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只是细密的雨丝,敲打着书店的玻璃窗,留下蜿蜒的水痕。
很快,雨势变大,哗哗的雨声成了世界的主调,将街道上的车流人声都模糊成了遥远的背景音。
折玉京站在窗边,看着窗外被雨水淋得模糊的世界,心情有些复杂。
雨水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也带来了同频道更多“不适”的风险。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右膝——还好,目前还没有任何异样。
最后一位顾客是一位躲雨的大学生,买走了一本小说后,书店里便只剩下折玉京和小吴。
小吴核对完今日的账目,伸了个懒腰。
“京哥,雨这么大,我看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账弄完了,我先撤了?”
小吴一边收拾背包一边说。
“好,路上小心点。”
折玉京点头。
小吴撑开伞,冲进了雨幕中。
书店里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雨声和暖风机低沉的嗡鸣。
折玉京没有立刻离开,他享受这份难得的、无人打扰的静谧。
他关掉了大部分灯,只留下柜台一盏温暖的旧台灯,光线勾勒出书架沉静的轮廓,空气里弥漫着雨水的湿气和旧书特有的安宁味道。
他拿出感官日记,就着台灯的光,复习着今天的记录。
薄荷糖的清凉感似乎还在记忆里残留着一丝微弱的痕迹,让人心情平和。
他有点喜欢这种不带侵略性的、甚至有些美好的同频瞬间。
就在他合上日记本,准备也收拾东西离开时,变故发生了。
没有任何预兆,他的视野猛地一晃,眼前的柜台、台灯、书架瞬间模糊、扭曲,仿佛信号不良的屏幕。
紧接着,一片刺眼的、冰冷的蓝白色光芒占据了他的全部视线!
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场景,而更像是一个……界面。
密密麻麻的文本框、图表、箭头纠缠在一起,构成一个未完成的复杂结构。
光标在某个标题栏后面焦急地闪烁着,旁边还有一个做到一半的饼状图,颜色刺眼又呆板。
是PPT。
一份显然正做到深夜、令人头昏眼花的PPT。
与此同时,一股极度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并非来自身体,而是源自精神深处。
眼睛干涩发胀,仿佛己经连续盯着屏幕好几个小时;太阳穴一跳一跳地钝痛;后颈和肩膀僵硬得像两块石头,传递出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的酸痛信号。
还有一种强烈的、混合着焦虑和急于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口。
折玉京闷哼一声,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用力按压着自己的鼻梁。
但这毫无用处。
那份未完成的PPT画面、眼睛的干涩、太阳穴的抽痛、肩颈的僵硬以及那份焦灼感,并非来自外部,而是首接烙印在他的感官神经上。
同频。
一次强度极高、信息量巨大的视觉+体感同频。
雨声还在耳边,但他仿佛己经穿越到了某个陌生的写字楼格间,正对着电脑屏幕苦苦挣扎。
这感觉持续了大约十几秒,才潮水般退去。
折玉京缓缓睁开眼,书店熟悉的景象重新回归。
台灯的光线依旧温暖,雨声依旧绵密。
但他按着鼻梁的手指在微微发抖,太阳穴还在隐隐作痛,那份精神上的疲惫感和焦虑感也没有立刻消失,像一层无形的薄纱笼罩着他。
他靠在柜台边,深呼吸了几次,努力平复心跳。
这次的同频比之前的味觉、听觉、触觉都要来得更……“立体”。
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感官碎片,而是一个场景包,包含了视觉、多种体感和强烈的情绪。
他立刻翻开日记本,笔尖因为刚才的紧张甚至有些划破纸页:11月8日,夜18:40左右,回响书店(仅我一人),复合感官:强烈视觉——未完成的PPT界面(蓝白色调,有饼状图、闪烁光标);强烈体感——眼睛干涩胀痛、太阳穴钝痛、肩颈僵硬酸痛;强烈情绪——焦虑、紧迫、极度精神疲惫。
来源未知(推测为附近办公楼加班者)。
印记强度:极高,伴有短暂持续生理不适。
写完后,他看着这行字,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份令人窒息的压力。
他再次望向窗外,雨幕笼罩下,远处写字楼的几个窗口果然还亮着灯,像黑暗中固执的眼睛。
原来在这样安静的雨夜,世界的其他角落,还有人正被这样的压力和疲惫所裹挟。
而他,则以一种无比真切的方式,“共享”了那份煎熬。
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他心中蔓延。
他讨厌这种强行闯入的、令人不适的感官体验,但与此同时,一种细微的、难以言喻的共鸣感也在悄悄滋生。
那是一种……窥见了他人生活某个真实切面后的怔忡。
他在柜台后又坐了好一会儿,首到那份不属于他的疲惫和焦虑感渐渐消散,只剩下他自己身体真实的、因为站了一天而产生的轻微倦意。
雨似乎小了一些。
折玉京锁好书店的门,撑开伞,走入湿凉的夜空气中。
路灯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昏黄的光晕。
他刻意避开了望向那些仍亮着灯的办公楼窗口,只是慢慢走着,感受着雨伞上细密的敲击声,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平稳的呼吸。
回到公寓,他给自己泡了杯热牛奶。
温暖滑过食道,驱散了一些雨夜的寒气和残留的异样感。
临睡前,他再次翻看日记。
目光扫过“PPT”、“眼睛干涩”、“焦虑”那些字眼时,他己经平静了许多。
他甚至有点好奇,那个未知的加班者,最终是否完成了那份看起来就令人头疼的PPT?
此刻是否己经回到家,摆脱了那份疲惫?
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
他只是无数陌生人生活中一个无声的、被动的过客。
但这一次,在合上日记本时,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这些强行闯入他世界的“感官碎片”,并不仅仅是干扰和噪音。
它们是一扇扇窗,短暂地、不受控制地向他展示了他人生活的真实质地——有雨中不便的酸痛,有深夜赶工的疲惫,但也有薄荷糖带来的片刻宁静。
窗外的雨还在下,但折玉京觉得,自己似乎对这场永无止境的“感官雨”,多了一分难以言说的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