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初初站在主帐篷门口,抬头看了看天色 —— 铅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连远处的冰脊都快看不清了。
她按了按通讯器:“各小组注意,降雪量超过预期,风速增至 8 米 / 秒,暂停户外作业,返回主帐篷休整。”
最先回来的是赵磊他们组,几个人的科考服肩膀上都积了层雪,拍掉时簌簌地往下掉冰碴。
“这雪下得邪门,” 赵磊搓着冻红的手走进帐篷,凑到取暖器旁,“九月中旬下这么大的雪,我在北极待了十年,还是头一次见。”
他说着从背包里掏出冰温记录仪,屏幕上显示 “当前表层冰温 - 24℃,较昨日同期低 3℃”,语气里带着几分疑惑。
主帐篷里很快聚满了人,取暖器发出的红光把每个人的脸映得暖融融的。
老队员张叔从背包里翻出个保温杯,倒出热气腾腾的姜茶,分给身边的人:“我年轻的时候,九月的北极还能看到苔藓呢,中午太阳好的时候,冰面能化出一层薄水,哪像现在,雪下得比腊月还密。”
他喝了口姜茶,咂咂嘴,“前几天跟救援站的老王通电话,他说西伯利亚那边更邪乎,上周还下了冰雹,砸坏了好几辆物资车 —— 这哪是暖季尾巴,倒像是寒冬提前来了。”
小林捧着姜茶,眼睛瞪得圆圆的:“张叔,这是正常的气候波动吗?
我在学校学的时候,北极的暖季应该能持续到十月初啊。”
张叔摇摇头,指了指帐篷外的雪:“正常?
我看悬。
你没发现吗,这两年的气候越来越怪,去年冬天的寒潮比往年早来一个月,今年夏天又比往年短 —— 说不准啊,这冰原是要变天了。”
和初初坐在角落的折叠椅上,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还停留在 A1 点的探测数据页面,可注意力却被队员们的闲聊勾了过去。
她想起早上收到妹妹和晚晚的消息 —— 和晚晚今年刚考上 “方舟计划预备组”,昨天在消息里说 “实验室最近总加班,好像在研究什么‘极地能量异常’,但具体的又不让问”。
当时她没太在意,只叮嘱妹妹注意休息,可现在听着队员们聊异常气候,心里突然有点发沉。
“别瞎猜了。”
赵磊看出和初初的走神,接过话头打断了张叔的感慨,“官方说是‘拉尼娜现象持续影响’,咱们做科考的,还是得看数据说话。”
他拿出自己的记录本,翻到最近一周的冰温记录,“这三天的表层冰温确实比去年同期低 2℃,但还在正常误差范围内,关键是后续的能量波动数据 —— 初初,A1 点那处短暂异常,下午回去要不要再复核一遍?”
和初初回过神,点点头:“嗯,等雪停了,我们再去 A1 点补测两个点位,确保数据没问题。”
她把平板电脑放在腿上,从口袋里掏出手机 —— 手机早就没了信号,只能存些照片和离线消息。
她点开相册,里面有一张去年和妹妹的合影,和晚晚站在天文台的穹顶下,笑得眼睛弯弯的,手里举着一张星图。
照片下面备注着 “2047 年 8 月,晚晚考上预备组那天”。
“和队,你妹妹也在搞科研啊?”
小李凑过来看见照片,好奇地问。
和初初笑了笑,语气里带着骄傲:“嗯,她比我厉害,考上了方舟计划预备组,现在在南极的实验室。”
“方舟计划?”
张叔愣了愣,“是不是那个传说中研究‘极地应对方案’的项目?
我听救援站的人提过一嘴,说是保密级别特别高。”
和初初心里一动,她一首没太清楚妹妹的项目具体是做什么,只知道和极地有关。
她想起妹妹昨天消息里提的 “极地能量异常”,又联想到今天 A1 点的能量波动,还有队员们聊的异常气候,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她很少跟我细说,只说最近很忙。”
她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悄悄把妹妹的消息调了出来,反复看着那句 “好像在研究什么‘极地能量异常’”。
雪下到傍晚才渐渐小了,风也弱了下去。
和初初站在帐篷门口,看着外面的冰原 —— 积雪覆盖了早上的冰纹,远处的灰雾还在,只是颜色淡了些,像一层薄纱贴在冰原尽头。
赵磊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姜茶:“别想太多了,明天补测完数据,说不定就清楚了。”
和初初接过姜茶,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她稍微安心了些:“嗯,希望是我想多了。”
可就在这时,放在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了一下 —— 不是信号提示,而是离线存储的消息提醒。
她赶紧掏出来看,是妹妹和晚晚发来的,时间显示是今天中午,内容只有短短一句话:“姐,注意你们那边的冰盖能量波动,我们实验室测到全球极地都有异常,好像…… 和星核计划有关。”
和初初的手指顿在屏幕上,“星核计划” 这西个字她只在父亲的旧笔记里见过一次,父亲在笔记里写 “星核计划:地核能量开采实验,风险未知,需警惕”,后面的内容被撕掉了。
她抬头看向远处的灰雾,心里的不安突然放大 —— 异常气候、能量波动、妹妹的提醒、父亲笔记里的星核计划,这些碎片像珠子一样,在她脑海里慢慢串了起来。
帐篷里传来队员们准备晚餐的声音,热闹的氛围和她心里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
和初初握紧手机,把妹妹的消息截图保存到加密文件夹里。
她知道,从看到这句话开始,这次北极科考,可能不再只是简单的冰盖测绘了。
而那片看似平静的灰雾,还有脚下这片沉默的冰原,或许藏着比她想象中更可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