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青溪夏夜的“幻觉”
青溪县城的六月,傍晚的风还带着点晒了一天的热气,刮过巷口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得像谁在翻旧书。林雨躺在自家老房子的土炕上,手机屏幕亮着,是刚查完的高考成绩——568分,比一本线高了25分,不算多惊艳,但够他去江城读那个“课少、能摸鱼”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了。
“小雨,吃饭了!”妈张桂兰的声音从堂屋传来,带着点金属碰撞的脆响,准是在摆碗筷时碰了搪瓷盘。
林雨应了声,把手机揣进裤兜,刚要起身,脑子里突然“叮”一声轻响,不是手机提示音,倒像有人在耳边敲了下小铃铛。紧接着,一个没感情的机械音慢悠悠飘出来:“零钱罐系统绑定成功,每秒自动到账0.1元。”
林雨愣了愣,揉了揉耳朵。炕头的墙皮掉了块小渣,露出里面的黄土,他盯着那片黄土看了三秒,又摸了摸手机——没后台运行任何APP,也没接到奇怪短信。
“准是高考完累着了,出现幻觉了。”他嘀咕着,趿拉着拖鞋去堂屋。
堂屋的方桌上摆着两菜一汤:炒土豆丝、番茄炒蛋,还有一碗鸡蛋紫菜汤,都是林雨爱吃的。爸林建国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个搪瓷缸子,喝着散装白酒,见林雨进来,抬了抬下巴:“成绩咋样?够不够去江城?”
“够了,超了25分。”林雨坐下,夹了一筷子土豆丝,脆生生的,带着点醋香。张桂兰往他碗里舀了勺汤:“够了就好,不用非得考多好,到了那边别不舍得吃,妈每月给你打生活费。”
“不用,我自己有钱。”林雨随口说,脑子里又闪过那个“每秒一毛”的机械音。他扒拉着米饭,心里算了笔账:每秒一毛,一分钟就是六块,一小时三百六,一天……八千多?这数儿听得他自己都笑了,扒拉米饭的速度都快了点。
吃完饭,林雨借口“查志愿”,躲回了屋里。他坐在炕沿上,打开手机银行APP,余额栏里安安稳稳躺着三位数——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186块5毛。他盯着那个数字看了十分钟,眼睛都没眨一下,数字没动。
“果然是幻觉。”他松了口气,又有点莫名的失落,把手机扔在炕头,倒头就睡。
第二天早上,林雨是被窗外卖豆腐脑的吆喝声吵醒的。他迷迷糊糊摸过手机,想看看时间,手指无意间点到了银行APP——余额栏里的数字跳了出来,后面跟着一长串零,他数了三遍,才确认是9026块5毛。
林雨“腾”地坐起来,土炕都震了震。他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哆嗦着刷新页面,数字没变,还是9026块5毛。昨天晚上睡前是186块5毛,这一宿过去,多了8840块?不对,他突然想起那个机械音——每秒一毛,从昨晚七点到今早七点,十二个小时,12×3600×0.1=4320块,加上原来的186块5毛,应该是4506块5毛,可现在是9026块5毛。
他又算了一遍,这次算错了——从昨晚七点到今早七点是十二个小时?不,他昨晚吃完饭大概七点半,现在是早上七点半,正好十二个小时?不对,4320块加186块5毛是4506块5毛,可手机上是9026块5毛,差了一倍。
林雨挠了挠头,索性穿上衣服,揣着手机往巷口的银行跑。青溪县城就一家农业银行,在十字街口,离他家不远。他冲进银行,在ATM机上插卡、输密码,余额页面跳出来的瞬间,他眼睛都直了——9026.50元,一分不差。
“同志,麻烦帮我查下,这钱是咋来的?”林雨抓着柜台里的工作人员,语气都有点急。工作人员是个戴眼镜的大姐,笑着帮他查了明细:“都是昨晚七点半到今早七点半,分多次转入的,来源写的是‘合法理财收益’,没问题。”
林雨攥着银行卡,走出银行,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他站在十字街口,看着来往的自行车、三轮车,听着卖菜的吆喝声,突然笑了——每秒一毛,每天八千多,每月二十六万,这哪是幻觉,这是天上掉下来个零钱罐啊。
他没急着回家,先去巷口的“老杨煎饼”买了个煎饼,加了双蛋双肠,以前他只敢加一个蛋。老杨笑着问:“小雨,考得不错吧?看你今儿个气色好。”
“还行,杨叔。”林雨咬了口煎饼,脆生生的,香得他眯起眼睛。他掏出手机,给苏晓冉发了条微信:“晚上出来,我请你吃老李家火锅。”
苏晓冉是他的青梅竹马,俩人一起在青溪县城长大,一起爬过后面的土山,一起在夜市偷摸吃过没烤熟的烤串。苏晓冉秒回:“哟,中彩票了?这么大方。”
林雨笑着回复:“比中彩票靠谱。”
他又给王浩和李阳发了消息,让他俩晚上一起出来。王浩秒回:“必须到!要吃特辣锅!”李阳回得慢,过了十分钟才发来:“好,我把家里的向日葵浇完水就过去。”
林雨揣着手机,慢悠悠往家走。路过自家的五金店,爸林建国正在给一个大爷找钉子,妈张桂兰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缝着掉了扣子的衣服。看到林雨,张桂兰挥挥手:“去哪了?早饭在锅里热着呢。”
“去银行转了点钱。”林雨走过去,帮妈把线轴递过去,“妈,以后别缝了,旧衣服扔了,我给你买新的。”
张桂兰白了他一眼:“瞎花钱啥?这衣服还能穿。你那点零花钱,自己留着花。”
林雨没反驳,只是笑着点头。他靠在五金店的门框上,看着来往的人,听着爸和大爷讨价还价的声音,心里突然觉得特别踏实。每秒一毛的钱还在手机里躺着,但他没觉得多兴奋,只觉得——以后的日子,能过得舒服点了,不用让爸妈那么省,也能让朋友多吃几顿好的。
晚上,老李家火锅店里,苏晓冉、王浩、李阳都到了。王浩一坐下就喊:“老板,特辣锅!再上十串羊肉串!”苏晓冉瞪了他一眼:“你少吃点辣,上次吃辣把嗓子吃哑了,还没记性。”李阳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本子,在记着什么,林雨凑过去看,是向日葵的生长记录。
“别记了,吃火锅。”林雨把菜单推给他们,“随便点,今天我请客。”
王浩眼睛一亮:“真中彩票了?”
“没,家里给了笔钱,让我在学校花。”林雨没说金手指的事,不是不想说,是觉得没必要——钱是真的,但怎么来的,说了他们也未必信,还不如不说。
苏晓冉夹了一筷子肥牛,放进锅里:“你到了江城,可得常联系,别忘了我们。”
“忘不了。”林雨喝了口可乐,气泡在嘴里炸开,甜丝丝的。王浩嚼着羊肉串,含糊不清地说:“以后我去江城找你,你得请我吃好的。”
“没问题。”林雨笑着点头。李阳放下本子,夹了块豆腐:“林雨,你到了江城,要是有空,帮我看看那边的植物园,听说有很多稀有品种。”
“行,我拍照片给你。”
四个人边吃边聊,从高考聊到大学,从县城的老槐树聊到江城的长江。火锅的热气氤氲在桌上,把每个人的脸都熏得红红的。林雨看着眼前的朋友,心里觉得暖暖的——每秒一毛的钱能让他过得舒服,但这些朋友,才是他日子里最踏实的烟火气。
吃完火锅,林雨送苏晓冉回家。两人走在巷口的老槐树下,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地上斑驳一片。苏晓冉突然说:“林雨,不管到了江城,遇到啥事儿,都要告诉我。”
“嗯。”林雨点了点头。
“还有,别太省,也别乱花钱。”苏晓冉停下脚步,看着他,“你这人,总是替别人着想,也得顾着自己。”
林雨笑了:“知道了,妈。”
苏晓冉瞪了他一眼,转身跑进了巷子里。林雨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拐角,才转身回家。
回到家,林雨躺在炕头上,打开手机银行,余额又多了几百块。他看着那个跳动的数字,没再激动,只是慢慢闭上眼。窗外的风还在吹,老槐树的叶子还在沙沙响,他知道,从明天起,他的日子会不一样,但他想过得和以前一样——慢悠悠的,舒服的,有朋友,有家人,就够了。
去江城的火车是早上八点的绿皮火车,林雨提前一天就收拾好了行李。一个黑色的行李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两本喜欢的老书,还有苏晓冉送他的笔记本——封面是她画的青溪县城的老槐树。
“到了那边,记得按时吃饭,别熬夜。”张桂兰帮他把行李箱拉链拉好,又往他背包里塞了袋煮鸡蛋,“这鸡蛋是刚煮的,路上吃。”
林建国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他给林雨买的晕车药和矿泉水:“遇到事儿别慌,给家里打电话。”
“知道了,爸,妈。”林雨接过帆布包,心里有点酸。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去那么远的地方。
去火车站的路上,林雨坐在爸的三轮车上,看着县城的街景慢慢后退。巷口的老槐树,老李家火锅店的招牌,五金店门口的小马扎,都一点点变小,最后消失在视线里。
火车站不大,人却不少。林雨和爸妈告别,拎着行李箱进了站。火车缓缓开动时,他趴在窗户上,看到爸妈还站在月台上,挥着手,直到变成两个小小的黑点。
林雨坐的是硬座,旁边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手里拿着个搪瓷缸子,喝着茶,见林雨看他,笑着递过来:“小伙子,喝口茶?”
“不了,谢谢大叔。”林雨笑着摆手,从背包里拿出苏晓冉送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是她写的字:“林雨,祝你在江城,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
他看着那行字,嘴角忍不住上扬。火车哐当哐当地往前走,窗外的风景从县城的平房变成了乡村的田野,又慢慢变成了城市的高楼。林雨靠在椅背上,没玩手机,就那么看着窗外,偶尔拿出妈煮的鸡蛋,剥一个吃,蛋黄沙沙的,带着点家的味道。
中午的时候,林雨去火车上的餐车买了份盒饭,十二块钱,有鱼有青菜,味道一般,但他还是吃了个精光。旁边的大叔看他吃得香,笑着说:“小伙子,第一次出门吧?”
“嗯,去江城上大学。”林雨擦了擦嘴。
“江城是个好地方,长江边,风景好。”大叔喝了口茶,“我年轻的时候在江城待过几年,那边的热干面好吃,还有户部巷的小吃,你去了可得尝尝。”
“好,我记着了。”林雨点点头,把大叔说的小吃都记在心里——以后可以拍视频,也可以带朋友去吃。
火车走了十个小时,傍晚六点多,终于到了江城火车站。林雨拎着行李箱,跟着人流走出车站,一股湿热的风扑面而来,和青溪县城的干热不一样,带着点长江水的味道。
他站在火车站广场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听着耳边的方言,有点懵。他掏出手机,打开导航,输入“江城大学”,导航显示要坐地铁2号线,再转公交。
林雨跟着导航,慢慢找到地铁站。第一次坐地铁,他有点紧张,在自动售票机前研究了半天,才买了张到大学城的票。地铁里人很多,林雨拎着行李箱,找了个角落站着,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灯光,心里有点期待——这就是他要待四年的城市。
出了地铁,又坐了两站公交,终于到了江城大学门口。校门口挂着“欢迎新同学”的横幅,很多学长学姐举着牌子,在迎接新生。林雨刚走到校门口,一个穿着蓝色T恤的男生就跑了过来,笑着问:“同学,哪个专业的?我帮你拎行李。”
男生叫陈阳,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长,也是迎新志愿者。他接过林雨的行李箱,扛在肩上,健步如飞:“你是新闻传播学的吧?你们学院的迎新点在那边,我带你过去。”
林雨跟在陈阳后面,看着校园里的风景。江城大学很大,有很多高大的香樟树,叶子绿油油的,遮住了夕阳。迎新点前人很多,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女生正在给新生登记,陈阳把林雨拉过去:“这是林雨,新闻传播学的新生。”
女生抬头笑了笑,露出两个小酒窝:“你好,我是夏晓雅,也是新闻传播学的,和你同班。”
“你好。”林雨点点头,接过夏晓雅递过来的登记表,认真填了起来。
登记完,夏晓雅帮林雨领了宿舍钥匙和军训服,陈阳说:“我送你去宿舍吧,你们宿舍在3号楼,离这里不远。”
3号楼是男生宿舍,林雨的宿舍在402。推开门,里面已经来了两个室友。一个坐在书桌前,戴着眼镜,正在看书,见林雨进来,抬头笑了笑:“你好,我叫赵磊,金融专业的。”
另一个躺在床上,戴着耳机,正在打游戏,听到声音,摘下耳机:“哟,最后一个室友来了?我叫陈阳,计算机专业的,以后咱们就是室友了。”
林雨愣了愣,看向门口的陈阳。门口的陈阳笑着摆手:“别误会,我也叫陈阳,大二的,你们室友是小阳,我是大阳。”
宿舍里的陈阳跳下床,拍了拍林雨的肩膀:“以后咱们就是402的兄弟了!我跟你说,咱们宿舍离食堂近,离教学楼也不远,绝佳位置!”
赵磊推了推眼镜:“你行李放这边吧,这个书桌和床位是空的。”
林雨把行李箱放在空床位上,陈阳凑过来:“你家哪儿的?北方的吧?听你口音有点像。”
“嗯,青溪县城的。”林雨打开行李箱,开始收拾东西。
陈阳坐在他旁边,叽叽喳喳地说:“青溪?没听过,不过北方好啊,有暖气!江城冬天没暖气,冻死个人!”赵磊也凑过来:“你高考考了多少分?新闻传播学分数线高不高?”
林雨一一回答,心里觉得暖暖的。虽然刚到陌生的城市,但有这么热情的室友,好像也没那么孤单。
收拾完东西,已经快八点了。陈阳提议:“走,咱们去学校门口的张记麻辣烫吃饭,开学第一顿,我请!”
赵磊点点头:“好,我正好饿了。”
林雨跟着他们,走出宿舍。晚上的校园很热闹,很多新生和家长在散步,路灯把香樟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张记麻辣烫就在学校西门,不大的店面,挤满了人。
陈阳熟门熟路地找了个位置,让林雨和赵磊先坐,他去点单:“林雨,赵磊,你们吃辣不?这家麻辣烫特辣锅贼过瘾!”
“我吃微辣。”赵磊说。
林雨想了想:“我也吃微辣。”
“行,没问题!”陈阳颠颠地跑过去点单。
赵磊看着林雨:“你刚来江城,还习惯吗?”
“还行,就是有点热。”林雨笑了笑。
“慢慢就习惯了,江城夏天热,冬天冷,春秋短。”赵磊推了推眼镜,“你以后要是有啥不懂的,尽管问我。”
不一会儿,陈阳端着三大碗麻辣烫过来,碗里堆得满满的。林雨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青菜,辣中带点麻,味道很不错。陈阳吃得满头大汗:“怎么样?好吃吧?我跟你说,这家店我吃了一年,百吃不厌!”
赵磊吃得很斯文,边吃边说:“下学期有门选修课,叫‘金融常识’,你要是感兴趣,可以选,我帮你占座。”
林雨摇摇头:“不了,我怕听不懂。我还是选点轻松的,比如电影鉴赏。”
陈阳笑着说:“还是林雨聪明!大学就该这么过!那些乱七八糟的课,能逃就逃,咱们主打一个舒服!”赵磊白了他一眼:“就你话多,下学期计算机二级考试,你要是过不了,看你怎么跟你爸妈交代。”陈阳瞬间蔫了,扒拉着碗里的丸子:“哎呀,别说这个了,开学第一天,聊点开心的!”
林雨看着俩室友斗嘴,笑着喝了口酸梅汤,酸甜的味道解了麻辣烫的辣。窗外的路灯亮着,偶尔有学生骑着自行车路过,车铃叮铃响。他掏出手机,给苏晓冉发了张麻辣烫的照片,配文:“江城的麻辣烫,味道不错,下次带你来吃。”苏晓冉很快回复:“好啊,记得给我留特辣锅!”
吃完麻辣烫,三人慢悠悠地往宿舍走。陈阳突然想起什么,拍了拍林雨的肩膀:“对了林雨,你要不要搬出去住?我知道学校附近有个老小区,单间带阳台,月租才两千,比宿舍舒服多了,还能自己做饭。”
林雨愣了愣,他还真没想过搬出去住。赵磊推了推眼镜:“搬出去住挺好的,安静,学习方便。不过你刚来,先住宿舍适应适应也行。”
林雨想了想,觉得搬出去住确实不错——能自己做饭,能在阳台晒太阳,还能安安静静地看老电影。他掏出手机,查了下银行卡余额,这两天又多了一万七千多,两千块的房租对他来说不算啥。“行,那我明天跟你去看看房子。”
陈阳眼睛一亮:“没问题!明天上午没课,我带你去!”
回到宿舍,陈阳又开了电脑打游戏,赵磊坐在书桌前看书,林雨躺在床上,翻着苏晓冉送的笔记本。他想起白天火车上大叔说的话,想起江城的长江,想起校门口的香樟树,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
第二天上午,陈阳果然带着林雨去看房子。小区离学校不远,走路十分钟就到,是个老小区,里面种满了梧桐树,叶子绿油油的,遮住了阳光。房东是个六十多岁的阿姨,姓王,很和蔼:“小伙子,我这房子干净,家具都是新换的,阳台还能种点花,你要是喜欢,随时能搬进来。”
林雨走进房间,不大的单间,带着个小阳台,书桌、衣柜、床都有,采光很好。他走到阳台,推开窗户,能看到小区里的梧桐树,风吹过,叶子沙沙响。“阿姨,这房子我租了。”
王阿姨笑着说:“好,那咱们签合同,押一付三,我给你便宜点,五千块就行。”
林雨爽快地付了钱,王阿姨把钥匙递给她:“你随时能搬进来,有啥问题随时找我。”
从王阿姨家出来,陈阳拍了拍林雨的肩膀:“可以啊林雨,下手够快!以后我要是不想在宿舍住了,就来你这儿蹭住。”
“没问题。”林雨笑着点头。
回到宿舍,林雨开始收拾东西。赵磊看着他:“真搬出去啊?”
“嗯,那边安静,还能自己做饭。”林雨把衣服叠好,放进行李箱。
陈阳凑过来:“以后你做饭,可得喊我来吃啊!我早就想吃家常菜了,食堂的饭吃腻了。”
“行,等我安顿好了,就喊你和赵磊来吃饭。”
收拾完东西,林雨叫了个网约车,把行李搬到出租屋。他先把房间打扫了一遍,又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了块抹布、一瓶洗洁精,把桌子、柜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傍晚的时候,他去学校附近的菜市场买了点蔬菜和肉,还有一口小电锅——打算今晚煮点面条吃。
出租屋的厨房很小,但够用。林雨系上围裙,先把水烧开,再把面条下进去,又切了点番茄和青菜,打了个鸡蛋。不一会儿,一碗番茄鸡蛋面就做好了,热气腾腾的,香味飘满了房间。
他坐在书桌前,吃着面条,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心里觉得暖暖的。他掏出手机,拍了张面条的照片,发给爸妈和苏晓冉,配文:“自己做的番茄鸡蛋面,味道不错。”
妈很快回复:“不错不错,以后别总吃外卖,自己做的干净。”苏晓冉回复:“看起来好好吃,我也想吃!”
林雨笑着回复:“等你来了,我做给你吃。”
吃完面条,林雨把碗洗干净,坐在阳台的小椅子上,掏出手机,打开银行APP,余额又多了几百块。他没看多久,就把手机收起来,从行李箱里拿出那两本老书,一本是《城南旧事》,一本是《边城》。他靠在椅子上,慢慢翻着书,晚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梧桐树的味道,舒服得让他差点睡着。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响了,是陈阳打来的:“林雨,你搬完家没?我们去张记麻辣烫吃夜宵,喊你一起。”
“不了,我刚吃完面条,有点撑。”林雨笑着说。
“那行,明天上午有课,别忘了。”陈阳挂了电话。
林雨放下书,走进房间,躺在床上。他看着天花板,心里突然觉得很满足——在江城有个自己的小窝,有热情的室友,有远方的朋友和家人,还有那个每秒一毛的零钱罐,不用愁钱,不用愁未来,就这么慢悠悠地过着,真好。
第二天早上,林雨是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的。他起床洗漱,从冰箱里拿出昨天买的面包和牛奶,简单吃了点早餐,就往学校走。路上遇到了赵磊,两人一起去教学楼。
第一节课是“新闻传播学概论”,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教授,戴着眼镜,很和蔼。他讲得很有意思,从报纸讲到电视,再讲到现在的短视频,林雨听得很认真。下课的时候,夏晓雅走过来,笑着问:“林雨,你昨天搬出去住了?陈阳跟我说的。”
“嗯,那边安静点。”林雨点点头。
“挺好的,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随时找我。”夏晓雅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的微信,你加一下,以后有作业啥的,方便联系。”
林雨接过纸条,加了夏晓雅的微信。上课铃响了,两人回到座位上。这节课是“现代汉语”,有点枯燥,林雨听着听着,忍不住打了个哈欠。他偷偷看了眼旁边的夏晓雅,她听得很认真,还在笔记本上记着笔记。
中午下课,林雨和夏晓雅、陈阳、赵磊一起去食堂吃饭。食堂的人很多,陈阳熟门熟路地找了个位置,让他们先坐,他去打饭。林雨点了份糖醋排骨和青菜,味道还不错。
陈阳边吃边说:“林雨,下午没课,咱们去学校后山逛逛吧?那边有个小湖,风景不错,还能钓鱼。”
赵磊推了推眼镜:“我下午要去图书馆看书,你们去吧。”
夏晓雅笑着说:“我也去吧,正好拍点照片,作业可能用得上。”
“行,那下午两点在宿舍楼下***。”陈阳拍了拍手。
下午两点,林雨和陈阳、夏晓雅在宿舍楼下***。三人一起往后山走,后山的路是石板路,两旁种满了松树,空气很清新。走到小湖边,果然有不少人在钓鱼。夏晓雅拿出手机,开始拍照,陈阳凑到湖边,看别人钓鱼,林雨则坐在湖边的石头上,看着湖面发呆。
夏晓雅拍了会儿照,走过来坐在林雨旁边:“你怎么不去钓鱼?”
“我不太会,也不想钓,就想坐着晒晒太阳。”林雨笑了笑。
夏晓雅点点头:“我也是,比起钓鱼,我更喜欢拍风景。对了,你不是喜欢拍视频吗?我教你怎么拍更好看,以后作业也能用。”
“好啊。”林雨点点头。
夏晓雅拿出手机,教林雨怎么调角度,怎么用滤镜,怎么剪辑。林雨学得很认真,偶尔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能不能把湖边的风声也录进去”“能不能慢一点拍,这样更有感觉”。夏晓雅笑着说:“你很有天赋嘛,以后肯定能拍出好视频。”
陈阳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有点泄气:“这鱼也太聪明了,根本不上钩!”
林雨和夏晓雅笑着走过去:“别钓了,咱们去前面的亭子坐坐吧。”
三人坐在亭子里,聊起了大学的规划。夏晓雅说:“我以后想做个编导,拍自己喜欢的视频。”陈阳说:“我以后想进互联网公司,做游戏运营,天天玩游戏还能赚钱。”林雨想了想,说:“我以后想四处逛逛,拍点生活中的小美好,不用赚很多钱,开心就行。”
夏晓雅点点头:“挺好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最重要。”陈阳也说:“对,林雨你这心态,我得学学,别总想着卷。”
夕阳西下,三人慢悠悠地往回走。林雨看着身边的朋友,看着远处的教学楼,心里觉得很踏实。他知道,他的大学生活,就该这么慢悠悠地过着,有朋友,有喜欢的事,有那个每秒一毛的零钱罐,足够了。往回走的路上,陈阳突然一拍大腿:“哎对了!下周学校有社团招新,你们俩去不去?我打算报动漫社,听说里面全是二次元同好,还能一起看漫展!”
夏晓雅笑着摇头:“我就不去了,报了摄影社,还得抽空去拍作业。”她转头看向林雨,“你呢?有没有想报的社团?”
林雨琢磨了琢磨,社团招新肯定人多又热闹,他怕挤,更怕进去要按时开会、搞活动——太费时间,不符合他“慢悠悠”的原则。“我就算了,社团事儿太多,有空还不如在出租屋煮茶看书。”
陈阳一脸“恨铁不成钢”:“你这也太佛系了!大学不混社团,以后回忆啥?”
“回忆我在出租屋煮的番茄鸡蛋面,回忆后山湖边的风,不也挺好?”林雨笑着说,陈阳被他堵得没话说,只能摆摆手:“行吧行吧,你赢了!”
回到学校门口,夏晓雅要去摄影社交素材,和他们分了手。陈阳拉着林雨去超市买了瓶冰镇可乐,两人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喝着。陈阳看着来往的学生,突然说:“林雨,你说咱们毕业以后,会不会还像现在这样,能一起喝可乐、聊废话?”
林雨拧开可乐瓶盖,“啵”的一声响,气泡冒了出来。“应该会吧,只要你别嫌我慢,我别嫌你吵。”
陈阳笑了,捶了他一下:“我才不嫌你慢!你要是以后去旅行,记得喊我,我给你当司机,还能帮你搬行李。”
“行,到时候给你包吃包住。”林雨点头应下,心里暖暖的——朋友之间的约定,不用写在纸上,记在心里就够了。
隔天上午没课,林雨起得晚,洗漱完去小区早市逛了逛。江城的早市和青溪县城不一样,多了些南方的新鲜水产,虾子在盆里蹦跶,鱼鳃鲜红透亮。他买了块新鲜的五花肉,又买了把青菜和几个番茄,打算中午做个红烧肉——昨天给妈打电话,妈教他的做法,说“多放糖,慢炖,肉才香”。
回到出租屋,林雨系上围裙,先把五花肉切成块,放进冷水里焯出血沫,再捞出来用温水冲干净。锅里放少许油,下冰糖炒出糖色,再把肉块放进去翻炒,直到每块肉都裹上焦糖色,接着加姜片、葱段、料酒,倒开水没过肉块,盖上锅盖慢炖。
炖肉的时间长,林雨搬了把小椅子坐在厨房门口,看着锅里咕嘟咕嘟冒的热气,闻着慢慢飘出来的肉香,觉得特别治愈。他掏出手机,拍了段炖肉的视频,没加滤镜,就这么原汁原味地发在“雨的慢生活”账号上,配文:“跟着妈学做红烧肉,慢炖一小时,香到邻居来敲门。”
没想到刚发出去没多久,就有几条评论。是苏晓冉:“看起来好好吃!快给我留一块!”还有个陌生粉丝:“博主的生活也太舒服了吧,求红烧肉做法!”林雨笑着回复了苏晓冉,又把妈的做法简单写在评论区,没再多看——他发视频就是图个开心,有人看就看,没人看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