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县城见闻求谋生
在陶也坚持不懈的青蒿汁调理和尹大夫后续开方的巩固下,陶宗信的病竟一天天好了起来。
虽然身子还虚,需要拄着棍子慢慢走动,但己经能自己吃饭,简单说几句话,脸上也有了活气。
姚氏脸上的愁容淡去了不少,这个家总算又有了主心骨。
眼见春耕最忙的时候就要过去,陶宗信闲不住,想着家里为了给自己治病欠下的饥荒,便拾掇起荒废己久的木工家伙什,打算为周边邻居修补修补农具,多少换几个铜板补贴家用。
陶也则跟着母亲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前世他虽在基层,但真正亲身参与这种完全依靠人力的精耕细作,还是第一次。
挥锄除草、弯腰插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手上也磨出了水泡。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农耕的艰辛,也更加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更有效的挣钱门路,改善家里的境况。
这日,大伯陶宗伦要去县城河泊所应卯,陶也便央求着跟去,想看看县城里有没有什么机会。
马车颠簸着出了村,路过乡里的集市时,陶也远远看见学堂门口围了些人。
走近些才发现,竟是李师娘带着三个女儿,抱着个小小的包袱,被李家的几个族人推搡着赶出门外,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被一个老妇人紧紧抱在怀里,李师娘哭喊着想要夺回,却被无情地推开。
“造孽啊……”大伯陶宗伦叹了口气,低声道,“李家说李娘子克夫,又没生出儿子,如今男丁没了,她们母女便是外人,要收回学堂和屋宅,把她们赶回娘家去。”
陶也心中一紧,那个抱着妹妹、眼神惶恐的大女孩,正是曾在学堂有过几面之缘的李思齐。
他想起李夫子曾经的教诲,心中不忍,恳求大伯:“大伯,您能不能帮帮师娘她们?”
陶宗伦无奈地摇摇头:“也小子,这是李家族里的事,外人怎么插手?
况且,咱们自家也艰难……”他顿了顿,又道,“这世道,寡妇失业的,带着几个丫头,往后日子难熬啊。”
马车缓缓驶过,陶也看着李师娘母女无助的身影,心里堵得难受。
这便是真实的古代生活么?
他悄悄摸了摸怀里仅有的几文钱——是母亲给他中午买吃食的。
趁马车速度慢下来时,他跳下车,快步跑到李思齐面前,将几文铜钱塞到她手里,低声道:“思齐姐,拿着……买点吃的。”
说完,不等对方反应,便赶紧跑回了车上。
李思齐握着那几文还带着体温的铜钱,看着陶也离去的背影,眼圈一红,泪水终于落了下来。
到了汉安县城,熙熙攘攘的人流、林立的店铺让陶也一时有些眼花缭乱。
大伯跟他指了去二伯家的路,约好傍晚在城门口汇合。
陶也便独自在街上转悠起来。
县城洗脚田的土街上,他寻了几处代写书信的摊子,想看看能不能也揽点活计。
可那些摊主要么是老童生,要么是落魄文人,见他一个半大孩子,衣着寒酸,只当是看热闹的,都摆摆手,连试都不让他试。
有人甚至嗤笑道:“娃娃,字认全了没?
就想来抢饭吃?”
碰了几次壁,陶也有些气馁。
他想起在县城西街做小生意的二伯陶宗仪,或许能介绍点活计。
按照记忆找到那间小小的杂货铺,却只见二伯娘刘氏一人无精打采地守着柜台。
“二伯娘。”
陶也上前打招呼。
刘氏见是他,勉强笑了笑:“是也哥儿啊,你怎么来了?”
“二伯呢?”
“你二伯他……进货去了,不在家。”
眼神却有些闪烁。
陶也注意到铺子里冷冷清清,货架上也空了不少,心下疑惑,但也不好多问。
刘氏给他倒了盏粗茶,问了问家里的情况,听说陶宗信病好了,也只是淡淡说了句“那就好”,便没了话。
陶也坐了片刻,觉得尴尬,便起身告辞。
离开杂货铺,他心情有些沉闷,二伯家似乎也遇到了难处。
时间尚早,他信步由缰,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北江边。
这里有一座白石砌成的古塔,塔下有个小小的茶铺,搭着凉棚,坐着不少歇脚的贩夫走卒和闲人。
一个穿着旧袈裟的老和尚正在招呼客人,还有个说书先生,敲着鼓板,唾沫横飞地讲着故事。
陶也被吸引过去,要了一碗最便宜的粗茶,坐在角落听了起来。
那说书先生讲的正是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什么“斩泾河龙王白衣秀士猴行者”,情节虽然粗糙,却也引得茶客们阵阵喝彩。
听着听着,陶也心中一动!
写话本小说!
这可是个赚钱的法子!
他脑子里有那么多前世看过的精彩故事,武侠、仙侠、历史演义……随便拿出一个,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岂不是降维打击?
但兴奋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立刻摆在了眼前:他一个十三岁的农家蒙童,毫无人脉,跑去书铺说自己要写话本卖钱,谁会信?
谁肯要?
只怕会被当成疯子赶出来。
就算写出来了,怎么证明是他写的?
如何取信于人?
他望着滔滔江水,眉头紧锁。
空有宝山,却找不到开启的门路。
夕阳西下,江面泛起金光。
陶也喝完最后一口粗茶,将碗还给老和尚,准备起身往城门口走去。
心里盘算着,或许……还是托大伯去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书铺?
就在这时,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叫住了陶也,“小施主,喜欢今日这话本吗?”
陶也灵机一动,“法师,您是这茶铺主人?”
“正是,老衲就住在前面黄草庵,为了生计在这里支了一个摊子。”
老和尚道。
“那这话本是?”
陶也追问道。
“是我黄草庵的范居士,为了照顾老衲的生意,专门从他家酒楼里请了个说书人来说话本。”
老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范居士行善如流,日后必有福报。”
“法师,小子不才,日常就喜欢乱想编些故事,您看我可以来说说吗?”
先说上几次故事,总会有人想要编成小本发售的。
老和尚呵呵一笑,“我佛自渡有缘人,小施主若是愿意,不妨先给我讲一讲,老衲听了许多话本,或许可以帮你瞧瞧。”
陶也想了想,西游记虽然没有出来,但是大多故事情节也流传的差不多了,算是有了一定群众基础,也不涉及太多现世情节。
他回想着前世西游记的情节,“话说大唐长安地界,状元郎陈光蕊……”洋洋洒洒一口气,陶也将唐僧出生、长大、参加水陆大会和得到菩萨指点的故事讲了出来。
老和尚听得目瞪口呆,“玄奘法师当年……竟如此坎坷?”
“小施主这个故事确实不同一般,明日可来试一试。”
“好!
一言为定!
多谢大师!”
陶也高兴道。
二人作别后,陶也一路小跑去城门口汇合。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白石塔和人影逐渐淡去的茶铺,远处船工的吆喝声在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