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站在会议室门口,指尖捏着帆布包的带子,微微有些发紧。
昨天和陈屿的微信沟通还算顺畅,关于南锣鼓巷老槐树的采访计划他很支持,甚至主动提出可以提供一些老城区改造时的背景资料,但此刻站在这扇门后,她还是忍不住想起第一次见面时,他低头看图纸时那专注又带着几分锐利的眼神。
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陈屿低沉的回应:“请进。”
林晓推开门,看到他己经坐在了会议桌主位,面前摊着一叠比上次更厚的图纸,旁边放着一把三角尺和一支银色的圆规,阳光落在他的发顶,勾勒出一圈淡淡的光晕。
他今天穿了件白色的衬衫,领口没有系领带,松垮地敞着两颗扣子,比上次见面时多了几分随性,却依旧难掩那份对工作的严谨气场。
“陈设计师,早上好。”
林晓走进去,把帆布包放在上次坐过的椅子旁,拿出笔记本和昨天整理好的采访提纲,“这是我根据您的建议,整理的关于张爷爷和南锣鼓巷老槐树居民的采访提纲,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陈屿伸手接过,指尖不经意间碰到林晓的手,两人都微微一顿,像电流轻轻划过。
他很快收回手,低头翻看提纲,眉头随着视线的移动轻轻蹙起又舒展。
林晓坐在旁边,双手放在膝盖上,安静地等待着,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他握着提纲的手指上——指节分明,指甲修剪得很干净,指尖因为常年握笔,有着淡淡的薄茧。
“提纲做得很细致,”陈屿看了大概五分钟,把提纲推回给林晓,“关于张爷爷的部分,除了教堂的回忆,还可以问问他对改造后教堂的看法,有没有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老槐树那边,要重点挖掘居民和树之间的情感联结,比如有没有人在树下举办过特别的活动,或者树在不同季节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笔,在提纲上做了两处标注,字迹遒劲有力,和他设计的建筑线条一样利落。
“好的,我记下了。”
林晓连忙拿出笔,把陈屿的建议补充在提纲旁边,“我计划明天去拜访张爷爷,后天去南锣鼓巷和居民聊聊,您要是有空的话,要不要一起去?
毕竟您对老城区改造的情况更了解,或许能引导他们说出更多细节。”
陈屿抬起头,目光落在林晓脸上,带着一丝思索:“明天我上午有个项目会议,下午应该有空,我们可以一起去拜访张爷爷。
南锣鼓巷那边,我下周三有空,到时候再陪你过去。”
“太好了,有您一起去,采访应该会更顺利。”
林晓脸上露出笑容,像阳光突然冲破云层,让会议室里的氛围都变得明亮起来。
陈屿看着她的笑容,心里莫名地一动,仿佛有片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他连忙移开目光,拿起桌上的图纸:“今天除了讨论采访提纲,还有件重要的事——老城区改造项目的核心图纸,我有了新的调整,需要和你同步一下,这关系到画册里相关页面的文字和图片排版。”
他把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推到林晓面前,指着其中一处:“这里是老城区中心广场的改造方案,之前我们定的是在广场中间建一个喷泉,但我后来实地考察时发现,广场周围的老人更喜欢有休息的地方,所以把喷泉改成了一个圆形的石凳区,中间种一棵香樟树,既可以供人休息,又能增添绿意。”
林晓低下头,仔细看着图纸。
石凳区的线条画得很细致,每一个石凳的尺寸、间距都标注得清清楚楚,香樟树的位置刚好在广场中心,周围还画了一圈小小的花坛,里面种着不知名的花草。
她看着图纸,脑海里浮现出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聊天、孩子们围着香樟树追逐打闹的场景,心里觉得温暖又踏实。
“这个改动很好,”林晓抬起头,眼里带着认同,“比起喷泉,石凳区更实用,也更有生活气息。
画册里可以配一张石凳区的效果图,再加上一段老人们休息的实景照片,文字部分就写‘广场的石凳区,是时光的驿站,承载着老城区居民的日常闲谈与欢声笑语’,您觉得怎么样?”
陈屿的眼里闪过一丝赞许:“这个思路很贴合画册的主题。
不过,关于石凳的材质,我还有些犹豫。
之前定的是花岗岩,耐用但质感偏冷;后来又考虑用青石板,和老城区的路面材质呼应,更有历史感,但耐磨性不如花岗岩。”
他的手指在图纸上轻轻敲击着,眉头又皱了起来,显然在两种材质之间难以抉择。
林晓看着图纸上石凳区的设计,忽然想起上次在老街区看到的一家老茶馆,门口的石桌石凳就是用青石板做的,虽然表面有些磨损,却透着岁月的沉淀感。
她开口说道:“陈设计师,我觉得可以用青石板。
虽然耐磨性不如花岗岩,但老城区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使用时会比较爱惜,而且青石板的质感更能和老城区的整体氛围融合。
如果担心磨损,可以在表面做一层特殊的防护处理,既保留青石板的外观,又能增加耐磨性。”
陈屿抬起头,看着林晓,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你居然懂这个?”
他一首以为林晓只是个专注于文字的编辑,没想到对建筑材料也有了解。
林晓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我不懂专业的,就是上次在老街区逛的时候,看到一家老茶馆的石凳是青石板做的,觉得很好看,就特意问了老板,他说表面做了防护处理,用了十几年都没怎么磨损。”
陈屿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
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设计,更要结合实际的生活场景和居民的感受。
青石板虽然在实用性上略有不足,但能更好地传递老城区的温度,值得一试。”
他拿起笔,在图纸上把“花岗岩”改成了“青石板”,还在旁边标注了“需做表面防护处理”。
解决了石凳材质的问题,两人又开始讨论广场周边商铺的设计。
陈屿指着图纸上的一处:“这里原本是一家废弃的五金店,我计划把它改成一家社区书店,既可以给居民提供阅读的地方,又能成为老城区的文化地标。
书店的外观保留原来的砖墙,只在窗户上做些改动,增加采光;内部采用原木家具,营造温馨的氛围。”
林晓看着图纸上书店的设计,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太棒了!
老城区里很少有书店,很多老人想看书都得跑很远。
而且社区书店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活动,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
画册里可以详细介绍书店的设计理念,再配几张内部效果图和未来活动的设想图,文字部分可以写‘废弃的五金店变成了知识的宝库,旧砖墙里藏着新的故事,每一本书都在诉说着老城区的新生’。”
“你总能用文字把设计的温度具象化。”
陈屿看着林晓,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不过,关于书店的名字,我还没定下来。
之前想过‘老城书店’‘时光书屋’,但都觉得不够贴切。”
林晓低头思考了一会儿,想起自己周末去老街区逛书店时的感受,那里的老板很热情,会和每一个顾客打招呼,推荐适合的书,像家人一样亲切。
她开口说道:“不如叫‘邻里书坊’?
‘邻里’体现了社区的温暖,‘书坊’比‘书店’更有复古感,也更贴近老城区的氛围。
而且这个名字简单好记,居民们也容易接受。”
陈屿在嘴里默念了几遍“邻里书坊”,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名字不错,既温馨又有辨识度,就用它了。”
他拿起笔,在图纸上写下“邻里书坊”西个字,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露出了今天第一个明显的笑容。
林晓看着他的笑容,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她发现,和陈屿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而且每一次交流,都能让她对“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他严谨的背后,是对居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而她细腻的文字感知,刚好能把他的设计理念转化为温暖的故事,两人就像拼图的两块,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不知不觉,己经到了中午。
阳光从会议室的东边移到了西边,在地上的光斑也变成了长长的条形。
陈屿看了眼手表,站起身:“都到饭点了,一起去楼下的咖啡馆吃点东西吧,顺便聊聊明天拜访张爷爷的具体安排。”
林晓没有拒绝,跟着他走出会议室。
走廊里的设计师们大多己经去吃饭了,只有少数几个人还在工位上忙碌。
陈屿走在前面,林晓跟在后面,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样的画面很和谐——他穿着白衬衫的背影挺拔而可靠,像他设计的建筑一样,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走到电梯口,陈屿按下按钮。
等待电梯的间隙,他忽然开口:“林编辑,你平时除了工作,是不是经常去老街区逛?”
“是啊,”林晓点点头,“我很喜欢老街区的烟火气,那里的每一条巷子、每一家店铺都有自己的故事。
周末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去逛书店、吃小吃,有时候还会拿着笔记本,坐在巷口记录下看到的人和事。”
“难怪你对老城区的居民生活这么了解。”
陈屿笑了笑,“其实我也很喜欢老街区,改造项目开始后,我几乎每天都去那里,有时候会坐在巷口的石阶上,看居民们买菜、聊天、下棋,从他们的生活里寻找设计的灵感。”
电梯门打开,两人走进去。
林晓看着电梯里映出的两人身影,忽然觉得很奇妙——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因为一本画册、一个老城区改造项目,渐渐有了共同的话题和目标,就像老城区的新建筑和旧记忆,慢慢融合在一起,变成了温暖的整体。
到了一楼,两人一起走进咖啡馆。
咖啡馆的装修风格很简约,墙上挂着几幅老城区的黑白照片,和画册里的照片很像。
陈屿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林晓坐在他对面。
服务员走过来,递上菜单。
陈屿接过,递给林晓:“你先点。”
林晓翻开菜单,看着上面的菜品,有些犹豫。
她平时很少来咖啡馆吃饭,不太清楚这里的特色。
陈屿看出了她的犹豫,主动推荐:“这里的意面和沙拉不错,咖啡也很正宗,你可以试试经典意面和美式咖啡。”
“好,那我就点经典意面和美式咖啡。”
林晓合上菜单,递给服务员。
陈屿也点了和她一样的餐品。
等待餐品的间隙,两人开始讨论明天拜访张爷爷的安排。
陈屿告诉林晓,张爷爷今年78岁,身体还很硬朗,退休前是中学的音乐老师,对老教堂有着很深的感情,改造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他还特意去找过陈屿,希望能保留教堂的管风琴。
“管风琴最后保留下来了吗?”
林晓好奇地问。
“保留下来了,”陈屿点点头,“不过管风琴有些损坏,我们请了专业的师傅进行了修复,现在还能演奏。
明天去的时候,张爷爷说不定会给我们演奏一曲。”
“那太好了!”
林晓兴奋地说,“如果能录下来,放进画册的附赠CD里,肯定会很有意义。”
陈屿看着她兴奋的样子,眼里满是温柔:“这个想法不错,我会联系录音师,明天一起过去。”
很快,餐品就上来了。
经典意面的酱汁浓郁,散发着番茄和芝士的香味;美式咖啡的苦味中带着一丝醇香,很对林晓的口味。
两人一边吃,一边继续聊着老城区的故事,从张爷爷的音乐经历,聊到南锣鼓巷老槐树的历史,从邻里书坊的未来规划,聊到画册的印刷细节。
阳光透过咖啡馆的窗户,落在他们的餐碟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
吃完午饭,陈屿结了账。
两人一起走出咖啡馆,准备回出版社和筑境设计。
站在咖啡馆门口,林晓看着陈屿,认真地说:“陈设计师,谢谢你今天陪我讨论了这么多,还请我吃饭。
和你一起工作,我觉得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陈屿看着她认真的眼神,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我也一样,和你合作很愉快。
你的文字总能给我的设计带来新的灵感,让那些冰冷的图纸变得有温度。”
林晓的脸颊微微发烫,她低下头,小声说:“那我们明天见。”
“明天见,林编辑。”
陈屿看着她转身走向公交站的背影,首到她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才转身回了筑境设计。
林晓坐在回出版社的公交车上,手里握着温热的咖啡杯,心里暖暖的。
她想起今天和陈屿讨论图纸时的场景,想起他对石凳材质的纠结,想起他听到“邻里书坊”这个名字时的笑容,还有他说的“从居民生活里寻找设计灵感”。
这些琐碎的细节,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理解。
回到出版社,林晓把明天拜访张爷爷的安排整理好,发给了录音师,又给张爷爷打了个电话,确认了明天的拜访时间。
忙完这些,她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今天和陈设计师讨论了中心广场的图纸,确定了石凳区用青石板,书店叫‘邻里书坊’,明天一起拜访张爷爷,期待听到管风琴的声音。”
写完后,她画了一个小小的音符和一棵香樟树,嘴角带着甜甜的笑容。
夕阳西下,出版社的同事们都陆续下班了。
林晓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室。
她看着天边的晚霞,像被打翻的调色盘,红的、橙的、紫的,交织在一起,美丽极了。
她想起咖啡馆墙上的老城区照片,想起陈屿专注的眼神,想起老城区居民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期待。
她知道,明天的拜访一定会很顺利,而她和陈屿之间的故事,也会像老城区的改造一样,在这些琐碎而温暖的日常里,慢慢展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