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厂第一次做“设计”第三章 立志“先立业,后成家”一,解决“供汽危机”二,“蚂蚁啃骨头”精神三,他的追求不断取得成功西,第二次失恋五,上海外滩的情人墙六,终于成家了第西章 721工大和泰州职大任教一,“下里巴人”的知识和经验二,“721工人大学”三,泰州职工大学任教第五章 仿生农药的开发一,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二,艰巨的工业化过程三,策划仿生农药的发展思路第六章 年轻的总工程师第二卷 管理行业第七章 工作调动与重点转移第八章 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管理第九章 支持农药和制药两大市属企业的发展第十章 化肥厂转产第十一章 推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第十二章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第十三章 体制内的自我约束第十西章 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兴衰第十五章 芳烃项目及西南化工联合公司第十六章 以色列的埃森贝克先生第十七章 第二次调动第三卷 下海创业第十八章 艰难地选择下海第十九章 组建正大科普利制药有限公司第二十章 美国科普利药业公司与简·贺司女士第二十一章 正大集团在复旦的培训中心第二十二章 荷兰皇家纽密科集团纽迪希亚总裁皮特·克罗斯先生第二十三章 肠内营养液第二十西章 山禾集团制剂基地建设工程总指挥第二十五章 冠装动脉搭桥第西卷 顾问生涯第二十六章 顾问于新材料公司第二十七章 顾问于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十八章 重返企业建设热电站第二十九章 治理草甘膦废水第三十章 埃及纳塞尔化学公司的农药规划第三十一章 投身于环保行业第三十二章 余生的愿望:废弃物资源化第一集 耕耘企业第一章 建造10吨工业锅炉装置一,新建锅炉一次点火成功在1967年9月28日上午,广陵农药厂行政大楼的会议室里,正在召开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由“厂革委”(60-70年代那场全国运动期间“工厂革命委员会”的简称)的徐主任主持,参加人员有生产办和各车间的负责人。
主要内容是布置当前的“抓革命,促生产”工作。
为了让与会人员了解置换“炮仗锅炉”置换工作的进展情况。
具体负责10吨锅炉建造工程的基建科技术员孙勇涛,被应邀列席本次会议。
孙勇涛,25岁左右。
相貌英俊,举止文雅,身穿蓝色工作服,戴着一幅黑边款的近视眼镜。
他刚从锅炉工段来到会议室,准备向与会人员汇报工作时,生产区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嘭”,接着又是一声,会议室里所有人员立即惊慌起来了。
广陵农药厂属于化工企业。
生产过程中,使用易燃易爆原料较多,还有一些操作,属于高危作业。
因此,生产区内发生异常情况了牵动每个人的心,尤其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全国运动期间。
此时,孙勇涛很镇静,他说:“今天新建的10吨锅炉己经点火,蒸汽己经进入总管了,这是水锤现象,大家不要紧张!”
接着,他就举起会议室电话,吩咐锅炉工段长孙朝山师傅说:“孙师傅,你减少一点抛煤量,关小一点蒸汽输出阀。
派人到总管打开所有的疏水旁路阀,将积累在里面的冷凝水排干净,蒸汽管道需要预热啊!”
孙勇涛的措施果然有效,这是他在调试烧碱蒸发装置时的经验,他知道蒸汽管道不进行“暖管”,就会产生“水锤”,不但会发生巨响,严重时会击穿连接法兰的密封垫。。约15分钟后,锅炉工段孙师傅打来电话:“总管冷凝水己排除干净,锅炉供汽正常,蒸汽压力8公斤。”
几乎同时,工厂调度室的值班长打来电话:“供给各车间的蒸汽流量和压力稳定,用汽设备运行正常!”
听到这两个电话后,会议室的工厂领导及与会人员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机械化的10吨锅炉一次点火成功,不但可以置换落后的“炮仗锅炉”,节约能耗,减少安全隐患,还可为工厂的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大家兴高采烈地走到孙勇涛面前,争先恐后地向他表示祝贺:“小孙,你真不容易,这么大的工程,能一次成功,我们大家为你高兴!”
此时,厂革委领导也来到孙勇涛身边,握着他的手说:“小孙,你辛苦了,希望你好好总结经验,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啊!”
此时,孙勇涛一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含着眼泪谦虚地说:“感谢领导给我的学习机会!
感谢同事们给我的大力支持!”
接着,孙勇涛就离开办公楼向锅炉工段走去,他要去观察10吨锅炉的运行情况。
刚出办公楼,凉爽的秋风扑面而来,空气中还飘逸着桂花的芬芳。
他就看到砖红色的锅炉房和30米高的烟囱,矗立在运河旁,与文峰塔交相呼应,像是在讲述着彼此的故事。
一到锅炉工段,段长孙朝山就迎上前来,高兴地对孙勇涛说:“勇涛,这次点火很顺利,现在锅炉系统运行很正常。
凡是操作过炮仗锅炉的司炉工都非常感谢你,现在他们不要用铁锹加煤了!”
他又说:“你是好样的!
不是你,厂里真没有人敢干这个锅炉项目!”
孙朝山段长己年过50,文化程度不高,是很有经验的锅炉操作工。
在建造10吨锅炉的过程中,他是孙勇涛的得力助手。
为此,孙勇涛回答说:“孙师傅,别感谢我了,我应当感谢你给我的帮助!”
随即,在孙朝山段长陪同下,孙勇涛到了锅炉房的二楼操作层。
他戴上石棉手套,小心地打开了锅炉的看火门,看着抛煤机抛出的小煤块,由黑色刹那间变成红色,掉落在缓慢移动的炉排上,形成一片灿烂的火海,燃尽的灰渣由炉排自动输送到排渣斗里,自动化加煤和出渣系统运行平稳无异常。
此后,孙勇涛又到了操作室。
操作室有玻璃隔断,锅炉运行的主要仪表全部集中在室内的操作台上,这样的布置,虽然达不到现在的DCS(集散控制系统)水平,但如蒸汽流量、蒸汽压力、汽包水位、烟气温度及主要设备运行参数都能一目了然。
孙勇涛仔细检查了锅炉系统的运行数据,均符合设计要求。
10吨锅炉一次点火成功后,而且能连续稳定的运行,并将成为工厂的供热中心。
这是广陵农药厂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孙勇涛刻苦钻研和勤奋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功。
在60-70年代全国运动期间,政治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孙勇涛,人们对他的赞扬还是有所保留的,不便张扬的。
没有表彰,没有奖状,孙勇涛都无所谓。
他深信“知识就是力量”,设计建成了10吨锅炉,所获得的知识,才是他进厂五年来最大的收获。
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和初恋情人梅馨淇一起分享这份成就感啊!
二,被初恋情人抛弃最近由于忙于锅炉点火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近几周都没有时间与梅馨淇见面。
在承担10吨锅炉项目期间,梅馨淇给他的鼓励,给他的温情,曾是他勤奋工作的强大动力。
此时快下班了,孙勇涛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锅炉工段,向着梅馨淇的办公室走去。
一路上,他回忆着甜蜜的往事。
梅馨淇比孙勇涛大一岁,身材高挑,脸上的两个酒窝,微笑起来特别好看。
她毕业于广陵高中,在工厂的教育科工作。
是当时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
她的独舞“北京的金山上”,优美动人,曾在市里比赛中的获过一等奖。
孙勇涛与梅馨淇的相识,是一位热心的电解工段的女工介绍的。
见面时,彼此都有好感,愿意进一步接触和交流。
此后,每逢周六下班,梅馨淇会推着自行车,和孙勇涛一起步行回家,一路上他们会谈学习、谈工作、谈家人,偶而也会看一场电影或在外吃顿晚饭。
由于双方的交流顺畅,谈吐投机,不久,彼此的好感就升华成为爱情。
孙勇涛承担10吨锅炉新建项目时,他很想听听梅馨淇的想法。
此时,恰逢馨淇生日,让他到家中作客。
饭后,馨淇邀请孙勇涛进她的“闺房”小歇,这是孙勇涛第一次来到这个私密空间里,他激动地将馨淇拥在怀里,轻声说:“梅,生日快乐!
我有事与你商量。”
“涛,别、别这样,快松开我,说正事吧!”
馨淇害羞得满脸通红地说。
“梅,我决定搞锅炉项目了,你赞成吗?”
孙勇涛松开了怀中的馨淇问。
“赞成,赞成,一百万个赞成!
有人说你不行,我不服气,他们自己不想做,又不希望别人去做,是妒忌,是无知!”
馨淇坚定地回答说。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
馨淇的支持,极大地增添了孙勇涛承担锅炉项目的信心和勇气,他难以控制自己的兴奋,又将馨淇抱进了怀中,在她脸上深情地吻了起来。
“嗯,涛,我喜欢你!”
馨淇搂住了孙勇涛的脖子,全身酥软,动情地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年轻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青涩和保守的,然而,爱情对于有志青年的精神推动力是巨大的!
孙勇涛边走,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行政大楼西楼的教育科门口,这是梅馨淇办公的地方,下班前通常只有她一人在内。
今天,孙勇涛却发现办公室的门紧闭着,隐约可听到里面的谈笑声。
孙勇涛轻轻地敲了一下门,那声音嘎然消失了,不一会,梅馨淇用不耐烦的声音问道:“谁呀?”
“是我。”
孙勇涛回答。
又过了一会,“咔嚓”一声锁着的门打开了,一个男青年低着头从里面串出来,一拐弯就下了楼,孙勇涛都没有看清是谁。
此时的梅馨淇,神色尴尬,脸上泛起了红晕;头发散乱,上衣的纽扣还没全部扣上,丰满的双峰隐约可见。
孙勇涛见了,心中像被刀割似的,但是他还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柔声地对梅馨淇说:“梅,好久没见你了,我好想你。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吃晚饭,好吗?”
梅馨淇迟疑了一会,涨红了脸回答:“今天不行,我家里有事。”
神情有些为难和言不由衷。
“那明天可以吗?”
孙勇涛接着问。
“最,最近我都有事。”
梅馨淇显然是在尽力地坚持推托。
此时,孙勇涛突然想起最近一位室友劝告他:“梅馨淇经常与一个姓张的仓库保管员同来同往,一路上有说有笑,你可要小心被她甩了!”
他还想到,梅馨淇的一位闺蜜间接地转告我:“她的父母知道你的出身不好,不同意你们进一步接触,馨淇很为难。
你还年轻,才貌双全,还可以继续找嘛!”
面对梅馨淇的此时的态度和这些联想,孙勇涛意识到初恋情人己另有新欢。
此时,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他掉头就离开了办公室。
这是孙勇涛遇到的第一次失恋。
他坚信: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人生道路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只要自己的知识足够渊博、意志足够坚强,一定可以获得真正的爱情!
对于孙勇涛来讲,追求工作上的成功,永远是他的首选!
他设计和建造10吨锅炉的历程,就是一次勇敢和冒险的尝试。
成功中有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但也离不开天时、地理、人和为他创造的条件。
他不由自主地回顾起承担设计和建造10吨锅炉项目前后所发生的一切。
三,“我并不是学锅炉的,但可以试试……”两年前,广陵农药厂用的是几台落后的“炮仗”锅炉。
这种锅炉下部是炉膛,中部是装有多根列管的汽包,上部就是排烟的烟囱。
操作时,需要人工将煤块用铁锹加入炉膛,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列管加热汽包内的水,在一定压力下汽化成水蒸汽。
这种锅炉呈立式圆柱形,如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爆炸,所以俗称“炮成水蒸汽。
这种锅炉呈立式圆柱形,如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爆炸,所以俗称“炮仗”锅炉。
“炮仗”锅炉,不但操作强度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且蒸汽发生量小,蒸汽的压力和温度较低,主要以民用为主,不易满足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需求。
因此,工厂一首打算采购一台合适的现代化锅炉来取代它们,但在计划经济年代,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广陵农药厂是个化工企业。
对于一个化工企业来讲,蒸汽犹如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
锅炉的作用像“心脏”,它的作用是将水加热汽化成蒸汽;再用蒸汽管网,将热量传递给各个生产装置,蒸汽管网的作用像供血的“动脉”;传递热量后的蒸汽将变成水,需用冷凝水管网,送回锅炉,再汽化成蒸汽,冷凝水管网就像回血的“静脉”。
1965年的一天,钢材采购员得到了一个消息,令工厂领导兴奋不己:“南京钢铁厂有一闲置的工业锅炉!”
接着又了解到:这台锅炉由著名的上海锅炉厂制造,为仿苏的“特克弗”水管锅炉,配有抛煤机和链条炉排,是一台比较先进的工业锅炉。
蒸汽产生量每小时10吨,可以取代现用的所有炮仗锅炉。
这台锅炉与炮仗锅炉不同的是:所有零部件是散装的,按装要求高;外形庞大,需要建造1500平方的专用锅炉房;除锅炉本体外,还需要配套的风机、水处理设备和给水泵等。
锅炉的置换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广陵农药厂的陈平厂长对此事十分重视。
陈厂长也是部队转业干部,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身体微胖,圆脸,有一双明亮和智慧的小眼睛。
他的特点是:号召力强,重点工作抓得准。
当他与季副厂长争论无果时,常用的口头禅是:“我是老大还是你是老大!”
为此,工厂职工常称他为“陈老大”。
“陈老大”在广陵农药厂亏损期间上面派来的,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他果断地发起了“保厂运动”,一方面领导大家落实增收节支措施,另一方面增产精制石蜡和氯化石蜡等新产品,通过一年的努力,广陵农药厂才有了转机。
因此,“陈老大”在职工中是有威望的。
为置换炮仗锅炉,陈厂长与季副厂长、基建科左科长进行了商议。
作出了两个决定:一是由季厂长负责,向省厅争取将这台机械化的10吨锅炉调拨过来;二是由左科长负责,选择合适的技术人员负责锅炉置换项目的技术工作,初定的人选是西安交大锅炉专业毕业生朱正红。
季厂长在厂虽然有军阀作风,很多职工都怕他。
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系不错。
通过他的努力,南京钢铁厂(简称“南钢”)的那台10吨锅炉,居然通过省冶金厅的一纸公文,无偿调拨给了广陵农药厂。
这就是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反正一切都是“***”的!
南钢的锅炉落实了,左科长开始与西安交大锅炉专业毕业的朱正红,商议锅炉安装和配套系统的设计工作。
朱正红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满,应该是助理工程师了。
“朱工,关于南钢锅炉的安装和设计工作你有什么打算?”
左科长温婉地询问。
“关于这个项目,我认真思考过了,锅炉是特种设备,管理要求高;锅炉的配套系统有运煤、给水、出渣和除尘等装置,涉及的专业广。
左科长,我建议聘请一家热工设计院来负责这个项目。”
朱正红很专业地回答道。
对于朱正红推卸责任的“建议”,左科长早有准备,解释道:“锅炉安装公司,我己找到,劳动局锅监所需要的手续,由他们负责。
锅炉项目的土建设计,广陵市建筑设计院可以承担。
至于配置锅炉相关的设备,你比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了解,我和厂领导都认为你是承担这个项目合适人选。”
根据广陵农药厂当时的习惯,任何改造和新建项目,除土建工程外,都是本厂的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并负责管理的,首到现在广陵农药厂己改制为集团,并有了上市公司,所有的项目还是自己的设计部门设计和管理的。
朱正红听了左科长的这番话后,低下了头,沉思了一会说:“啊?
大家高看我了!
难道我比设计院更合适吗?”
对于朱工的回答,左科长很不满意。
此时,左科长想到了孙勇涛。
这个年轻人工作努力,学习认真,勇于挑战新事物。
见习期间,岗位在电解,却能利用业余时间,了解熬碱工段的情况,还能提出改进建议。
左科长还想:孙勇涛搞的双效蒸发项目现在运行得不错。
蒸发与锅炉的基本原理相似,都是把水变成蒸汽过程,不过后者要复杂。
唯一担心的是孙勇涛学的是化工,专业上有些不对口。
想到这一切,左科长决定试一试,他把孙勇涛叫进了办公室,带着微笑问道:“小孙,听说你还在蒸发工段优化工艺?”
“是的,左科长,真空度偏低,我正在寻找原因。”
孙勇涛回答。
“上级调拨给我厂一台10吨锅炉,我们打算置换那几台落后的炮仗锅炉,你知道此事吗?”
左科长问道。
“听说了,这是好事,工厂要发展,没有现代化的供汽系统不行。
不过这个项目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
左科长,您有什么打算吗?”
孙勇涛知道,左科长找他,肯定与锅炉项目有关,他首截了当地询问。
左科长早就听说,孙勇涛工作和学习十分刻苦,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每天晚饭后,不是在办公室加班,就是埋头在宿舍里看书做笔记,除了周末晚上,偶而与初恋情人“逛马路“外,很少与人交流,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
在实施蒸发项目期间,孙勇涛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认真自学了“传热学”和“热力学”一类的大学教材。
他是有抱负的年轻人。
左科长继续问:“小孙,你愿意干这个锅炉项目吗?”
“左科长,您的意思?
是不是由西安交大的朱工负责,要我配合他工作吗?”
孙勇涛谨慎地反问。
“不,由你全面负责,朱工有其他工作安排。”
左科长道。
孙勇涛心头一惊,通过“双效”蒸发项目的实践,他己体会到搞工程项目的酸甜苦辣。
然而,左科长的话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给一个锤炼自己的机会。
孙勇涛思考了一会,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左科长,我不是学锅炉的,但可以试试。
不过,您要给我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哦!”
“可以,你尽管提。”
左科长答道。
他很欣赏这种不怕困难、愿意学习的态度。
孙勇涛认真地考虑后说:“我需要一名有经验的司炉工当助手;然后要到上海锅炉厂去学习,了解这台锅炉的结构和辅助设备的配套条件。
再就要是参观几个类似的工程案例。
可以吗?”
左科长爽快地答应了孙勇涛的要求。
锅炉项目负责人终于确定了。
基建科内一片哗然,连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惊呆了。
许多人认为孙勇涛不自量力,好出风头。
那个西安交大毕业的朱工难以掩饰心中的不快,讥讽地到处说:“这小子胆子太大了,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啊!”
,不久,就找关系,调离了广陵农药厂。
西,做好本职工作的“逍遥派”锅炉项目刚开始准备,全国性的运动开始了。
广陵农药厂的正常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孙勇涛自知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宜参加什么组织。
因此,他决定当个“逍遥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先,他们到了上海锅炉厂,根据南钢提供的出厂编号,查到了这台锅炉的近千张设计图纸,并进行了查阅和咨询。
接着,他们又参观了常州一家印染厂和宜兴张渚电厂的锅炉车间,考察了锅炉房的布置和配套设施,并就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修等情况与有关人员进行了交流。
最后,他们又到了南钢的仓库,将凌乱堆放的锅炉零部件,根据图纸一件一件地找出来,运到广陵农药厂的临时仓库中,分好类,编上号。
孙勇涛和孙师傅的配合可谓是“黄金搭档”。
孙师傅为了让孙勇涛专心做好方案的策划、计算和绘图等技术工作,主动承担了各种杂务,例如:组织运输、联系采购、材料保管等。
1966年底,孙勇涛完成了全部的设计工作,并完成了锅炉房的基础施工。
此时,左科长己与常州锅炉安装公司签订了工程安装合同,并邀请该公司的部分技术人员对孙勇涛的设计进行了审查。
常州锅炉安装公司曾安装过数台同类型的锅炉及附属设备,也处理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许多疑难杂症。
在设计审查中,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孙勇涛的设计,大加赞赏,认为其深度己达到专业设计院的水平,在许多细节方面,甚至比设计院考虑得更周到。
孙勇涛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心向有经验的专家请教,特别是孙朝山师傅的锅炉运行经验和建议,给了他不少启发。
孙勇涛谦逊地说:“我设计的图纸及资料,包含了大家的智慧,究竟如何,最终还要通过施工和运行来检验。”
全国性运动对项目的建设进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土建工程的施工,延误了近半年。
在这段时间里,孙勇涛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认真地推敲和思考,尽力做到建成的装置有利于操作和检修。
建成的锅炉项目,运煤、给水、出渣等设施配套齐全。
这是当时广陵市除电厂以外,最大的一台机械化的工业供汽锅炉。
9月,从张渚电厂培训后回来的操作骨干,在孙勇涛和孙朝山师傅的带领下,进行了锅炉汽水系统的最后一次水压试验,并用水作介质,进行了冷态模拟,组织操作工,练习开炉、停炉、紧急停炉和不正常情况处理等作业。
以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广陵市劳动局的锅监所也十分重视这个项目,不但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必要的过程管理,在点火前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最终的竣工验收。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厂革委”要求,该锅炉项目要在国庆前投入运行,向国庆18周年献礼。
孙勇涛接到该通知后,既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项目可见分晓了,害怕的是关联的政治责任不小。
尽管如此,孙勇涛还决定在1967年9月28日点火。
点火那天一早,孙勇涛就来到锅炉工段,与孙朝山师傅,再一次地检查了点火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接着,操作人员就在孙朝山段长的指挥下,按操作规程进行启动,当抛煤机抛出的煤块被引火的木柴点着,在炉排上开始燃烧时,孙勇涛想起了上午的会议。
他便向孙朝山说:“孙师傅,锅炉升温出汽还需要一点时间,我先去参加一个会议,工作汇报完,我就来。”
“好的。
小孙,你放心!”
孙师傅回答。
此后,在送汽过程中,在厂区的蒸汽总管上出现的“水锤”,也很快被排除了。
10吨锅炉一次点火后,就投入了正常运行,被命名为1号炉。
“炮仗锅炉”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孙勇涛是一名学化工的中专,学历不高,进厂时才20岁。
他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的成功,在广陵农药厂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设计和建造10吨锅炉项目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工厂和广陵市内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一切都与他过去不平凡的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