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无为 则无不治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崇贤能,使人民不去争名夺利。

如果统治者过度标榜“贤能”,那么人们会为了争夺这种标签而陷入无谓的竞争、攀比甚至做出虚伪的行为,从而催生了一种虚伪且混乱的社会风气,这是背离了“道”的自然状态。

反之,如果不刻意人为标榜强调“贤”的标准,百姓便能保持简单质朴的自然本性,不会因外在的名利而失去内心的平衡。

从而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刻意抬高稀有贵重物品的价格而使其成为令人仰视的奢侈品,使人民不要因为贪恋这些贵重的财物而成为盗贼。

当社会过度追求奢侈品或稀有物品,并赋予其过高价值时,会激发人民的贪欲而导致偷盗、掠夺等行为。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展示能引起贪心欲望的事物,不使民众的内心受到外在的诱惑而被扰乱。

通过减少民众对名利的过度追求,使百姓的心性不被扰乱,从而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淳朴和安宁。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使民众的内心保持宁静和笃定 ,没有过多的杂念和欲望。

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应得到充分的满足,衣食无忧,生活安稳。

引导民众放弃争强好胜之心,不要好高骛远,首先把眼前能做的、应该做的事做好,减少无谓的竞争和争斗。

这种“竞争和争斗”是造成社会纷争的根源。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养生方法,增强民众的体质,使民众的筋骨强健,身体健康。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的整体意思不是愚民,而是“化民”。

通过教育或引导,使民众的思维不受知识和观念的束缚,学会有智慧合理地灵活运用知识。

使民众没有过多的欲望,随遇而安,不管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首先让自己先安下心来。

使民众回归到遵从自己本心的自然淳朴状态。

这里的 “无欲”,不是指消灭所有欲望,而是特指没有“过度、贪婪的欲望”,是指除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被社会风气煽动起来的贪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使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执着于他们个人的知见而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做事应以不违反自然规律为原则。

不强行干预,辅助其自然发展。

通过这种“不强行干预”的方式,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本性,反而能达到“天下大治”的最佳效果。

如果能做到这样,即使不采取首接的行政手段,也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