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族崛起三教立宗
龙族盘踞在西海深处的灵脉眼上,凤族栖息在南方火山群的火行秘境里,就连一些体型较小的妖族,也凭借着天生的灵力优势,占据了大陆中部的密林与山谷。
人类,这个刚刚诞生的种族,在食物链的底端艰难求生。
早期的人类没有修炼法门,只能依靠简陋的石器和群体协作捕猎小型野兽。
他们的寿命很短,通常不超过三十年,而且时刻面临着妖兽的威胁。
考古发现的“石穴壁画”记载了当时的惨状:一群人类手持木矛,面对一头身形庞大的黑熊妖(后世称为“铁甲熊”),壁画上的人类表情惊恐,而黑熊妖的爪下则躺着几具残缺的尸体。
转机发生在一次偶然的“道痕感应”。
一位名叫“仓颉”的人类部落首领,在一次躲避妖兽追杀时,误入了道祖曾经讲道的“紫霄洞”。
洞壁上残留着道祖讲道时留下的能量印记,这些印记虽然模糊,却蕴含着《道德经》的基础法理。
仓颉在洞中昏迷了七天七夜,醒来后突然领悟了“观想天地”的法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主创造的修炼方法。
与先天生灵首接吸收灵气不同,仓颉创造的方法更注重“意”的引导。
他发现人类的“意识”虽然脆弱,却能像种子一样与天地灵气产生共鸣。
通过观想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能让杂乱的灵气变得有序,从而缓慢地融入体内。
这种方法效率低下,却完美契合了人类孱弱的体质,不会出现灵气冲击经脉的危险。
仓颉将这套方法命名为《观星诀》,并传授给了部落的族人。
十年后,第一个修炼出“气感”的人类诞生了——他能在危急时刻调动体内微弱的气流,让奔跑速度提升数倍。
这个消息传开后,其他人类部落纷纷派人前来学习,《观星诀》逐渐成为人类共同的生存技能。
但《观星诀》只能强身健体,无法与真正的妖兽抗衡。
人类想要立足,必须找到更强大的修炼方法。
此时,一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发生了——“巫妖之乱”。
长期占据大陆主导地位的妖族(先天生灵的统称)内部,因为灵脉分配问题爆发了内战。
以龙族为首的“水行妖族”和以凤族为首的“火行妖族”为了争夺中部平原的“混元灵脉”,展开了持续千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让双方都元气大伤,许多边缘区域的妖族势力被削弱,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喘息之机。
战乱中,一些被妖族奴役的“低等灵体”(没有觉醒意识的灵气聚合体)逃到了人类的聚居地。
人类虽然弱小,却有着“包容”的特性——他们接纳了这些灵体,并从它们身上学到了更系统的灵气运用方法。
比如,来自“木行灵体”的“草木催生术”,让人类掌握了培育灵植的技巧;来自“金行灵体”的“金石感应”,让人类学会了开采矿石、炼制简单的法器。
这些技能的融合,让人类的修炼体系开始完善。
一位名叫“神农”的修士,在《观星诀》的基础上,结合草木催生术,创造出了《百草经》。
这部功法不再局限于观想天地,而是通过服食灵草来引导灵气,大大提升了修炼速度。
更重要的是,《百草经》中记载了数百种灵草的药性与搭配,为后世“丹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类修士的增多,一些天赋异禀的人开始领悟特殊的“神通”。
有能呼风唤雨的“气象师”,有能与野兽沟通的“驯兽师”,还有能预测吉凶的“卜算师”。
这些神通虽然微弱,却让人类在面对低阶妖兽时终于有了还手之力。
他们开始走出洞穴,建立起最初的部落联盟,其中最强大的三个联盟,分别占据了东部平原、南部丘陵和北部高原。
巫妖之乱结束后,妖族发现人类己经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势力。
一部分妖族主张彻底消灭人类,以绝后患;但另一部分妖族(尤其是在战乱中受损严重的族群)则认为,可以通过控制人类来补充劳动力。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将人类纳入妖族的统治体系,作为“附庸种族”存在。
这段被称为“附庸时代”的历史,持续了五百年。
人类虽然失去了自由,却获得了接触高阶修炼法门的机会。
妖族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开采灵矿、培育灵植,传授了一些基础的五行功法。
人类修士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妖族的功法虽然强大,却过于依赖先天体质,而人类虽然体质孱弱,却能通过“变通”适应不同属性的灵气。
一位名叫“黄帝”的修士,在研究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妖族功法后,提出了“五行归元”的理论。
他认为,五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比如,木行灵气经过压缩可以转化为火行,火行灵气经过沉淀可以转化为土行……基于这个理论,他创造出了人类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高阶功法”——《五行诀》。
《五行诀》的强大之处在于“兼容”。
它不要求修士固定修炼某一属性,而是通过特定的经脉运转路线,让不同属性的灵气在体内形成循环。
这种循环虽然复杂,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天地间的各种灵气,避免了灵脉单一带来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五行诀》中记载了“凝练真元”的方法——将体内的灵气压缩成液态,其威力远超气态的“气感”。
第一个凝练出真元的黄帝,在与妖族使者的冲突中,一击轰塌了数丈高的巨石,震惊了整个妖族高层。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人类可能隐藏着超越妖族的潜力。
恐惧之下,妖族统治者下达了“禁武令”——禁止向人类传授任何高阶功法,并开始清剿修炼《五行诀》的修士。
为了保护《五行诀》,黄帝带领追随者与妖族展开了决战。
这场被称为“涿鹿之战”的战争,打得异常惨烈。
人类修士虽然数量不多,但凭借着《五行诀》的灵活性和配合,屡次击败数倍于己的妖族军队。
最终,黄帝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斩杀了妖族联军的首领“蚩尤”(一头修炼了万年的金行巨兽),迫使妖族承认了人类的独立地位。
涿鹿之战的胜利,让人类真正在玄元大陆立足。
黄帝在战后建立了第一个人类政权——“华夏部落”,并将《五行诀》公开,让所有人类修士都能学习。
此时,人类的修炼体系己经初步成型,从入门的《观星诀》,到进阶的《百草经》,再到高阶的《五行诀》,形成了完整的传承链条。
但黄帝也意识到,单一的功法无法满足所有修士的需求。
人类的体质千差万别,有人擅长与天地共鸣,有人擅长操控外物,有人擅长锤炼肉身。
于是,他在晚年时,将追随自己的修士分为三支,分别研究不同的修炼方向:- 一支由“老子”带领,专注于“感悟天道”,主张通过静修、悟道来提升境界,追求与天地同寿的“长生”。
他们认为,力量只是悟道的副产品,真正的强大在于对法则的理解。
- 一支由“元始”带领,专注于“锤炼法身”,主张通过吸收灵气、凝练真元来强化自身,追求无坚不摧的“力量”。
他们认为,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抵御一切外邪。
- 一支由“通天”带领,专注于“操控外物”,主张通过炼制法器、符箓、丹药来弥补自身不足,追求变幻莫测的“神通”。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不必拘泥于自身局限。
这三支修士,在黄帝去世后逐渐形成了三个流派,后世称为“道、儒、法”三教(注:此处为修真世界特有的教派划分,与凡间文化无关)。
三教虽然理念不同,却都承认《五行诀》的基础地位,只是在修炼侧重点上有所区别:- 道教的《道德经》(并非道祖所留,而是老子根据道祖理念编写)强调“无为而治”,修炼时注重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速度,境界稳固但进展缓慢。
其神通多与天地异象相关,如“移山填海呼风唤雨”。
- 儒教的《浩然经》强调“自强不息”,修炼时注重锤炼意志,通过诵经、养气来凝聚“浩然正气”,擅长近战和防御。
其神通多与肉身强化相关,如“金刚不坏力能扛鼎”。
- 法教的《通天策》强调“逆天改命”,修炼时注重创新,通过各种奇术来打破常规,修炼速度快但风险极高。
其神通多与外物操控相关,如“符箓召神法宝破敌”。
三教的形成,标志着人类修真体系的成熟。
他们在各自的区域建立了宗门:道教在终南山建立“太清宫”,儒教在曲阜建立“文庙”,法教在蜀山建立“通天阁”。
这三座宗门,被后世称为“三教祖庭”,成为人类修士心中的圣地。
此时的玄元大陆,格局己经彻底改变。
妖族虽然依然强大,却再也无法轻视人类。
而人类内部,三教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共同推动着修真文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人类发明了“文字传承”——将功法、神通、见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