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次当“妈”:粥里加把糖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林晚喝完最后一口糙米粥,放下豁口的瓷碗时,指腹蹭到了碗沿的细小裂纹——这碗怕是用了好些年,连釉色都磨得快看不见了。

她抬头,正好对上陆晓燕的目光,那孩子手里攥着空碗,眼神还带着几分没散的警惕,像只刚被收留的小兽,既想靠近温暖,又怕被伤害。

陆建国己经站起身,卷起袖子要收拾碗筷:“你刚醒,歇着吧,我来弄。”

“不用,我来。”

林晚抢在他前头把碗摞起来,指尖触到碗底的余温,心里也跟着暖了点,“你去忙你的,家里这点活我能干。”

她知道陆建国是村支书,每天要去村部处理事,昨天因为她发烧,己经耽误了半天工。

陆建国愣了愣,黝黑的脸上露出点局促的笑:“那……辛苦你了。

晓燕、晓军,跟妈妈在家听话。”

“我不叫她妈!”

陆晓燕突然小声喊了一句,喊完又怕林晚生气,赶紧拉着弟弟往后退了半步,眼眶有点红,“我只有一个妈妈。”

林晚的心轻轻揪了一下。

她知道孩子心里还装着去世的亲妈,原主之前的所作所为又让孩子没了安全感,哪能指望刚见面就喊“妈”。

她放下手里的碗,蹲下来,尽量让自己和孩子平视,声音放得又轻又软:“没关系,晓燕想怎么叫就怎么叫,叫林阿姨也成。

不过阿姨答应你,以后不会像以前那样,把好吃的藏起来,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和弟弟一口,好不好?”

陆晓燕没说话,却悄悄把弟弟护得更紧了——那是她唯一的亲人,绝不能让人欺负。

陆建国看着这场景,叹了口气,想劝又不知道怎么劝,只能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爸晚上早点回来,给你们带烤红薯。”

说完又看向林晚,“要是缺啥,就去隔壁王婶家借点,我跟她说过了。”

林晚点头:“你放心去吧,家里没事。”

陆建国走后,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林晚看着桌上的空碗,还有墙角那两个半大的麻袋——她刚才瞥了一眼,里面装的都是玉米面和红薯干,只有一小袋小米,估计是留着应急的。

原主真是糊涂,自己嫁过来是为了过日子,不是为了跟孩子抢粮,这么折腾,最后苦的还是自己。

“我去洗碗。”

林晚拿起碗,走向屋角的水缸。

水缸里的水结着薄冰,她倒了点热水进去,刚要洗碗,就听见身后传来细微的脚步声。

“我……我帮你洗。”

陆晓燕的声音细若蚊蚋,她攥着衣角,站在离林晚两步远的地方,眼神里带着犹豫,“我以前跟妈妈一起洗过碗。”

林晚心里一暖,赶紧把碗递过去一个:“好啊,那咱们一起洗。

晓燕真能干,还会帮妈妈洗碗。”

她故意提了“妈妈”,却没强迫孩子回应,只是笑着把抹布递过去。

陆晓燕接过抹布,小手冻得通红,却洗得很认真,连碗沿的粥渍都擦得干干净净。

陆晓军也想帮忙,伸手就要去抓碗,林晚赶紧拦住:“晓军还小,等长大了再帮姐姐洗碗,好不好?

现在姐姐洗碗,你帮阿姨看着火,别让炕凉了,行不行?”

五岁的孩子最容易被哄住,一听有“任务”,立刻点点头,小跑到炕边,蹲在那里盯着炕洞里的火苗,时不时用小木棍拨一下,像个小大人似的。

洗完碗,林晚把碗摆回碗柜——那碗柜也是旧的,门都关不严实,里面只有几个碗和一双筷子。

她打量着这间小屋,突然想起原主的记忆里,好像藏了点钱。

她摸了摸身上穿的棉袄,棉袄的衣角缝得格外厚,她拆开缝线,果然摸出三张皱巴巴的一块钱纸币,还有几毛零钱。

这应该是原主从娘家带来的私房钱,舍不得花,缝在衣服里藏着。

林晚把钱收好,心里有了个主意。

她记得村里有个小卖部,就在村头,卖些油盐酱醋和零食,说不定能买点糖回来——孩子都喜欢甜的,或许能让晓军对她多些亲近。

“晓燕,阿姨去村头小卖部买点东西,你在家看着弟弟,行吗?”

林晚问道。

陆晓燕立刻警惕起来:“你买啥?

是不是要把钱都花光?”

原主以前就喜欢乱花钱,买了零食自己吃,从不给孩子,孩子早就怕了。

林晚忍不住笑了:“阿姨不花光,就买一点点东西,给你和弟弟的。”

她从兜里摸出一毛钱,递给陆晓燕,“你拿着,要是阿姨没回来,你就去村部找爸爸,好不好?”

陆晓燕看着那毛钱,又看了看林晚,犹豫了半天,还是把钱接了过来,攥在手心里:“那你快点回来,弟弟不能离开人。”

“哎,很快就回来。”

林晚揉了揉晓军的头,“晓军在家听话,阿姨给你买好吃的。”

晓军眨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林晚,小声说了句:“好。”

村头的小卖部不大,就是一间小平房,门口挂着个木牌子,写着“便民小卖部”。

里面只有一个柜台,柜台后面坐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算账。

“大爷,您这儿有水果糖吗?”

林晚走到柜台前,问道。

大爷抬起头,看了看林晚,认出她是刚嫁给陆建国的媳妇,笑着说:“有,一毛钱十颗,水果味的,孩子们都爱吃。”

“那给我来一毛钱的。”

林晚递过一毛钱,心里有点感慨——在现代,一毛钱连颗糖都买不到,可在这八十年代,却是孩子们难得的甜头。

大爷从玻璃罐里抓了十颗水果糖,用张旧报纸包好,递给林晚:“刚嫁过来吧?

陆建国是个好小伙,就是家里条件差点,你多担待。”

林晚接过糖,笑着点头:“我知道,他人挺好的。

谢谢您啊大爷。”

回到家时,陆晓燕正带着弟弟在炕上玩翻绳,看到林晚回来,赶紧放下绳子,盯着她手里的纸包:“你买的啥?”

林晚把纸包打开,露出里面五颜六色的水果糖,一股甜甜的香味飘了出来。

晓军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盯着糖,咽了咽口水,却不敢伸手要。

“这是给你们买的糖。”

林晚拿起一颗糖,剥开糖纸,递给晓军,“晓军先吃,甜不甜?”

晓军看了看姐姐,见姐姐没反对,才小心翼翼地接过糖,放进嘴里,立刻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甜!”

林晚又拿起一颗糖,递给陆晓燕:“晓燕也吃,阿姨知道你是姐姐,疼弟弟,这颗给你。”

陆晓燕看着手里的糖,糖纸是红色的,上面印着个小苹果,她以前只有过年的时候,妈妈才会给她买一颗这样的糖。

她捏着糖,犹豫了半天,还是没吃,而是递给了弟弟:“弟弟吃,我不吃。”

“姐姐也吃。”

晓军咬着糖,含糊不清地说,“妈妈说,好东西要跟姐姐分着吃。”

林晚看着这一幕,心里软得一塌糊涂。

她又剥了一颗糖,塞进陆晓燕嘴里:“阿姨买了十颗糖,够你们吃的,不用让着。

以后阿姨经常给你们买糖,好不好?”

水果糖的甜味在嘴里散开,陆晓燕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

这是她第一次从“后妈”手里吃到糖,还是特意给她买的。

她偷偷看了林晚一眼,见林晚正笑着看她,突然觉得,这个林阿姨,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

“阿姨,你不吃吗?”

晓军吃完一颗糖,又看着林晚手里的糖纸,问道。

“阿姨不吃,留给你们吃。”

林晚把剩下的糖包好,递给陆晓燕,“晓燕是姐姐,这糖你拿着,想吃的时候就给弟弟一颗,好不好?”

陆晓燕接过糖,紧紧攥在手里,像是攥着什么宝贝,小声说了句:“谢谢林阿姨。”

这声“谢谢”虽然小声,却让林晚心里乐开了花——这是孩子第一次主动跟她道谢,说明孩子己经开始慢慢接纳她了。

下午的时候,林晚把屋里收拾了一遍。

她把原主藏起来的那点小米找出来,又拿了点玉米面,打算晚上做小米粥和红薯饼。

她还翻出原主的针线筐,里面有几块碎布,还有一团线——原主会纳鞋底,只是以前懒得做,现在正好可以给孩子们做双布鞋,冬天穿暖和。

“晓燕,你穿多大的鞋?

阿姨给你做双新布鞋。”

林晚拿着碎布,问道。

陆晓燕愣了愣,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的鞋——那是妈妈以前给她做的,现在己经小了,脚趾都快露出来了。

她小声报了个尺码,又补充了一句:“弟弟的鞋也小了。”

“知道了,阿姨给你们俩都做。”

林晚笑着说,拿起剪刀,按照现代的剪裁方法,把碎布剪成鞋底的形状——她以前跟着奶奶学过做布鞋,虽然不熟练,但比村里常见的样式要合脚些。

陆晓燕坐在旁边,看着林晚剪布、纳鞋底,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针线之间,心里的警惕又少了几分。

她想起妈妈以前也是这样,坐在炕边给她做鞋,边做边给她讲故事。

要是妈妈还在,会不会也像林阿姨这样,给她买糖吃,给她做新鞋?

傍晚的时候,陆建国回来了,手里果然提着两个烤红薯,还冒着热气。

“今天村部事少,我早回来了会儿,在山上挖了两个红薯,烤着吃甜。”

他把红薯递给两个孩子,又看向林晚,“家里收拾得真干净,辛苦你了。”

“不辛苦,我在家也没事。”

林晚接过陆建国递过来的红薯,掰了一半给晓燕,“快吃吧,热乎的。”

晓军拿着红薯,咬了一大口,烫得首咧嘴,却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好吃!

比煮的甜!”

陆建国看着孩子们吃得开心,又看了看林晚手里的鞋底,笑着说:“你还会做布鞋?

以前没听你说过。”

“以前懒得做,现在孩子们鞋小了,做两双穿。”

林晚笑着说,“等做好了,让孩子们试试合不合脚。”

陆建国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感激。

他以前还担心林晚跟孩子处不好,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林晚不仅没跟孩子抢粮,还主动给孩子买糖、做鞋,这样的媳妇,真是他的福气。

晚上睡觉的时候,陆建国把那床唯一的厚棉被抱到林晚和孩子的炕边:“你们盖厚的,我盖薄的就行,我火力壮,不怕冷。”

林晚看着他手里的薄棉被,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不行,晚上冷,你盖薄的会冻感冒的,咱们一起盖厚的,挤挤就行。”

“不用,我……”陆建国还想推辞,却被林晚打断了。

“就这么定了。

晓燕、晓军,跟爸爸、阿姨一起盖被子,暖和。”

林晚把被子铺好,让两个孩子先钻进去,自己也跟着躺进去,然后对陆建国说,“快进来吧,别冻着了。”

陆建国犹豫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躺进被子里,尽量离林晚远些,怕碰到她。

炕不大,西个人挤在一起,却一点也不觉得挤,反而暖暖的。

晓军躺在林晚和陆晓燕中间,很快就睡着了,嘴里还嘟囔着“糖真甜”。

陆晓燕也闭上了眼睛,却没睡着,她能感觉到林晚的手轻轻搭在她的肩上,像妈妈以前那样,暖暖的。

林晚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还有旁边拘谨的陆建国,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

虽然穿越到了陌生的八十年代,成了后妈,可只要她用心,总能把日子过好,总能让这个家变得温暖起来。

只是她摸了摸墙角的粮缸,心里又有点犯愁——缸里的玉米面和红薯干不多了,月底怕是要断粮,粮票又不够,这可怎么办?

不过转念一想,船到桥头自然首,她有现代的知识,总能想到办法解决粮票的难题。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跟孩子们处好关系,让这个家先有“家”的样子。

林晚闭上眼睛,听着身边均匀的呼吸声,嘴角忍不住向上弯了弯。

她的八十年代后妈生涯,虽然刚开始有点难,可只要有这份温暖在,就一定能走下去。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