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上周部门来了俩新人,林晓和张弛,不到一个月,俩人的处境差得有点让人唏嘘——这事儿,正好应了《菜根谭》里“抱朴守拙”的理。

林晓是985硕士,入职第一天就把简历复印件贴在工位旁,开会时总抢着坐第一排。

领导让大家提活动方案,他没等老同事说完,就拍着桌子说:“我在学校做过十场活动,保证能搞个爆款!”

方案里写满了“明星合作全网首播”,听得大家眼睛亮,领导当场夸他“有想法”。

可真要落地时,问题全来了:联系明星要花几十万,远超预算;首播平台的坑位费没算进去,合作方催着签合同,他却连报价单都没整理。

老同事提醒他“先核成本”,他摆摆手:“先把架子搭起来,钱的事领导会解决。”

结果拖到活动前三天,预算批不下来,方案全要推翻,他坐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哭,说“没人早提醒我”。

反观张弛,入职时安安静静,自我介绍就说“我没太多经验,以后多向大家请教”。

每次开会他都坐在最后排,拿着笔记本记,很少发言;分配任务时,别人挑轻松的,他主动接了“整理供应商资料”的苦活——每天对着几十家报价单,一笔一笔核对,连运输费、质保期都标得清清楚楚。

林晓方案黄了后,领导急着救场,让大家重新想低成本方案。

张弛才拿出自己记了半个月的笔记:“我查了附近三家商场,有免费的活动场地;本地有个非遗手作团队,愿意免费来做体验课,只要我们帮他们宣传。”

还附了详细的成本表,连矿泉水的预算都算好了。

最后活动办得很成功,家长带孩子来做手作,商场也给了后续合作的机会。

领导在会上特别提了张弛:“我之前总觉得他话少,没想到做事这么扎实。”

后来才知道,张弛怕自己经验不够,每天下班都留一小时,跟负责场地的老同事请教“怎么谈免费资源”,还偷偷去商场踩点,记下班高峰的人流时间。

林晓后来找张弛吃饭,说:“我以前觉得你‘太笨’,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记,现在才知道,我那点小聪明,根本撑不起事儿。”

张弛挠挠头笑:“我就是怕出错,只能一步一步来——我爸以前说,‘慢点儿走,不容易摔’。”

这话,像极了五百年前洪应明在《菜根谭》里写的:“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刚踏入社会的人,心思单纯,没被世俗沾染太多复杂的念头;可经历的事多了,就容易变得精明算计,满脑子都是投机取巧的办法。

所以真正通透的人,不会刻意追求“圆滑老练”,反而更愿意保持朴实憨厚的本性;也不会为了迎合别人,处处谨慎讨好,倒不如坦荡一点,守住自己的本真。

[短故事]抱朴守拙是远见清代有个叫于成龙的官员,刚去广西罗城当知县时,差点没撑住——那地方太穷了,县城里只有六户人家,县衙是破茅草屋,前任知县因为受不了苦,早就跑了。

随从劝他:“大人,咱们找上司说说,换个富点的地方吧?”

于成龙却摇头:“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享福的。”

他没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想着给上司送礼求关照,每天就做三件“笨事”: 第一件是“跟百姓一起种地”。

罗城多山地,百姓不会种水稻,他就从老家托人捎来稻种,自己在院子里开了块地,天天浇水、施肥,种出稻子后,再手把手教村民怎么种。

村民一开始觉得“县官怎么跟农民一样”,后来见他种的稻子产量高,都跟着学,慢慢就有了存粮。

第二件是“蹲在路边断案”。

以前罗城的纠纷,都是乡绅说了算,百姓受了委屈也不敢说。

于成龙就每天坐在县城路口的大榕树下,见有人吵架,就凑过去听,问清楚缘由后,当着大家的面判案——谁家丢了鸡,他帮着找;谁家欠了债,他劝着慢慢还,从不用官威压人。

有次一个地主抢了农民的地,于成龙带着农民去丈量土地,拿着地契跟地主对质,最后让地主把地还了回去。

第三件是“写实话奏折”。

上司让他报“政绩”,手下劝他:“您多写点好听的,比如‘百姓安居乐业’‘赋税超额完成’,上司肯定高兴。”

于成龙却把罗城的真实情况写在奏折里:“百姓还在学种地,今年赋税只能交三成;县衙没钱修,只能住茅草屋。”

还附了自己画的“百姓种地图”,没掺一点水分。

有人说他“傻”:“这么写,上司会觉得你没本事。”

可没想到,上司看了奏折,反而觉得他“实在”——因为其他县官的奏折全是漂亮话,只有他敢说真话。

后来上司把他的奏折交给朝廷,康熙皇帝看了,说:“这样踏实做事的官,才是百姓需要的。”

于成龙在罗城一待就是七年,把破县城变成了“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的好地方。

后来他被调到黄州当知府,走的那天,罗城百姓围着他的轿子哭,有人往他手里塞自己种的红薯,有人牵着孩子说“俺们记着您的好”。

他后来官越做越大,一首没改“抱朴守拙”的性子:到江宁当总督时,还是穿粗布衣服,吃杂粮饭,手下劝他“摆点总督的架子”,他却说:“我是百姓的官,不是百姓的老爷。”

临死前,他的箱子里只有一套旧官服,连像样的银子都没有。

百姓后来给于成龙立了祠堂,有人在祠堂里写了句话:“他没耍过一次小聪明,没贪过一分钱,没说过一句虚话,可他做的事,比那些‘精明官’多得多。”

现在想想,“抱朴守拙”哪里是“笨”?

不过是不把心思花在投机取巧上,把力气都用在“踏实做事”上——就像张弛记的供应商名单,于成龙种的稻子,看似慢,却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也走得远。

咱们打工人也一样:不用怕自己“不够机灵”,不用急着跟别人比“谁会来事”,守住自己的节奏,把该做的事做扎实,时间久了,自然会被看见。

毕竟,职场里能走得长远的,从来不是“小聪明”,而是“真本事”。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