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石屋书声 好运不短 2025-09-26 11:25:16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 墙根下的念想王满仓蹲在镇中学的后墙根下,指尖捏着半块干硬的玉米饼子,

眼睛却黏在围墙上那张泛黄的招生启事上。墙皮剥落处,

“年满六周岁”“携带户口簿”几个黑字被雨水洇得模糊,可他还是凑得极近,

鼻尖几乎要碰到粗糙的墙面。风卷着几片枯叶打在他背上,他下意识缩了缩脖子,

露出的手腕上,一道深褐色的疤痕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那是十二岁那年,

为了抢半本被水泡过的《西游记》,被邻村的孩子用镰刀划的。那年头,书比粮食金贵,

他娘临死前攥着他的手说:“满仓,认个字,别像娘这样,连药包上的字都看不懂。

”可娘走后,他跟着爹放牛,别说读书,连摸书的机会都少得可怜。“王大爷,

又来捡瓶子啊?”校门口的保安老张探出头,递过来一个空矿泉水瓶,“今天收成咋样?

”王满仓回过神,慌忙把玉米饼子揣进怀里,接过瓶子塞进蛇皮袋,咧开嘴笑了笑,

露出两颗缺了的门牙:“还行,还行,够买俩馒头。”他的声音沙哑,像被砂纸磨过,

那是年轻时在砖窑厂烧窑,呛坏了嗓子。老张叹了口气:“您说您,都这把年纪了,

还这么拼干啥?村里不是给您办了低保吗?”“够吃,够吃。”王满仓摆了摆手,

目光又飘向校园里。下课铃响了,穿着蓝白校服的孩子们涌出来,手里捧着课本,

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题目。他想起石头村的那些娃,大的牵着小的,在田埂上疯跑,

手里攥的不是课本,是泥巴捏的小狗,是用草绳编的蚂蚱。前几天回村,

他在村口碰到了狗蛋娘。狗蛋才七岁,就跟着他爹下地种玉米,小脸晒得黢黑。

狗蛋娘抹着眼泪说:“满仓哥,不是不想让娃读书,村里的小学早撤了,去镇上读书得住校,

一年学费伙食费,俺们实在掏不起。”王满仓没说话,那天晚上,

他躺在废品站旁边的窝棚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窝棚是他搭的,几块破油布遮着顶,

地上铺着捡来的旧棉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他摸出藏在枕头下的一个铁盒子,打开来,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零钱,最大的面额是五十块。

那是他攒了半个月的废品钱,本来想给自己买件厚棉袄。可那天夜里,他看着窗外的月亮,

突然想起了娘的话,想起了自己十二岁那年抢书时的模样。他坐起身,

把铁盒子里的钱数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拍了拍蛇皮袋——里面装着今天捡的瓶子和纸箱,

卖了钱,又是一笔进项。“俺不认字,可俺不能让娃们也不认字。”他对着空无一人的窝棚,

小声说了一句,像是在给自己打气。第二章 石屋里的书架第二天一早,王满仓没去捡废品,

而是揣着铁盒子里的钱,坐了一个小时的拖拉机,去了镇上的书店。书店不大,

书架从门口一直堆到里屋,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书脊上,泛着暖融融的光。他站在门口,

不敢进去,脚上的胶鞋沾着泥,裤腿上还挂着草屑。“大爷,您要买书吗?

”店员是个二十来岁的姑娘,笑着迎了上来。王满仓局促地搓了搓手,

把怀里的铁盒子递过去:“俺……俺想买点给娃看的书,就是……就是村里的娃,没啥钱,

也没读过书。”姑娘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拉着他走到儿童书架前:“大爷,

您看这些行吗?有连环画,有童话书,还有拼音版的故事书,娃们都爱看。

”王满仓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书,眼睛都直了。他拿起一本《葫芦娃》的连环画,

封面上的七个葫芦娃瞪着大眼睛,他摸了摸,纸质光滑,

比他小时候见过的任何一本书都好看。“这个……这个多少钱?”“这本八块五。

”他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回去,又拿起一本《安徒生童话》,拼音版的,封面上画着小美人鱼。

“这个呢?”“十二块。”他咬了咬牙,从铁盒子里数出钱,一本一本地挑。

姑娘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悄悄把几本定价高的书换成了打折的,还送了他一个旧书立。

“大爷,这些书够不够?不够下次再来,我给您留着。”王满仓抱着一摞书,

像抱着什么稀世珍宝,走出书店的时候,脚步都轻快了不少。他没坐拖拉机,

一路走回了石头村,怀里的书被他护得严严实实,生怕被风吹着、被雨淋着。回到村里,

他径直回了家。他家在村子最西头,是三间土坯房,墙皮都剥落了,只有中间那间房,

是他爹在世时重新糊过泥的,算是家里唯一一处“好房间”。以前这间房堆着杂物,

现在他把杂物都搬到了旁边的小破屋,又找村里的木匠借了几块木板,钉了个简易的书架。

他把买回来的书一本本摆在书架上,

《葫芦娃》《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共十五本,摆得整整齐齐。

阳光从木窗棂里照进来,落在书上,他坐在门槛上,看着那些书,咧着嘴笑了,

笑得像个孩子。“俺的图书馆,开张喽!”他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大声喊了一句,

声音在安静的村子里飘得很远。第三章 书声里的热闹第二天一早,

王满仓就去了村口的大槐树下。村里的娃们都在那儿玩,狗蛋正领着几个小的爬树,

看见他来,都停了下来,好奇地看着他怀里的书。“娃们,过来,大爷这儿有好东西。

”王满仓招了招手。狗蛋犹豫了一下,还是带着娃们跑了过来。王满仓打开一本《葫芦娃》,

指着上面的图画:“你们看,这是葫芦娃,能喷水喷火,可厉害咧。

”娃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围着他,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大爷,这书能借俺们看吗?

”狗蛋小声问。王满仓笑了:“能!咋不能?不过大爷有个条件。”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俺不认字,你们要是来这儿看书,得教俺认字,教一个字,就能免费看一天书,咋样?

”娃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异口同声地喊:“好!”那天下午,

王满仓的“图书馆”里挤满了娃。狗蛋捧着《葫芦娃》,一字一句地教他:“这是‘葫’,

葫芦的葫;这是‘芦’,芦苇的芦……”王满仓坐在小板凳上,听得格外认真,

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他的手很粗糙,指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泥垢,

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可他一点也不气馁,写错了就擦了重写,直到写对为止。

娃们看书看得入了迷,连晚饭都忘了回家吃。狗蛋娘找到这儿的时候,

看见狗蛋正趴在桌子上,跟着王满仓念字,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满仓哥,谢谢您,

谢谢您让娃们有书看。”王满仓摆了摆手:“谢啥,都是村里的娃,

俺就是想让他们多认几个字,别像俺一样,睁眼瞎。”从那以后,

王满仓的“图书馆”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蛇皮袋去镇上捡废品,

中午匆匆吃个馒头,又赶回来给娃们开门。娃们放学了,就直奔这儿,有的看书,

有的教他认字,有的还会把家里的红薯、玉米偷偷带来,塞给他。他的书越来越多。

每次卖了废品,他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买书,

连环画、童话书、科普书、作文选……书架上渐渐摆满了,他就把书堆在桌子上、窗台上,

甚至床底下。那间土坯房,本来空荡荡的,现在被书填得满满当当,

连空气里都飘着油墨的香味。他认的字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一、二、三”,

到后来能认出书的名字,甚至能断断续续地念出几句简单的句子。有一次,

他拿着一本《西游记》,居然念出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娃们都拍着手喊:“王大爷,

您真厉害!”他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菊花。

第四章 变迁里的坚守日子一天天过去,石头村渐渐变了样。村里通了水泥路,

盖起了新楼房,有的人家买了电视机,有的人家买了摩托车。娃们的衣服越来越漂亮,

书包越来越洋气,可来“图书馆”看书的娃,却慢慢变少了。最先不来的是狗蛋。

狗蛋爹在镇上开了个小工厂,赚了钱,给狗蛋买了个平板电脑。

狗蛋每天放学就抱着平板玩游戏、看动画片,再也没去过王满仓的图书馆。

王满仓去他家找过他,看见狗蛋盯着屏幕,手指在上面飞快地戳着,连头都没抬。“狗蛋,

咋不来看书了?大爷新买了《三国演义》,可好看了。”狗蛋头也不回:“大爷,

看书没意思,平板上啥都有,还能看动画片呢。”王满仓愣在那儿,半天没说出话来。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