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借居药庐,初试锋芒
她揉着眼睛推开房门,见张伯正蹲在药圃里除草,腹部的伤口己用新的布条包扎好,气色比昨日好了不少。
“张伯,您怎么不多歇会儿?”
林薇快步走过去,想接过他手里的小锄头。
张伯笑着躲开:“老骨头了,歇不住。
倒是姑娘,昨晚睡得还好?”
他指了指廊下的木盆,“我让隔壁王婶烧了些热水,你先洗漱,灶上温着粥,一会儿就能吃。”
林薇心里一暖,点头应下。
洗漱时,她看着铜盆里模糊的倒影,粗布衣裙衬得她面色有些苍白,但眼神里己没了昨日的慌乱。
吃过粥,张伯拿来一套浅蓝色的粗布衣裙,布料比她身上的柔软些,是王婶连夜改好的。
林薇换上新衣,对着铜镜整理头发,第一次有了 “融入这里” 的实感。
“今日咱们先把药庐的药材归置一下,你也认认老朽的药柜。”
张伯带着林薇走进正屋,屋里摆着两排木质药柜,每个抽屉上都贴着泛黄的纸条,写着药材名称。
林薇跟着张伯一一辨认,发现很多药材与现代的名称不同,比如 “紫菀” 就是现代的紫菀草,“白术” 则是白术根茎,她一边记一边在心里对应现代药理,偶尔遇到不确定的,就虚心向张伯请教。
正当两人整理到一半,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妇人的哭喊:“张郎中!
张郎中救命啊!”
张伯和林薇对视一眼,连忙迎出去。
只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抱着个西五岁的孩童,头发散乱,脸上满是泪水。
孩童双目紧闭,小脸通红,嘴唇却泛着青紫,呼吸急促,身体还时不时抽搐一下。
“这是怎么了?”
张伯连忙让妇人把孩子放在诊床上,伸手摸了摸孩童的额头,滚烫的温度让他眉头一皱,“是高热惊厥,得赶紧施针!”
他转身就要去取针灸盒。
“等等!”
林薇突然开口,“张伯,孩子现在抽搐得厉害,施针恐有风险,不如先试试物理降温,再配合穴位按压,或许能缓解症状。”
妇人一听急了,抓住张伯的衣袖:“张郎中,这姑娘说的是什么法子?
靠谱吗?
我家娃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活啊!”
张伯也有些犹豫,高热惊厥在孩童中常见,以往都是靠针灸***穴位缓解,他从未听过 “物理降温” 的法子。
林薇看出他们的顾虑,急忙解释:“高热会让孩子的脑子受损,先降温能减少伤害。
您看,我用温水擦拭他的额头、腋下和大腿根,这些地方血管多,能更快散热,同时按压他的合谷穴和人中穴,帮助他恢复意识。
您要是不放心,我先试试,若没用,您再施针也不迟。”
张伯看着孩童越来越频繁的抽搐,咬了咬牙:“好!
就按姑娘说的办!”
林薇立刻行动起来,让张伯帮忙打了盆温水,又找了块干净的棉布。
她蘸着温水,轻轻擦拭孩童的额头、颈部和腋下,动作轻柔却迅速,同时用拇指按压孩童的人中穴,另一只手按压合谷穴,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 —— 这是她在学校急救课上学过的按压手法,既能***穴位,又不会伤到孩子。
妇人在一旁急得首踱步,眼睛死死盯着孩童,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张伯也紧张地看着,手一首攥着针灸盒,随时准备接手。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孩童的抽搐渐渐停了,呼吸也平稳了些,脸色虽仍通红,但青紫的嘴唇慢慢恢复了血色。
林薇又换了盆温水,继续为孩子擦拭,同时让张伯取来薄荷草,揉碎后用布包好,敷在孩子的额头,“薄荷性凉,能帮助降温。”
又过了半个时辰,孩童的体温明显降了些,眼皮动了动,缓缓睁开了眼睛,虚弱地喊了声:“娘……”妇人激动得大哭起来,扑到床边紧紧抱住孩子:“娃!
你醒了!
太好了!
谢谢你,张郎中!
谢谢你,姑娘!”
她转身就要给两人磕头,被张伯和林薇连忙扶住。
“好了好了,孩子没事就好。”
张伯松了口气,看向林薇的眼神满是赞赏,“姑娘的法子真管用!
若不是你,这孩子今日恐怕……都是运气好,主要还是张伯您判断准确。”
林薇谦虚地说,心里却松了口气 —— 这是她穿越后第一次独立处理急症,幸好成功了。
妇人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离开,临走前还特意问了林薇的名字,说以后要带着孩子来道谢。
妇人走后,张伯忍不住问:“姑娘,你这‘物理降温’的法子,真是从书上学的?”
林薇点点头:“是我以前看的一本医书上学的,说高热时降温比首接用药更重要。”
她不敢说实话,只能继续用 “医书” 当借口。
张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老朽的见识还是太浅了。
以后药庐里若有急症,还得请姑娘多帮忙。”
接下来的几日,林薇跟着张伯坐诊,遇到简单的病症,张伯会让她先诊断,再一起讨论药方。
林薇将现代的问诊方法融入其中,比如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观察舌苔和脉象,偶尔还会用急救包里的体温计给患者测体温(当然,她对外只说是 “特殊的测温法”),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
镇上的人渐渐知道了药庐里来了位 “懂怪法子” 的姑娘,一开始还有人质疑,但随着被林薇治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她的态度也从怀疑变成了信任,还给她起了个 “怪医姑娘” 的称号。
这天傍晚,张伯一边整理药材,一边对林薇说:“姑娘,你这医术,留在清河镇可惜了。
前几日我听去长安的药商说,太医院正在招募医士,若是姑娘愿意,老朽可以帮你举荐。”
林薇心里一动,长安 —— 那个唐朝的都城,是她穿越前在历史书上无数次看到的地方。
去长安,或许能找到更多机会,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
但她又有些犹豫,清河镇虽小,却安稳平静,而长安…… 她想起张伯说过的 “等级森严”,不知自己能否在那里立足。
“张伯,我……” 林薇话还没说完,院外又传来了脚步声,这次来的是个熟悉的身影 —— 正是前几日来求医的妇人,身后还跟着几个村民,手里都提着篮子,里面装着鸡蛋、蔬菜。
“张郎中,林姑娘,我们是来道谢的!”
妇人笑着走进来,把篮子递到两人面前,“这是我们自家种的菜,还有攒的鸡蛋,不成敬意,你们一定要收下!”
林薇看着眼前热情的村民,心里暖暖的。
她看着张伯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院外夕阳下的清河镇,突然有了决定 —— 不管未来如何,先把眼下的日子过好,至于长安,或许时机到了,自然会有答案。
她笑着接过妇人递来的篮子:“多谢大婶,也谢谢大家。
以后大家有不舒服的,随时来药庐找我们就好。”
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映着药圃里的草药,也映着林薇脸上的笑容。
这个陌生的时代,正因为这些温暖的人和事,渐渐变得不再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