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地初体验
行军床硌得腰背有些发酸,他坐起身揉了揉肩膀,窗外的天刚蒙蒙亮。
小区里的银杏树影在晨光里泛着青灰色,远处田埂上己经有早起的农人扛着锄头走动。
韦烟抓过搭在椅背上的作训服,三两下穿好,对着镜子把头发理得整整齐齐——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哪怕只是去面试,也要有个利落样子。
绿源农业的基地在县城东郊,离小区不到十公里。
韦烟没舍得打车,骑着从家里带来的旧电动车,二十分钟就到了基地门口。
铁栅栏门柱上挂着“绿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牌子,旁边立着块电子屏,滚动显示着实时气温和土壤湿度数据。
“韦烟是吧?”
一个穿迷彩服的中年男人从传达室出来,皮肤黝黑,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我是基地负责人,姓赵,赵建国。”
“赵主任好。”
韦烟立正的动作差点做出来,赶紧改成握手。
赵建国哈哈大笑:“在这儿不用来这套,咱们是种地的,讲究实在。”
他领着韦烟往里走,“跟我逛逛,看看这地方合不合你心意。”
基地比韦烟想象的大得多。
成片的玻璃温室像一座座银色的小山丘,排列得整整齐齐。
走进其中一座,湿热的空气夹杂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
韦烟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眼前的景象让他想起部队的指挥中心:每排生菜架之间都竖着银色的传感器,顶端的轨道上,自动喷水装置正沿着预设路线缓缓移动,水雾落在嫩绿的菜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这是叶菜区,全程无土栽培。”
赵建国指着架下的管道,“营养液循环系统,比传统种植省水百分之七十。
你看那屏幕,”他指向温室角落的监控屏,“温度、PH值、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超标会自动报警。”
韦烟蹲下身,手指悬在生菜叶上方没敢碰。
这些菜长得比自家菜园里的规整多了,叶片肥厚,颜色鲜亮得像刚洗过。
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浇地,光着脚踩在泥里,水顺着垄沟漫过脚背,那时哪想过种菜能这么“干净”。
“那边是果树区,种的矮化樱桃。”
赵建国往另一座温室走,“用的是智能授粉机器人,你看那玩意儿。”
韦烟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一个半人高的白色机器正在樱桃树之间穿梭,机械臂末端的软毛刷轻轻扫过花蕊,顶端的摄像头转来转去,像只警惕的小甲虫。
“这机器人比人工授粉效率高三倍,还不会漏花。”
赵建国摸着樱桃树枝,“以前总说‘看天吃饭’,现在咱们要‘管天吃饭’。”
走到基地最东边时,韦烟看到了停机坪。
三架银灰色的无人机并排停着,机身上还沾着点泥土。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在给无人机换电池,看到他们过来,摘下眼镜笑了笑:“赵哥,这就是新来的战友?”
“这是小李,李哲,咱们基地的无人机飞手,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赵建国拍着韦烟的肩膀,“小李,以后你带带他,让他学学无人机操作。”
李哲把电池塞进无人机:“韦哥以前在部队是不是玩过无人机?
我听说你们侦察连都用这玩意儿。”
韦烟挠挠头:“接触过一点,但跟这不一样。
部队的无人机是侦察用的,这个……”他看着无人机下方的喷头,“是撒肥料的?”
“不光撒肥,还能打药、测墒情。”
李哲调出手机上的地图,“你看,这是昨天飞的地块图,红***域是缺水的,今天智能灌溉系统就会重点补水。”
韦烟凑过去看,屏幕上的农田被分成一个个方格,颜色深浅不一,像小时候玩的军旗棋盘。
他忽然觉得,这些格子里藏着的学问,比训练场上的战术沙盘还复杂。
中午在基地食堂吃饭时,韦烟见到了绿源的老板。
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两鬓有点白,走路腰杆挺得笔首,一开口果然带着军人的硬朗:“小韦是吧?
我叫孙志国,炮兵退伍的。”
他往韦烟碗里夹了块排骨,“在这儿好好干,土地不会亏待实在人,新技术也不会。”
韦烟用力点头,嘴里的米饭嚼得格外香。
食堂窗外,无人机正嗡嗡地掠过樱桃园上空,在湛蓝的天上划出一道浅浅的弧线。
他忽然想起新兵连第一次打靶,子弹脱靶时班长说的话:“别慌,摸透了枪的脾气,它就听你的。”
或许,土地和技术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