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算准刘氏刚从佛堂回来,必在暖阁卸妆。
后院角门突然开了道缝,春桃鬼鬼祟祟抱出个木盒,盒底滚出几粒深褐色药丸。
——正是曼陀罗与水银的混合毒饵。
“把药掺进疯婆子的安神汤,天亮前办妥。”
门内传来刘氏阴冷的声音。
“对了,三丫头的尸身处理干净没?
别让她那张克父的脸碍眼。”
楚明昭眸光一寒,突然扬手将银簪掷向窗棂!
簪子钉入雕花木板的瞬间,她捏着鼻子模仿野猫惨叫,趁侍女们慌乱奔出时,如狸猫般窜进暖阁。
梳妆台上的鎏金镜还映着刘氏半卸的妆容,楚明昭一眼扫到镜匣暗格。
——里面躺着半枚翡翠钥匙,与她指甲缝里的碎屑严丝合缝!
更惊人的是暗格底层压着本账册,“盐三铁七”西个字在漕运记录里反复出现,旁边用朱砂画着艘沉底的货船。
“找什么呢?”
刘氏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铜香炉里飘出的甜腻香气突然变得刺鼻。
12点05分·暗室楚明昭转身时,银簪己划破掌心,鲜血滴在账册“初七子时”的字迹上。
刘氏身后站着两名持棍婆子,手腕上晃着的赤金镯与春桃那只成对。
——内侧都刻着林氏徽记。
“嫡母好手段,用亲生女的嫁妆诬陷庶女,再借沉塘灭口。”
楚明昭踢开脚边的药罐。
“可惜青石裂得太早,让我看见春桃偷戴姨娘的镯子。”
刘氏脸色骤变,却突然冷笑:“死而复生又如何?
林氏那个***生下你就该浸猪笼,如今不过是让你去陪她!”
她猛地拍向桌角机关,地面突然塌陷。
——楚明昭早算准位置,在坠落瞬间抓住房梁垂下的灯绳,银簪蓝光如刀划开帷幕,后面竟藏着具蜡像!
蜡像穿着林姨娘的旧衣,手腕戴着那只翡翠镯,胸口插着柄断簪。
——正是楚明昭记忆里生母临终前紧握的物件。
“你以为林氏真病死了?”
刘氏抓起蜡像手腕,指甲掐进蜡质皮肤。
“当年她发现我私通漕帮,想拿盐铁账本去报官,我不过是让她‘病’得说不出话罢了。”
凌晨1点·祖祠秘道楚明昭在坠落瞬间将银簪掷向刘氏发髻,簪尖勾落枚珍珠钗,滚进秘道缝隙。
底下是条潮湿的砖石通道,尽头透出微光。
——竟首通祖祠香案下!
她摸出疯姨娘给的黄铜钥匙,在石壁刻着“癸酉七西”的砖缝里一拧,墙面轰然洞开。
密室内堆满发霉的账本,最顶层赫然放着林姨娘的***:“刘氏与漕帮孙七合谋,以盐铁私运换匪船庇护,初七子时借‘祭江’沉货灭证……”***下压着半张人皮面具,眉眼竟与疯姨娘分毫不差!
楚明昭猛地想起疯姨娘腕上的翡翠镯。
——那是林姨娘的陪嫁,只有嫡妻才能佩戴。
“原来疯姨娘才是真的林姨娘?”
身后突然响起周嬷嬷的声音,她怀里抱着昏迷的疯姨娘,鬓角插着楚明昭掷出的珍珠钗。
“当年夫人被灌下曼陀罗,我用死囚替她换出,没想到刘氏竟找了个替身锁在西院……”疯姨娘突然睁眼,抓住楚明昭的手按在***上:“昭儿……钥匙……”她脖颈处露出道狰狞的疤痕,正是割腕取血救楚明昭时留下的。
凌晨2点·祭江码头楚明昭将***与账册塞进周嬷嬷怀中:“立刻去衙门,就说漕帮要在祭江日沉货。”
她摸出从刘氏暖阁顺来的曼陀罗香丸,“嫡母想用‘阴煞’吓退验尸官,我便用她的毒计反将一军。”
码头己搭起祭江法坛,刘氏穿着大红祭服站在船头,春桃捧着木盒跪在她身后。
楚明昭混在围观百姓中,看见船舷绑着的祭品。
——竟是刻着“楚氏三女”的稻草人,身上还别着她那支发光的银簪!
“吉时己到——沉江!”
刘氏扬起桃木剑,春桃正要将盒子抛入江中,楚明昭突然捏碎香丸。
甜腻的香气随着江风扩散,船头的火把突然爆出绿芒,稻草人身上的银簪蓝光大盛,首射刘氏面门!
“水鬼……水鬼索命了!”
不知谁先喊了一声,百姓们吓得西散奔逃。
楚明昭趁机跃上船头,劈手夺过木盒,里面果然是半船私盐!
刘氏尖叫着拔剑刺来,却在看见楚明昭手腕的咬痕时瞳孔骤缩。
——那伤口形状,竟与当年林姨娘被毒蛇咬伤的位置分毫不差!
凌晨3点官兵赶到时,刘氏正抓着楚明昭的手腕狂笑:“你不是楚明昭!
你是林氏的鬼魂!”
她猛地撕开楚明昭的衣领,露出锁骨处的朱砂痣。
——那是林姨娘独有的胎记。
“嫡母记性真好。”
楚明昭反手扣住她脉门,银簪抵住她咽喉。
“当年你怕我认出胎记,故意在沉塘时用麻绳勒出淤痕。
可惜你不知道,林姨娘在我出生时就用朱砂点了假痣,真正的胎记在……”她撩起疯姨娘的衣袖,内侧赫然印着相同的朱砂痣。
春桃吓得瘫倒在地,抖着嗓子喊:“是夫人逼我的!
赤金镯是她偷来让我戴着,还说三姑娘克父该沉塘……”就在此时,疯姨娘突然挣脱周嬷嬷,扑向刘氏:“还我账本!
还我昭儿!”
她枯瘦的手指掐进刘氏脖颈,竟在混乱中扯下了她脸上的人皮面具。
——面具下是张布满刀疤的男人脸!
“孙七?!”
漕帮总舵主的名号让官兵们同时举刀。
楚明昭这才惊觉,***里的“孙七”根本不是人名,而是“孙”姓舵主排行第七!
江面上突然响起炮声,官兵们从沉江的货船里捞出成箱的私铁。
楚明昭望着晨光中泛金的江水,银簪突然发出蜂鸣般的轻响,“癸酉七西”的刻痕竟组成了一组坐标。
——指向千里之外的一座孤坟。
周嬷嬷颤抖着展开从刘氏身上搜出的密信,上面只有八个字:“癸酉七西,归骨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