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截胡先机,初破算计
孟星河走到柜台前,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母安,分配建材局,近日归”——电报按字收费,他得省着来。
“同志,拍封电报,加急。”
孟星河把纸条和五毛钱递过去。
营业员接过纸条扫了一眼,拿起钢笔在电报单上抄录,嘴里念叨着:“江城到县城,加急八分钱一字,一共十二个字,九毛六。
还差西毛六。”
孟星河愣了一下,他忘了加急要加钱。
他摸遍全身口袋,只找出三毛钱和一张二两的粮票——粮票在邮局用不上,他只能尴尬地说:“同志,能不能先拍普通的?
普通的多少钱?”
“普通五分钱一字,六毛。
还差一毛。”
营业员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平淡。
孟星河正犯愁,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星河,差多少钱?
我帮你垫上。”
他回头一看,是李建军——同校同系的同学,前世两人关系不错,后来李建军进了建材局,还帮过他几次小忙。
只是前世他忙着搞事业,慢慢就断了联系。
“建军?
你怎么在这?”
孟星河又惊又喜。
李建军晃了晃手里的介绍信:“我来拿分配通知,刚听说你也分到建材局了,正想找你呢!”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毛钱递给营业员,“同志,他的电报钱我一起付了,普通的就行。”
营业员收了钱,把电报单递给孟星河签字,嘴里嘟囔着:“现在的年轻人,刚毕业就有铁饭碗,真好。”
孟星河签完字,拉着李建军走出邮局:“谢了啊建军,回头我把钱还你。”
“嗨,这点钱算什么!”
李建军摆摆手,脸上满是兴奋,“咱们俩能分到一个单位,以后就是同事了,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对了,我刚从建材局出来,听统计科的张科长说,局里正统计明年的建材需求,好像是为了旧城改造项目,要的水泥和钢材量特别大。”
孟星河心里一动——旧城改造!
这正是前世陈景明发家的关键机遇!
陈景明就是靠提前得知这个消息,低价囤了一批水泥,转手卖给施工队,赚了第一桶金。
“真的?
那这个项目什么时候启动?”
孟星河追问。
李建军挠挠头:“具体时间我也不清楚,张科长就跟我提了一嘴,说报表还没做完,让我明天上班帮忙整理。
对了,我还得去第三砖瓦厂催货,局里订的一批砖迟迟没到,科长说再不到就要扣我绩效了!”
孟星河眼睛一亮,第三砖瓦厂!
他记得砖瓦厂的厂长王海涛是个实诚人,前世因为砖瓦厂效益不好,差点被撤了职。
如果他能帮王海涛解决销路问题,不仅能卖个人情,还能提前锁定砖瓦资源,为以后的项目铺路。
“建军,你别急!”
孟星河一把拉住他,“第三砖瓦厂我熟,我跟你一起去,说不定能帮你催到货。”
李建军正愁没人帮忙,闻言大喜:“真的?
那太好了!
咱们现在就走!”
两人骑着自行车,往城郊的第三砖瓦厂赶。
80年代的江城郊区,路还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自行车骑在上面颠簸得厉害。
孟星河一边骑车,一边在心里盘算——他得想个办法,既能帮砖瓦厂打开销路,又能让自己从中受益。
半个多小时后,两人终于到了砖瓦厂。
厂门口冷冷清清的,只有一个看门的老大爷在打盹。
李建军叫醒老大爷,说明来意,老大爷叹了口气:“唉,你们还是别进去了,王厂长正为销路的事愁得睡不着觉呢!
厂里的砖堆得跟小山似的,没人要啊!”
孟星河心里有了底,他对老大爷说:“大爷,您帮我们通报一声,就说市建材局的孟星河和李建军,有办法帮砖瓦厂解决销路问题。”
老大爷将信将疑地走进厂里,没过多久,就见一个穿着蓝色工装、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快步走了出来,正是王海涛。
王海涛脸上满是疲惫,但眼里还带着一丝期待:“两位同志,你们真有办法帮我们解决销路?”
“王厂长,我们先进去谈吧。”
孟星河笑着说。
王海涛连忙把两人让进办公室。
办公室很小,只有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和两把椅子,桌上堆着一摞报表。
王海涛给两人倒了杯白开水,苦着脸说:“两位同志,不瞒你们说,厂里己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再这样下去,工人们都要走光了。
不是我们的砖质量不好,是价格比小作坊的高,国营单位有固定渠道,私人又买不起,真是愁死我了!”
孟星河喝了口白开水,开门见山:“王厂长,我有个主意。
明年市里要搞旧城改造,到时候会有很多个体户参与建房,他们需要质量好的砖,但又拿不到国营单位的采购价。
咱们可以搞个‘批量预订’活动,提前订砖的个体户,给他们八折优惠,订得越多,优惠越大。
这样既能解决销路,又能提前回笼资金,您觉得怎么样?”
王海涛眼睛猛地亮了,他拍着大腿说:“好主意!
真是好主意啊!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个体户现在越来越多,建房需求大,只是没人牵头对接。
要是能提前锁定客户,咱们砖瓦厂的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李建军也跟着点头:“对啊!
王厂长,这样一来,您不仅能把砖卖出去,还能按时给局里供货,我的绩效也保住了!”
王海涛激动地握住孟星河的手:“孟同志,太谢谢你了!
你真是我们砖瓦厂的救星!
要是真能成,我一定向局里给你请功!”
孟星河笑着说:“王厂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咱们都是为了工作,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不过,我还有个小请求。”
“你说!
只要我能办到,一定帮你!”
王海涛毫不犹豫地说。
“我想请您把预订砖的个体户名单给我一份,我在建材局认识一些个体户朋友,可以帮您多介绍几个客户。”
孟星河说。
他要的不是功劳,而是这些个体户的资源——这些人,未来都会是他商业版图上的重要棋子。
王海涛连忙答应:“没问题!
明天我就让人整理名单,给你送过去!”
谈完正事,两人起身告辞。
王海涛亲自把他们送到厂门口,还塞给他们每人一兜刚烤好的红薯:“两位同志,这是厂里自己种的红薯,不值钱,你们尝尝。”
孟星河和李建军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骑车回去的路上,李建军对孟星河佩服得五体投地:“星河,你这脑子也太好用了!
既帮了王厂长,又帮了我,还为局里解决了供货问题,一举三得啊!”
孟星河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他知道,这只是他布局的第一步。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尽快拿到个体户名单,提前和他们建立联系,然后,截胡陈景明的机遇,让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而此刻的林家,林晚秋正焦急地等着陈景明的电话。
她早上把纸条寄出去后,就一首坐立不安。
孟星河今天的异常,让她心里很不踏实。
终于,电话响了。
林晚秋连忙接起电话:“景明,是我。”
“晚秋,怎么回事?
孟星河怎么会知道我要借钱?”
电话里传来陈景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满。
“我也不知道,他今天特别奇怪,不仅拒绝请你吃饭,还说没钱帮你。”
林晚秋委屈地说,“景明,你说他是不是发现什么了?”
陈景明沉默了一会儿,冷声道:“不可能!
他那么信任你,怎么会怀疑我们?
说不定是他刚毕业,手里真的没钱。
你再想想办法,一定要让他把钱借出来,不然我的建材作坊就办不起来了!”
“我知道了,我再试试。”
林晚秋挂了电话,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
她不能让孟星河坏了她和陈景明的好事,无论用什么办法,她都要让孟星河把钱交出来。
她不知道,孟星河此刻正骑车经过邮局门口,看到了她打电话的背影。
孟星河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林晚秋,陈景明,你们的算计,该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