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紫藤花下民国十年,苏州城的春天来得格外早。苏家花园的紫藤萝开得正盛,

淡紫色的花串垂在月洞门上,像一串串紫色的风铃。十二岁的苏曼卿坐在青石凳上,

指尖在琵琶弦上轻轻拨动,《雨打芭蕉》的旋律混着花香,飘向隔壁的书房。"曼卿妹妹,

又在偷懒?"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太湖石后传来。陆景琛抱着画夹走出来,

月白色学生装的领口系着黑色领结,是新式学堂的制服。他的帆布鞋沾着泥点,

显然刚从外面写生回来。曼卿的脸颊比紫藤花还红,慌忙把琵琶藏在身后:"才没有偷懒,

先生说我《平沙落雁》弹得有进步了。" 她的天青色百褶裙上绣着几枝铃兰,

是景琛最喜欢的花 —— 去年他在法国明信片上见过,说 "像曼卿的笑容"。

景琛放下画夹,从里面取出一张素描:"送你的。" 纸上是曼卿弹琵琶的侧影,

紫藤花落在她的发间,铅笔线条细腻得能看出发丝的走向。

画的右下角题着一行小字:"辛酉年春,为曼卿作于紫藤花下"。

第二章:家塾光阴苏家的家塾设在西厢房,先生是前清的秀才柳先生,总穿着藏青色长衫,

袖口磨出毛边。曼卿和景琛先生之子分坐前后桌,中间隔着一张八仙桌,

桌上的铜制墨盒刻着 "文房四宝" 四个字。这天学《诗经・关雎》,柳先生让曼卿背诵,

她却背成了《西厢记》的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先生气得用戒尺敲桌子:"女子无才便是德!苏小姐,罚抄《女诫》三十遍!

"景琛突然站起来:"先生,是我教她的,要罚罚我。" 戒尺落在景琛手心,

发出清脆的响声。曼卿在桌下偷偷握住他的衣角 —— 那是她刚绣好的铃兰图案,

针脚还有些歪歪扭扭。后来她才知道,景琛的手心被打出了血痕,却硬是没哼一声。

第三章:建筑启蒙景琛的书桌上总摆着一本泛黄的《营造法式》,是他祖父留下的。

这天放学,曼卿看见他用铅笔在书上涂鸦,把斗拱画成了琵琶的形状。

"这是 ' 曼卿琴房 ' 的设计图。" 景琛指着纸上的弧形窗,

"阳光能照在你的琵琶上,像撒了一层金粉。"曼卿突然发现,

他的铅笔盒里藏着一张她的小像 —— 是用钢笔描的,眼睛画得特别大。"等我长大了,

就去法国学建筑,回来给你盖一座这样的琴房。" 景琛的声音比苏州的春水还温柔。

祖父的留声机突然播放《梅花三弄》,曼卿的指尖在琴弦上弹出不成调的旋律。

景琛合上《营造法式》,在扉页写下:"民国十年,遇曼卿于紫藤花下,愿筑室以居。

"第四章:银质书签景琛要去法国留学的前一夜,曼卿在花园的六角亭等他。

月光透过葡萄架,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银。

她从锦囊里取出一个银质书签:"这个给你,上面有我的名字。"书签是曼卿亲手设计的,

正面刻着 "曼卿" 二字,背面是她画的铃兰 —— 去年生日时,

景琛送她的法国明信片上就印着这种花。

景琛将父亲留下的怀表送给她:"这是我父亲留学时用的,表盖内侧有我的名字。

"曼卿打开表盖,果然看到 "景琛" 二字,笔画刚劲有力,

和他建筑图纸上的签名一模一样。怀表链上挂着一个微型钢笔模型,是景琛用铜丝弯的。

"等我回来,用真正的钢笔给你写信。" 景琛的手指划过曼卿的发梢,像微风拂过湖面。

第五章:偷读禁书家塾的藏书楼里,曼卿和景琛偷偷读《红楼梦》。曼卿负责望风,

景琛用小刀在《论语》里挖了个洞,把《红楼梦》藏在里面。当读到 "黛玉葬花" 时,

曼卿突然哭了,眼泪滴在书页上,晕开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卿卿,你比林黛玉好看。

" 景琛用袖子帮她擦眼泪,指尖沾到墨水,在她脸颊上画了个小胡子。两人笑作一团,

没注意柳先生已经站在身后。"不好好读书,偷看淫词艳曲!" 先生气得发抖,

罚他们跪在孔子像前抄《劝学》。抄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时,

景琛突然在曼卿的纸上画了一朵铃兰。

曼卿回赠一个小小的凯旋门 —— 是她从地理书上看来的。后来这些罚抄纸被柳先生收走,

多年后在他的遗物中发现,每张纸的角落都画着铃兰和凯旋门。

第六章:码头送别民国十三年秋,阊门码头的汽笛声像一把钝刀,割得曼卿心口生疼。

景琛穿着灰色西装三件套,怀表链上的微型钢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卿卿,等我回来。

" 他突然拥抱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我在法国画了无数张建筑图,最美的一张,

是你的笑脸。"曼卿把银质书签塞进他的西装内袋,指尖被纽扣硌得生疼。

汽船的黑烟遮住了太阳,景琛的身影越来越小,像一滴墨滴在宣纸上。

曼卿的琵琶弦突然断了一根,弦轴里掉出一个小布包 —— 是景琛偷偷放的梧桐叶,

上面用钢笔写着:"每月寄一片,代表我想你。"码头上,

一个穿白色医生制服的女子正看着这一幕,手里握着和景琛同款的怀表。曼卿后来才知道,

她是景琛的表妹白若曦,刚从法国学医回来。

第七章:断信之痛民国十四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曼卿在窗台上摆了十二个信封,

每个信封里装着景琛从法国寄来的梧桐叶 —— 一月一片,从未间断。

但最新的那个牛皮纸信封,已经在桌上放了三个月,始终没有拆开。今天是她的十八岁生日,

父亲的丝绸生意彻底破产,家里连米都快买不起了。

曼卿取下领口的银质领针景琛的书签改的,想送去当铺换米。当铺的柜台高得她要踮脚,

掌柜用算盘噼里啪啦一算:"不值钱,最多当两块大洋。"曼卿的眼泪突然掉在柜台上,

掌柜叹了口气:"姑娘,这书签背面的铃兰绣得真好,留着吧。" 她回到家,

在针盒底层发现一张纸条 —— 是景琛临走前写的:"卿卿,无论发生什么,等我回来。

" 窗外的法国梧桐落下第一片叶子,曼卿突然拆开那个信封 —— 里面没有信,

只有一片干枯的梧桐叶,叶脉像极了她弹断的琵琶弦。

第八章:祖宅变卖苏州祖宅的朱漆大门上贴了 "吉屋出售" 的告示,

红纸在秋风中簌簌作响。曼卿在紫藤花架下最后一次弹琵琶,

《雨打芭蕉》的旋律里全是乡愁。琴弦突然断了,她弯腰去捡时,

发现砖缝里藏着一个铁皮盒 —— 里面是景琛画的曼卿肖像,背面写着 "等我回来,

娶你过门"民国十三年。买主是上海的洋行经理,看中了花园里的百年紫藤。

"这棵树我要移栽到上海的花园。" 洋人用生硬的中文说。曼卿突然跪在地上抱住树干,

树皮的粗糙感像景琛手掌的纹路。搬家工人不小心碰倒了祖父的留声机,

摔碎的唱片里掉出一张纸条,是柳玉茹写给母亲的:"曼卿是个好姑娘,景琛配不上她。

"第九章:上海阁楼民国十五年,曼卿一家住在上海法租界的石库门阁楼。

房间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和曼卿的琵琶,父亲在码头扛大包,母亲给洋人缝补衣服。

曼卿白天在弄堂小学教孩子们唱《茉莉花》,

晚上偷偷在路灯下读景琛的来信 —— 信里夹着巴黎的梧桐叶。"卿卿,

我设计了一座琴房,有弧形窗,阳光能照在你的琵琶上。" 曼卿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直到字迹模糊 —— 那是她哭了。隔壁的白若曦医生偶尔会送来西药,

眼神总是停留在曼卿的琵琶上。"这把琵琶的木料是老红木,音质很好。

" 若曦的手指划过琴弦,"景琛在法国常说,曼卿的琵琶声比巴黎歌剧院的女高音还好听。

"第十章:百货重逢民国十七年,曼卿在南京路先施公司当售货员,

卖 "双妹牌" 雪花膏。她穿着公司统一的改良旗袍,

领口别着银质领针 —— 是用景琛送的书签改的。柜台的玻璃擦得能照见人影,

曼卿看着里面自己的倒影,

突然闻到熟悉的雪松香水味 —— 是景琛最喜欢的 "古龙水"。她猛地抬头,

撞进一双深邃的眼眸。男人穿着灰色西装三件套,怀表链上挂着微型凯旋门模型。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