闯进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为了省钱,她住在月租八百的隔断间,每天啃着馒头改剧本,最大的梦想是“让自己写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就连那个背叛她的林薇薇,也是她从学校带出来的师妹,当初林薇薇没钱交房租,还是苏晚把自己的存款分了一半给她。
“太天真了。”
江揽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在量子物理的世界里,变量是可以被计算的,公式是不会骗人的,但在这个被资本和人情裹挟的娱乐圈,“证据”随时可以被伪造、被淹没、被解读成另一种模样。
林薇薇的聊天记录可以说是“断章取义”,云文档的时间戳可以被质疑“后期修改”,就算拿出铁证,陆泽团队也能买通媒体,把“抄袭者”的帽子死死扣在原主头上。
要让陆泽团队永无翻身之地,必须用更锋利的武器——作品本身。
她点开原主的创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苏晚用娟秀的字迹写着:“想写一个故事,主角发现自己活在别人写的剧本里,她拼命修改剧情,最后却发现修改的过程也是剧本的一部分……”这个想法停留在三个月前,后来因为要赶《镜中剧》的大纲,被匆匆画了个句号。
“这就好办了。”
江揽月的指尖在笔记本上敲了敲,眼睛亮了起来。
在物理实验里,她最擅长的就是“嵌套模型”——用一个系统去解释另一个系统的运行规律,现在,她要把这套逻辑搬进剧本里。
她将《镜中剧》的框架彻底重构,设计成三重嵌套的“元叙事结构”,像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剖开娱乐圈的虚伪外壳:现实层:新人编剧苏晚(剧中角色)发现自己的剧本被顶流陆泽(剧中角色)剽窃,她拿着证据去***,却被公司威胁、被粉丝围堵,连律师都劝她“认栽”。
这个层面的剧情几乎复刻了原主的经历,只是江揽月在细节里埋下了钩子——比如苏晚去公司理论时,走廊尽头的监控摄像头闪着红光,镜头特意给了个特写。
虚拟层:在现实层的苏晚绝望之际,她突然在梦中进入自己写的剧本世界。
这个世界里的“苏晚”正在庆祝剧本获奖,而“陆泽”却带着一群黑衣人闯进来,狞笑着说:“所有原创者都得死。”
江揽月在这里埋下了关键设定:虚拟世界的“陆泽”是系统设定的“剧情修正者”,他的任务就是抹杀所有试图跳出“资本剧本”的原创者,而这个世界里的每台电子屏幕,都在实时播放现实层的画面。
观众层:最高维度的“观众”正坐在屏幕前观看这一切,他们的弹幕会变成虚拟世界里的“规则”——当观众刷“苏晚加油”时,虚拟世界的“苏晚”会突然获得力量;当观众刷“抄袭者活该”时,虚拟世界的地面会裂开缝隙。
江揽月甚至在剧本里写了一场“观众投票”的戏:虚拟世界的“陆泽”让观众投票决定“苏晚”的生死,结果投票器上的数字突然反转,屏幕上弹出一行字:“谁才是真正的观众?”
“每个角色的台词都要藏双关。”
她在剧本里写,虚拟世界的“陆泽”掐着“苏晚”的脖子说:“流量就是真理,观众爱看什么,我们就喂什么。”
这句话既是角色台词,也是对现实中陆泽团队的精准讽刺——他们前阵子接受采访时,陆泽的经纪人张峰就说过几乎一样的话。
写到凌晨三点,江揽月的指尖在键盘上顿住。
原主的记忆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李安和导演在上周的电影论坛上,对着记者叹气:“现在的特效太敷衍了,我想拍一场分形几何般的雪花雨,每片雪花都和其他的不同,可没人懂这个。”
李安和是业内出了名的“倔脾气”,拍文艺片出身,最讨厌用流量明星和五毛特效,前阵子还公开批评《星途》“只剩皮囊,没有灵魂”。
江揽月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她立刻在虚拟世界里加了一场戏:“苏晚”在雪地里奔跑,身后的“陆泽”狞笑着追赶,雪花落在“苏晚”的掌心,她突然对着镜头说:“李导,您看这分形几何的雪花,比五毛特效更有诚意,对吗?”
宿主,您这是把现实梗缝进剧本里啊?
系统的声音带着点惊叹,可这样会不会太刻意了?
“不是缝,是手术刀。”
江揽月保存文档,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李安和”三个字,“我要让看到剧本的人都明白,这故事说的就是他们自己——那些藏在屏幕后的资本、那些跟风谩骂的观众、那些被流量绑架的创作者,谁都别想置身事外。”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书桌上的剧本打印稿上。
江揽月拿起原主那支磨秃了的钢笔,在空白处写下“镜中镜,戏中戏”六个字。
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是在给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写下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