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窗外飘着细雨,苏丹站在落地窗前,望着小区里渐次亮起的灯火,心里起伏不安。
她手中的养老院宣传册已经被捏得有些发皱,
精美的铜版纸上印着“金色晚年养老中心”的字样,配图上老人们笑容满面,
环境优雅得像五星级度假村。“真的要这么做吗?”丈夫周明走到她身边,轻声问道。
苏丹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目光依然停留在窗外。“下星期就搬,已经订好了。
”厨房里传来母亲炒菜的声响,伴随着父亲看电视的咳嗽声。这个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
处处都是回忆的气息。墙上还留着苏丹读小学时的奖状,虽然已经泛黄,
坚持不让撕;阳台上的花盆是父亲特意为喜欢植物的外孙小宇买的;就连那台老旧的洗衣机,
也见证了这个家无数个平凡而温暖的日子。晚饭时分,4人围坐在略显拥挤的餐桌旁。
母亲做了苏丹最喜欢吃的红烧排骨和清蒸鲈鱼,父亲则不停给每个人夹菜,
仿佛这还是小时候的苏丹,需要长身体的关键时候需要吃这吃那。
苏丹的父母就苏丹一个女儿,从小含在嘴里怕花了,捧在手里怕吓着,百般呵护苏丹。
苏丹也是个乖孩子,从小就让父母省心,从小学到大学在学习上从不让父母操心,
一直是班里的学霸,从来不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邻居们特别羡慕苏丹的父母。“爸,
妈,我有件事想和你们商量。”苏丹放下筷子,庄重而严肃,只是说话的声音有些紧张。
母亲抬起头看向女儿,敏锐地察觉到女儿语气的异常:“怎么了?工作上遇到麻烦了?
”苏丹深深吸了一口气,装着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从身后拿出那本养老院的宣传册,
推到父母面前。“我给你们找了个很好的养老院,这所养老院,环境特别好,
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还有好多同龄人可以做伴,你们到了这里就不用天天做饭了,
在风景如画的环境里。好好享受晚年生活。”苏丹的话音未落,
父亲的筷子“啪”地一声掉在桌上。“你说什么?”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拿起那本册子,手微微发抖。“养老院?你要送我们去养老院?”父亲猛地站起来,
脸色铁青:“苏丹!你再说一遍!”“爸,妈,你们听我解释。”苏丹急忙说道,
“金色晚年是全市最好的养老中心,有24小时医护,饮食营养均衡,还有很多娱乐活动。
你们年纪大了,我不想你们再为家务事操心,可以去那里享享清福...”“享清福?
”母亲的声音尖锐起来,“我们在这个家住了30多年,现在老了,没用了,
就要把我们扫地出门了吗?”父亲更是气得浑身发抖,
指着苏丹的鼻子:“我和你妈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供你读书,帮你带小孩,
现在你就这样报答我们?要把我们扔到养老院去?”“爸,那不是扔,是让你们换一种活法,
在新的环境里过得更好,在那里你们可以和老伙伴交流。”苏丹试图解释,
但父亲已经听不进去了。“够了,你不要再说了,我们不去!死也不去!
”父亲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筷哐当作响,“我就算死也要死在这个家里!”说完,
他转身走进卧室,重重关上了门。母亲泪流满面,颤抖着拿起那本宣传册,
一页页撕碎:“小丹啊小丹,你怎么能这么狠心?你知道外面会怎么说吗?
说儿女不孝才把老人送养老院!我们的老脸往哪儿搁?我们不喜欢住养老院,
我们不愿意去人生的终点去等死。我们现在还好好的,生活都能自理,为什么要听你安排呢?
你太让我失望了。呜呜。”母亲痛哭起来。碎片纷纷扬扬落在地上,像一场无声的雪片。
苏丹站在原地,看着母亲哭泣的背影,心如刀绞。她张了张嘴,
要认真讲讲养老院和养老已被国家上升到国家战略,养老院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最终什么也没说出口。她起身轻轻走到客厅,从书柜底层拿出那本厚厚的相册。
照片已经完全泛黄了,但那是久远的记忆,那记忆依然那么鲜活,那么令人回味。
第一张是苏丹5岁时的照片,她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笑得眼睛眯成两条缝。
那是父亲带她去公园看花灯,因为人太多,父亲就这样扛了她看花灯,苏丹高兴的笑着,
到了第二天父亲腰都直不起来。苏丹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总是省吃俭用。
父亲在工厂做技术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师。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咬牙买了当时最好的台灯;为了让她学钢琴,
母亲连续3年没买新衣服;为了送她参加北京的数学竞赛,父亲加班加点一个月,
攒下路费和住宿费。这点点滴滴犹如放电影在苏丹的脑海里反复的上映。翻过一页,
是她考上北大的照片。父母站在她两侧,脸上是掩不住的骄傲。那天晚上,
她无意中听到父母在厨房的对话:“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少,我把那几条金链子卖了吧。
”母亲说。“不行,那是你的嫁妆。我已经联系了老张,他那边有夜班可以做兼职。
”父亲反驳道。“你白天上班晚上兼职,身体怎么受得了?还是我出去做家教吧。
”苏丹的眼泪滴落在相册上,相册上立刻殷了一大片,苏丹想用干净的纸擦拭一下,
可是怎么也擦不干,因为她的泪水一直在流。她记得大学四年级的时候,
父母每月准时寄来的生活费总是比实际需要多出一部分,附言永远是“多吃点,别省着,
好好学习,不用惦记家里。”后来她才知道,她读大学那四年,父亲同时打三份工,
落下了一身的毛病;母亲则利用所有休息时间给人补课,嗓子经常沙哑得说不出话。再后来,
她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面对高昂的费用,她本想放弃,但父母坚决不同意。“机会难得,
钱的事你别操心。”父亲只说这么一句话。那年暑假回家,
她发现父母把住了大半辈子的单位房改房卖掉了,租了个小单间住。“反正你出国了,
我们住那么大房子也浪费。”母亲轻描淡写地说着,脸上略过一丝不快,
可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租房住又能怎么样呢。
苏丹的手指抚过照片上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
她何尝不知道父母的付出?何尝不知感恩呢?人生的修行,就是从善待家人开始,
苏丹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爱自己的父母,更爱这个家。苏丹又翻开了相册的后半部分,
那是儿子小宇的成长记录。外孙的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新的活力。苏丹和周明工作忙,
照顾孩子的重任又落在了年迈的父母身上。有一张照片是小宇3岁时,发烧40度,
父母连夜送他去医院。那天暴雨如注,出租车打不到,父亲背着小宇,母亲撑着伞,
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雨中走了半个多小时到医院。第二天小宇退烧了,老两口却双双感冒。
还有无数个清晨,父亲骑着他那辆老自行车接送小宇上下学,
风雨无阻;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营养餐,生怕外孙长得不够壮实。小宇上初中住校后,
父母突然闲了下来,衰老的速度明显加快了。父亲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越来越严重,
母亲的关节炎常常疼得夜不能寐。但他们从不抱怨,每次苏丹回家,总是笑着说“没事,
好着呢”。直到3个月前,父亲在家晕倒,送医后才知是轻度中风。虽然恢复得不错,
但医生私下告诉苏丹:“老人年纪大了,单独居住很危险,最好有人随时看护。”那晚,
苏丹失眠了。她和周明都是公司高管,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出差,根本无法全天照顾老人。
请保姆试过几个,总不如意。思前想后,她才选择了最好的养老中心,那里有专业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