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子中庶子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洛阳城的东宫之内,梧桐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洒下斑驳的光影。
十西岁的裴頠身着青色官服,手持一卷《论语》,站在太子司马衷的书房内,神情肃穆。
这是他正式出任太子中庶子的第一天,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几分忐忑。
太子司马衷年方十三,身形略显单薄,眼神中带着几分稚气。
他正趴在书桌上,对着一本《诗经》皱着眉头,显然对晦涩的古文提不起兴趣。
见到裴頠进来,他抬起头,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裴中庶子,你来了。”
“太子殿下,臣裴頠参见。”
裴頠躬身行礼,态度恭敬。
“免礼吧。”
司马衷摆了摆手,“先生昨天教的《诗经》,我还是看不懂,你能给我讲讲吗?”
裴頠走到书桌前,拿起《诗经》,翻到司马衷所指的篇章,轻声说道:“太子殿下,这首《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描绘的是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以雎鸠鸟的相互鸣叫起兴,比喻君子与淑女的相互吸引。”
他顿了顿,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就像我们在庭院里看到的蝴蝶,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彼此吸引。
君子和淑女也是一样,他们因为品德和才华相互欣赏,最终走到一起。”
司马衷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
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话,是不是说漂亮的女子,都是君子喜欢的对象?”
裴頠笑了笑:“太子殿下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
‘窈窕’不仅指容貌美丽,更重要的是指品德高尚、性情温婉。
‘淑女’就是指这样的女子。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性情温婉的女子,才是君子的好伴侣。
它告诉我们,择偶不能只看外貌,更要看品德。”
司马衷听了,若有所思地说:“我明白了。
就像父皇选皇后,不仅要看她长得漂亮,还要看她是否贤德。”
裴頠点了点头:“太子殿下说得非常对。
无论是选皇后,还是结交朋友,品德都是最重要的。”
从那以后,裴頠每天都会来到东宫,陪伴太子司马衷读书、学习。
他深知太子资质平庸,甚至有些愚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尽量将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比喻和故事讲出来,让太子更容易理解。
有一次,他们学习《尚书》中的《大禹谟》,其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
司马衷困惑地问:“裴中庶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我怎么也看不懂。”
裴頠耐心地解释道:“太子殿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精微难明的。
只有精诚专一,才能把握中庸之道。”
他怕司马衷还是不理解,又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如果我们心思不专一,东张西望,就很容易摔倒。
只有我们集中精神,朝着一个方向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君主必须保持内心的精诚专一,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司马衷听了,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就像我写字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把字写好。
如果我一边写字,一边想着玩,字就会写得很难看。”
“太子殿下说得太对了!”
裴頠欣慰地说,“学习和做事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
在教学之余,裴頠还常常陪同太子司马衷视察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太子明白百姓的重要性,培养他的爱民之心。
有一次,他们来到洛阳城外的一个村庄。
村庄里的百姓们正在田地里劳作,烈日炎炎下,他们的汗水浸湿了衣衫。
司马衷看到后,不解地问:“裴中庶子,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劳作啊?”
裴頠指着田地里的庄稼,对司马衷说:“太子殿下,他们劳作是为了种植庄稼,收获粮食。
如果没有他们的辛苦劳作,我们就没有粮食吃,就会饿肚子。”
他又带着司马衷来到一户农民家里。
农民的家里非常简陋,只有几件破旧的家具。
农民的妻子正在缝补衣服,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身上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司马衷看到后,心中有些触动:“他们的生活好辛苦啊。
我们能不能帮帮他们?”
裴頠点了点头:“太子殿下有这份心,真是百姓的福气。
作为君主,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百姓谋福利。
我们可以减轻他们的赋税,让他们有更多的粮食可以养家糊口;我们可以兴修水利,让他们的庄稼有更好的收成。”
司马衷听了,认真地说:“我记住了。
等我将来当了皇帝,一定要好好照顾百姓,让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裴頠听了,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太子虽然资质平庸,但心地善良,只要加以引导,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在东宫期间,裴頠不仅用心教导太子,还结识了许多朝中的大臣。
其中,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太傅卫瓘。
卫瓘是西晋的开国功臣,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晋武帝的信任。
卫瓘非常欣赏裴頠的才华和稳重,常常和他一起探讨国家大事。
有一次,他们谈到了当时的吏治问题。
卫瓘叹息道:“如今朝中的官员,大多是士族子弟,他们凭借家族的势力进入官场,却不务实事,只知道清谈玄学。
这样下去,国家迟早会出问题啊。”
裴頠深有同感地说:“卫太傅说得对。
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许多官员只注重虚名,不注重实绩,导致朝政日益***。
我们应该改革吏治,选拔那些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人担任官职。”
卫瓘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
但改革吏治谈何容易啊?
士族门阀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
裴頠沉默了片刻,说:“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不能放弃。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努力尝试。
我们可以从教育入手,培养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我们可以完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进行严格的考核。”
卫瓘听了,对裴頠更加赏识:“裴中庶子,你真是年轻有为啊。
如果朝廷里多一些像你这样的人,国家就有希望了。”
除了卫瓘,裴頠还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岳父的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时任豫州刺史,以善于清谈、识鉴过人而闻名。
王戎第一次见到裴頠时,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
当时,裴頠正在为太子司马衷讲解《易经》,他的讲解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吸引了在场的许多大臣。
王戎也被裴頠的才华所吸引,宴会结束后,他特意走到裴頠身边,对他说:“裴中庶子,你的讲解真是精彩绝伦啊。
我对《易经》也颇有研究,不知能否与你交流一下?”
裴頠欣然同意:“王刺史客气了。
能与您交流,是我的荣幸。”
从那以后,王戎经常邀请裴頠到他家中做客,两人一起探讨学问,交流思想。
王戎虽然以清谈著称,但他并不排斥务实的学问,他对裴頠的医学知识和政治见解都非常感兴趣。
有一次,他们谈到了当时盛行的玄学清谈之风。
王戎说:“裴中庶子,你对玄学清谈有什么看法?
现在很多人都沉迷于清谈,不务实事,你觉得这种风气对国家有好处吗?”
裴頠思考了片刻,说:“王刺史,我认为玄学清谈有其合理的一面,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推动哲学的发展。
但如果过于沉迷于清谈,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他顿了顿,又说:“如今,许多士大夫只知道谈论虚无缥缈的道理,却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不重视农业生产,不整顿吏治。
这样下去,国家会越来越衰败,百姓会越来越困苦。”
王戎听了,点了点头:“你说得很有道理。
我也觉得这种风气应该改变。
但要改变这种风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裴頠说:“我知道不容易,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
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注重务实,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我们可以撰写文章,批判清谈误国的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王戎对裴頠的想法非常赞同:“裴中庶子,你真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人。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裴頠和王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王戎非常欣赏裴頠的才华和品德,他觉得裴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便有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裴頠的想法。
有一次,王戎对裴頠说:“裴中庶子,我有一个女儿,年方十五,容貌秀丽,也略通文墨。
我觉得你们很般配,不知你是否愿意娶她为妻?”
裴頠听了,心中既惊喜又忐忑。
他对王戎的女儿早有耳闻,知道她是一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女子。
但他也知道,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与自己的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担心婚后两人会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王戎看出了裴頠的顾虑,笑着说:“裴中庶子,我知道你担心什么。
虽然我和你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我相信,你和我的女儿一定能够相处得很好。”
裴頠思考了片刻,觉得王戎说得有道理。
他点了点头:“多谢王刺史的厚爱。
我愿意娶令爱为妻。”
就这样,在王戎的撮合下,裴頠与王戎的女儿定下了婚约。
消息传开后,朝中的大臣们都纷纷表示祝贺,认为这是一段门当户对、才子佳人的美好姻缘。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十七岁的裴頠与王戎的女儿举行了婚礼。
婚礼办得非常隆重,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前来祝贺。
婚后,裴頠与妻子王氏相处得非常融洽。
王氏不仅容貌秀丽,而且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裴頠,还在学业上支持他。
王氏也略通医术,常常和裴頠一起探讨医理。
有一次,裴頠遇到了一个疑难病症,百思不得其解。
王氏看到后,对他说:“夫君,你可以查阅一下《黄帝内经》中的相关篇章,或许能找到答案。”
裴頠听了,立刻查阅了《黄帝内经》。
果然,在其中一篇中找到了关于这种病症的记载和治疗方法。
他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治疗,很快就治好了患者的病。
裴頠非常感激王氏:“夫人,真是谢谢你。
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还不知道要困扰多久呢。”
王氏笑着说:“夫君客气了。
我们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在王氏的支持下,裴頠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
他不仅在医学和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他开始对当时盛行的“贵无”学说产生质疑,认为这种学说过于虚无缥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他的这些想法,为他后来撰写《崇有论》埋下了伏笔。
而他在东宫的经历,以及与王戎、卫瓘等人的交往,也为他的《崇有论》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和思想基础。
在东宫的日子里,裴頠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还培养了自己的领导能力。
他常常协助太子处理一些东宫的事务,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有一次,东宫的库房发生了火灾,烧毁了许多财物。
太子司马衷非常惊慌,不知所措。
裴頠看到后,立刻镇定下来,组织人手进行灭火和抢救。
他首先命令侍卫们切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然后组织宫女和太监们抢救库房里的重要财物;最后又安排人手清理现场,查明火灾的原因。
在裴頠的指挥下,火灾很快就被扑灭了,损失降到了最低。
晋武帝得知后,对裴頠赞不绝口:“裴中庶子真是沉着冷静,能力出众啊。
有你辅佐太子,我非常放心。”
就这样,在东宫的磨砺中,裴頠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才华横溢的青年。
他不仅得到了太子司马衷的信任和依赖,还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认可和赏识。
他知道,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他必须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