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申城科技园区像一头蛰伏的巨兽,钢筋骨架在夜色中沉默。
星云科技所在的写字楼顶层,仍有几扇窗亮着,像巨兽睁开的疲惫眼眸。
姜芷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将最后一份用户调研报告存盘归档。作为产品部的新人,
这已经是她连续加班的第二周。键盘上方的工位隔板上,贴着一张便利贴,
上面画着一个努力睁开眼的笑脸和一行字:“顶住!”星云科技,
以苛刻的招聘标准和业界领先的技术实力闻名。
公司主打产品“星云语音”APP正处在关键增长期,
办公室里弥漫着***和肾上腺素混合的味道,像一杯永不冷却的苦咖啡。姜芷的工位靠窗,
桌上除了MacBook Pro,还有几个Q版动漫手办和一盆快要放弃生命的多肉。
入职三个月,她已经主导了两个小功能的迭代,快得不像个新人。同事们说她运气好,
她却知道,这得益于大学三年,她在自己的吐槽视频里,
把市面上所有语音产品都“解剖”了个遍。起身去茶水间,路过研发区,
几个程序员的低语像代码一样精准地飘了过来。 “顾总又把我代码打回来了,
就为一个括号的位置……” “知足吧,他至少给你写了批注。上次我那个模块,
他直接重写了,一个字都没说。” “听说他昨晚又睡在折叠床上了?
不愧是人形编译器……”姜芷脚步一顿,悄悄绕去了另一侧的咖啡机。顾屿,公司的CTO,
技术天才,也是全公司公认的“高精度代码检测仪”。姜芷只在入职培训时远远见过他。
那人站在台上讲技术架构,背影清瘦,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冷静得像机器合成。提问环节,
一个新人问了个基础问题,他沉默了三秒,然后说:“这个问题,搜索引擎比我有耐心。
”全场死寂。从那以后,姜芷的行动路线图上,自动规避了所有与顾屿可能产生的交集。
直到这次,APP要上线一个新功能——“智能睡前故事”。周一的项目会上,
姜芷对着原型图讲得口干舌燥:“……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用户年龄、偏好,
甚至当天的心情记录,动态生成故事内容和语音语调……”“实现不了。
”一个冷淡的声音从会议桌尽头传来。顾屿终于从笔记本电脑后抬起头,
黑眼圈在他过分白皙的皮肤上格外刺眼。“情绪识别准确率不到70%,
基于这个做动态生成,你输出的是一堆逻辑混乱的垃圾,不是故事。
”姜芷握紧了手里的翻页笔:“但是顾总,
我们的调研显示……”“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我们做出来。”他打断她,
眼神锐利得像手术刀,“而你,显然不知道技术能做什么。”会议室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
最后是姜芷的上司老张打了圆场,让技术组“再评估评估”。散会后,姜芷独自留在会议室,
手机震了一下。
她设定的特别关注提醒——那个只有三万粉丝、早已长草的“姜姜今天也很饿”小红书账号,
多了一条新评论。在她三年前发布的一条吐槽视频下,
一个名叫“G.Y.”的用户留言:逻辑漏洞:第47秒提到的反馈机制,缺乏数据支撑。
姜芷愣了半晌。那条视频是她大学时拍的,用夸张的方式吐槽一款当时很火的语音助手。
这个G.Y.不仅看完了,还精准指出了她随口一提的技术问题?她点进对方主页,
一片空白,只有注册地显示在本市。奇怪的人。她放下手机,把对顾屿的挫败感暂时压下。
第二天一早,姜芷就去找了技术负责人小李。“顾总说的也有道理,”小李挠着头,
一脸为难,“情绪识别这块确实还不成熟。”“但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
”姜芷翻开调研笔记,指着其中一行数据,“你看,73%的用户表示,
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帮助他们放松’的声音,而不是一个‘完美’的故事。
”小李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我们先别死磕‘识别’和‘生成’,
而是专注于创造一种‘放松’的声学体验。用音调、节奏、背景音这些元素来模拟情绪氛围,
引导用户的情绪,而不是去定义它。”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讨论了一个上午。临走时,
小李忽然说:“其实顾总昨天会后找我聊过,他也觉得你的大方向有价值,
只是需要更落地的方案。”姜芷怔住了。那个当面把她批得一无是处的人,私下里,
竟然肯定了她的方向?几天后,姜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网技术论坛匿名发了个帖子:求助:如何优雅地说服技术大佬接受一个看似不靠谱的需求?
她详细描述了项目的困境,隐去了关键信息。半小时后,帖子下多了一条匿名回复,
字数寥寥却一针见血:用数据拆解感性需求,用技术路径替代模糊描述。
附:你提到的情绪波动模型,可参考arXiv上的一篇论文,链接如下。姜芷点开链接,
如获至宝。那篇论文的角度刁钻却极具说服力。她连夜修改方案,
将感性的“故事氛围”拆解成一道道清晰的技术实现链路。第二次评审会,她拿着新方案,
语速平稳地陈述。顾屿依旧盯着他的屏幕,手指飞快敲击键盘,仿佛置身事外。
直到姜芷提到论文里的关键算法模型时,键盘声停了。“这个引用来源很偏。”他突然开口,
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她身上,“你怎么找到的?”姜芷心里一紧,
总不能说是在匿名论坛被高人指点吧?“就……查资料时偶然看到的。”顾屿没再追问,
只是就着那个模型,连续问了七八个尖锐的技术细节。姜芷准备充分,一一作答。会议结束,
方案居然勉强通过了。同事们围过来恭喜她,说她是第一个能让顾屿改变主意的新人。
姜芷松了口气,心里却惦记着那个匿名帮手。她再次登录论坛,想给那条回复点赞,
却发现帖子不见了,显示已被管理员删除。更奇怪的是,当天晚上,她的小红书账号,
又收到了G.Y.的评论,这次是在她另一条吐槽视频下:第1分12秒的建议,
API设计可参考这个思路,后面跟着一个GitHub开源库链接。
那个库里的代码风格,简洁、高效,带着一种熟悉的、冷感优雅。一个荒谬的念头冒了出来。
她翻出公司内网的技术博客,找到几篇顾屿早年发布的技术文章,对比了一下代码风格。
不能说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顾屿?
那个眼睛长在头顶上的CTO,是她小红书的粉丝?还偷偷给她写了三年技术评论?第二天,
姜芷破天荒地主动去技术部送资料。经过顾屿的办公室时,门虚掩着。她看见他坐在电脑前,
屏幕上赫然是……小红书的界面。他看得太专注,连她屏住呼吸路过都没发现。几天后,
项目进入关键开发阶段。一个关键接口总是调不通,姜芷折腾到晚上十点,
技术部只剩顾屿办公室还亮着灯。她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敲了门。“进。
”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姜芷推门说明来意。顾屿没说话,只是朝她伸出手。
姜芷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是让她递电脑。他接过笔记本,手指在键盘上快速移动,
屏幕上的代码流飞速滚动。“这里,”他点着屏幕上的一行,“参数类型传错了。
”姜芷凑近去看,一缕发丝不小心扫过他的手臂。他猛地缩回手,像是被静电打到,
耳根迅速泛起一层薄红。“对不起!”姜芷赶紧站直。“没事。”他声音更低了,
目光躲闪着不敢看她,“你……这个思路很有意思。
”他指的是姜芷方案里一个关于“用音调波动模拟母亲心跳声来安抚用户”的小设计。“啊,
那个啊,”姜芷有点不好意思,“我瞎想的,觉得可能有用。”“不是瞎想。
”顾屿忽然抬头看她,眼神认真得吓人,“很有洞察力。
你三年前在那个视频里提过类似的想法,关于用非语言线索传递情绪……当时缺乏技术条件,
但现在可以试试。”话一出口,两人都愣住了。
空气中弥漫着尴尬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
姜芷睁大眼睛:“你……真的看过我所有视频?”顾屿的耳朵彻底红透了。他猛地站起身,
椅子向后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代码改好了,你可以走了。”他语速极快,
几乎是把她“请”出了办公室。门在姜芷面前轻轻关上,她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里,
低头看着屏幕上被修正得堪称完美的几行代码,脑子里却乱成一团。这个认知太过打败,
以至于姜芷回到工位后,对着需求文档发了十分钟的呆。接下来的几周,
智能睡前故事项目的推进顺利得不可思议。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
在为姜芷扫清所有技术障碍。她提交的需求,
半小时内就能收到技术负责人的精细反馈;遇到的难题,刚在项目群里提出,不到十分钟,
一个匿名的解决方案就会被贴在公司内部技术论坛上。而顾屿本人,
在公开场合依旧是那副生人勿近的模样。开会时,
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姜芷方案中逻辑不够严谨的地方,
言辞犀利得让旁听的实习生都瑟瑟发抖。但只要姜芷根据他的意见修改后,
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调整,技术资源就会立刻、精准地倾斜过来。
同事们渐渐嗅出了一丝不寻常。“姜芷,你给顾总下蛊了?”午休时,
UI设计师小雯凑过来八卦,“我昨天有个设计稿,
就因为一个像素的对齐问题被他打回来三次。你那个比我复杂一百倍的需求,
他居然亲自盯着开发进度?”姜芷只能干笑着打哈哈,心里却明镜似的。
顾屿这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为这个项目保驾护航。只是这种方式……别扭又隐秘,
带着一种独属于他的、冷硬的温柔。这种“照顾”,在周五下午的战略规划会上达到了顶峰。
会议室里坐着各部门总监,气氛严肃。当讨论到下个季度的核心项目时,市场部副总,
一个以数据为导向的中年男人,指着PPT上的“智能睡前故事”项目,皱起了眉。
“这个项目,我持保留意见,”他慢条斯理地开口,“用户调研数据不错,
但直接商业价值不明朗。我们是否该把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到付费转化率更高的功能上?
”他说得有理有据,几个总监微微点头。姜芷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正准备起身辩护,
一个清冷的声音却先一步响了起来。“这个功能的技术创新性被低估了。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会议桌的尽头。顾屿,
那个在战略会上通常只关心技术架构的CTO,正缓缓抬起头。他的目光扫过全场,
最终定格在市场部副总身上,
眼神平静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压迫感:“它用到的动态语音合成和情感伴随算法,
可以延伸应用到我们未来的所有语音交互场景。它不是一个功能点,而是一个技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