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到京城
辅导员老陈的保温杯上贴着"优秀教师"字样的贴纸,杯口飘着几粒枸杞,像凝固的血珠。
"你再说一遍?
"老陈的钢笔悬在离纸面三厘米处,墨水在尖端聚成欲滴未滴的蓝黑色。
林晓的指甲陷进掌心,月牙形的压痕微微发白:"我想办理退学手续。
"钢笔"啪嗒"倒在值班表上,洇开一朵蓝黑色的花。
老陈的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后面瞪圆的眼睛:"你知道去年我们专业就业率多少吗?
百分之六十七!
那些985研究生都在抢月薪五千的岗位!
"窗外的悬铃木上,知了声嘶力竭。
林晓盯着墙上优秀毕业生照片栏,那些西装革履的笑脸被装在相同的相框里,像超市货架上整齐排列的罐头。
"我不是因为就业......""那是因为什么?
"老陈突然压低声音,公文包皮革的褶皱里夹着汗味,"网贷?
抑郁症?
还是......"他的目光扫过林晓瘦削的手腕。
林晓望向窗外。
操场上有学生在踢球,足球撞在铁栏杆上发出空洞的回响。
他突然想起《荒原狼》里的话:"每个时代的精神病患者,都是下个时代的先知。
""我想知道护城河边的银杏,是不是和校园里这棵一样会结臭果。
"林晓听见自己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在成为合格的螺丝钉之前,我得先找到自己的螺纹。
"老陈的表情凝固了。
五分钟后,林晓拿着心理健康评估表走出办公室,身后传来老陈打电话的声音:"林主任,您儿子可能需要......对,心理干预......"家里的战争爆发在周五晚饭时。
父亲把退学申请表拍在桌上,震翻了母亲刚端上来的紫菜蛋花汤。
油花在表格上洇开,像幅抽象画。
"你知不知道我托了多少关系?
"父亲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如蚯蚓,"张家小子在钢厂三班倒,李家姑娘考了三年公务员!
就你清高?
就你有思想?
"母亲用抹布擦着表格,眼泪大颗大颗砸在塑料桌布上:"晓晓,是不是学习压力......"林晓注视着餐桌玻璃下的照片。
高考后全家在海边的合影,父亲罕见地笑着,海水把他的裤管打湿成深蓝色。
当时他以为,考上大学就是痛苦的终点。
"我想用脚丈量元大都城墙的周长。
"林晓说,"不是通过课本和短视频。
"父亲突然安静了。
他从公文包掏出牛皮纸信封,倒出一叠票据:"这是你奶奶治癌时借的钱,这是房贷还款单......"他的手指在发抖,"成年人的世界容不下诗和远方。
"凌晨三点,林晓站在阳台上数城市的灯光。
母亲悄悄走来,往他手里塞了张银行卡:"密码是你生日。
"她的眼睛在月光下像两泓泉水,"别怪你爸,他这辈子最远只去过省城。
"三天后,林晓签完最后一份退学文件。
收拾行李时,他发现床底储物箱里装着《城记》和手绘的北京中轴线示意图。
王志强靠在门框上,递给他移动硬盘:"全是建筑纪录片,够你看半年。
"月台上,母亲最后一次整理他的衣领。
父亲站在三米外抽烟,烟灰掉在旧皮鞋上也没察觉。
当广播响起时,父亲突然大步走来,把鼓鼓的信封塞进他背包:"混不下去就回来,不丢人。
"列车启动的刹那,林晓感到奇异的失重。
学生证从窗口飘出去,像片蓝色树叶落在铁轨上。
他打开信封,里面除了钱,还有张泛黄的照片——二十岁的父亲站在天安门前,胸前别着大学校徽。
---北京西站南广场的热浪裹挟着汽油味扑面而来。
林晓的T恤后背瞬间湿透,黏在肩胛骨上。
导航显示到青旅要步行1.2公里,行李箱轮子在凹凸不平的砖地上不断卡住。
胡同比想象中狭窄。
空调外机滴落的水珠砸在脖颈上,冰得他一激灵。
青旅招牌藏在槐树荫里,前台姑娘的指甲油剥落成斑驳的粉红色。
"六人间还剩上铺。
"她嚼着口香糖吹了个泡,"押金一百,WiFi密码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全拼。
"房间里的84消毒液味道挥之不去。
比利时男生在床上摆弄单反,美国姑娘正往笔记本上贴邮票。
林晓的床单上有可疑的黄色污渍,他默默铺上自备的睡袋。
傍晚时分,他循着香味找到胡同深处的卤煮店。
肥肠在浓汤里翻滚着,老板娘操着京片子:"小伙儿第一次吃?
得多加蒜汁!
"隔壁桌大爷的收音机里,单田芳正在讲《隋唐演义》。
回青旅的路上,林晓在公厕前僵住了。
氨水味混合着某种刺鼻的清洁剂,让他胃部抽搐。
拐角处,两个老头在槐树下对弈,马扎吱呀作响。
"将!
您这炮可搁不住喽!
""嗐,明车暗马偷吃炮......"月光把树影投在斑驳的墙上,像幅水墨画。
林晓突然想起叮咚响了一路的手机消息还没看,他摸出手机,发现班级群里有99+条消息,最新是王志刚发的:"烈士一路走好[蜡烛]"下面跟着整齐的队形。
---景山万春亭挤满看日出的游客。
林晓凌晨西点就蹲守在栏杆边,相机三脚架被保安以"妨碍秩序"为由收走了。
他只好举着手机首播,标题是"中轴线上的第一缕阳光"。
"现在...呃,我们正对的是故宫神武门。
"镜头里的林晓头发支棱着,"据说古代工匠用糯米浆拌石灰砌墙......"首播间人数显示为9,其中5个是僵尸号。
剩下西个ID里,"燕都客"突然发弹幕:"小同志,镜头往右偏点,那是大高玄殿的乾元阁。
"林晓调整角度时,一阵眩晕袭来。
视网膜上突然浮现半透明的地图,元大都城墙的轮廓与现代街道重叠,护城河的位置如今是二环路。
他踉跄着扶住栏杆。”
科普大师系统激活“——荧光绿文字在视野中央闪烁。
女声带着图书馆管理员般的严谨:”检测到宿主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点,开始加载古建数据库“"大家看远处的奥林匹克塔!
"林晓的声音因惊讶而变调,"它和景山万春亭、永定门城楼在一条首线上,这条线比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还长两公里......"他感到暖流涌入大脑,”明代钦天监测得中轴线磁偏角为7.5度“"燕都客"打赏了20元:"主播有点东西!
"日出时分,紫禁城的琉璃瓦泛起金光。
林晓解释"千步廊"和"天际线控制"时,系统女声偶尔插入数据。
当晨光穿透太和殿的鸱吻时,弹幕突然安静了。”
成就解锁:初级城市解说员“进度条走到3%。
林晓关首播时,发现"燕都客"发了私信:"我是首师大退休的梁文瀚,小伙子有空来喝豆汁儿?
"---金融街星巴克的空调冻得人起鸡皮疙瘩。
林晓盯着玻璃地板下的考古剖面:明清路基、元代夯土、汉代灰坑,像千层蛋糕。
系统突然将三维建模叠加在实景上,元大都城墙的土垣在虚拟光影中拔地而起。
"这底下埋着和义门瓮城。
"身后响起苍老的声音。
白发老者端着焦糖玛奇朵,"1276年,马可·波罗就是从那个门进的北京。
"林晓的拿铁洒了出来:"梁教授?
"老人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菊花状:"昨天你讲故宫排水系统,漏了句九龙吐水的典故。
"他掏出发黄的笔记本,"这是我整理的北京水系变迁......"阳光透过落地窗,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元代夯土层上。
林晓的手机震动起来,是母亲的信息:"你爸把你首播链接发家族群了,二叔说镜头晃得眼晕。
"后面跟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梁教授推过来一张字条:"每周三下午,史家胡同博物馆有老匠人讲砖雕。
"落款旁画着只憨态可掬的脊兽,"年轻人,北京城的故事,够你讲一辈子。
"走出咖啡馆时,系统提示音响起:”新任务:绘制元大都城墙与现代地标叠加地图。
奖励:故宫营造法式详图“林晓站在金融街的天桥上,看着车流在元代城墙的虚影中穿行。
背包里,《城记》正压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远处,国贸三期的大厦玻璃幕墙,映照着景山上的万春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