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到文旅局(3)
石紫萍规规矩矩地敲了三下门,声音恭敬了几分:“局长,新来的办事员林晚舟报到。”
“进。”
一个低沉、略显沙哑但威严的声音从门内传来。
石紫萍推开门,侧身让林晚舟进去,自己留在门外。
办公室比外面敞亮些,但也有限。
一张宽大的、材质不明的黑色办公桌后,坐着一个身影。
他并非常见的牛头马面形象,而是穿着裁剪合体、样式古板的黑色阴差长袍的“人”。
他个子高,皮肤是青灰色的,额头上长着根黑角,半尺来长,弯着点,尖儿看着挺利,在昏暗里泛着点光。
鼻梁上架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深沉沉的,看过来时没什么情绪。
他正用一根细手指在幽蓝色的光屏上划,光屏上的字跑得飞快。
桌角的香炉里飘着缕烟,闻着有檀香,又混着点铁锈味。
见林晚舟进来,抬了抬头。
目光落在她身上,先扫了眼新皂袍,又移到她脸上,慢悠悠的,带着股审视的劲儿。
林晚舟感觉自己的魂体似乎被那目光冻了一下。
她强自镇定,微微躬身:“领导好,新入职办事员林晚舟前来报到。”
局长没说话,只伸出那根泛着冷光的手指,在光屏上点了两下。
林晚舟的电子档案“唰”地弹出来,魂籍、父母是普通亡魂这些底细,明明白白摊在上面。
他扫了两眼,鼻翼轻轻动了动,从喉咙里挤出个类似“哼”的气音,又沙又哑:“林晚舟,综合科办事员。”
这声音像砂纸蹭过木头,没一点温度。
“文旅局不是养闲人的地方。
综合科更别提,什么杂事都往这儿塞。
来了就得守规矩——就一条:听话,肯干。”
他顿了顿,指尖在光屏上敲得更快了,语气里透着不耐烦:“行了,就这些。
紫萍,带她去综合科。
我这给办公厅的总结还没弄完,催得紧。”
他挥了挥那根手指,跟赶蚊子似的,眼睛己经重新黏回了屏幕上。
报到就这么结束了?
没有鼓励,连句场面话都没有,就被当成无关紧要的东西打发了。
林晚舟心里堵得慌,却只能对着他的背影弯了弯腰:“是,领导,我记住了。”
转身往外走时,脚步都有点沉。
“新来的?”
一个懒洋洋、拖长了调子的声音从左侧一个敞开的门洞里飘出来。
林晚舟循声望去。
一个穿着同样皂袍、但领口袖口明显磨得发亮的中年鬼吏,正瘫在一张咯吱作响的旧木椅上,双脚大大咧咧地翘在办公桌上。
他手里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搪瓷缸,缸身上印着褪色的“先进工作者”字样。
头发油腻,几缕稀疏地贴在额前,脸像揉皱的油纸,眼皮耷拉着,只掀开一条缝,漫不经心地打量着林晚舟。
“是,前辈好。”
林晚舟赶紧站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恭敬镇定,“我是新来的办事员林晚舟,分配到综合科。”
“哦——”中年鬼吏拉长了调子,慢悠悠地啜了一口搪瓷缸里的东西,一股劣质茶叶和香灰混合的古怪气味弥漫开。
“行了,甭杵着了。”
中年鬼吏——后来林晚舟知道他叫马面,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和那位大名鼎鼎的勾魂使者毫无关系——放下搪瓷缸,双脚从桌上挪下来,趿拉着一双磨秃了后跟的布鞋,晃晃悠悠地站起身。
“我是综合科科长,从今以后你就在我手下干活了。
跟我来吧,带你去见见你的‘地盘’。”
他领着林晚舟穿过一条更加昏暗、堆满废弃文件柜和蒙尘纸扎的走廊,最终停在一扇掉了漆的木门前。
门板上用模糊的朱砂写着“综合科三室”。
“喏,”他侧身让开,朝里面努了努嘴,“这就是你的岗位了。
老刘头刚退休,正好空出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林晚舟紧绷的脸,嘴角扯出不怀好意的笑,压低了声音:“对了,小林同志,你运气不错。
刚来,就有个‘大项目’等着你接手。
这可是领导点名,你是高材生,要被委以重任的!”
他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办公室里其他几个鬼吏都能听见,几声毫不掩饰的嗤笑立刻响起。
“什么项目?”
林晚舟心里咯噔一下,有点发毛。
马面嘿嘿一笑,露出一口被劣质阴茶熏得发黄的牙齿:“忘川河新开发的‘特色漂流体验项目’!
上头花了大价钱搞的试点,旨在丰富滞留亡魂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地府旅游形象!
现在嘛……”他拖长了调子,慢悠悠地从怀里摸出一本厚厚的、边角卷起的硬壳登记簿,“啪”地一声拍在门口一张落满灰尘的桌子上,震得灰尘簌簌落下。
“所有的投诉、建议、紧急情况报告,都归你管了!
好好干,前途无量啊,小林同志!”
办公室的空气瞬间微妙起来。
拔眉毛的竹竿女鬼吏动作停了停,眼皮都没抬。
黑胖鬼差赵虎的唾沫横飞也卡了一下,随即嗓门拔得更高,讲的笑话也更下作,眼神却像钩子,首往林晚舟和她桌上那本登记簿上瞟。
趴着睡觉的钱老三鼾声更响了。
“喏,你的‘前程’。”
马面临走前还不忘补刀,油腻的手指在投诉簿上点了点,嘿嘿笑了两声,背着手,趿拉着鞋子,晃晃悠悠地走开了。
林晚舟僵硬地站在原地,看着桌上那本厚得惊人的投诉登记簿。
封面上几个模糊的大字:“忘川漂流项目反馈专簿”。
她慢慢走过去,轻轻翻开硬邦邦的封面。
第一页,贴着一张惨不忍睹的照片:一艘装饰得花里胡哨、画着巨大笑脸的“忘川漂流筏”,卡在奈何桥布满青苔、湿滑的石桥墩缝隙里。
筏子上挤满了穿着橘红色救生马甲的亡魂,一个个表情惊恐万状,河水浑浊粘稠,几乎漫到了筏子边缘。
旁边用朱砂批注着几个潦草的大字:“开筏首日,卡桥墩!
投诉:十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