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慈言暖东宫
温润的女声像春日里拂过渭水的暖风,轻轻驱散了东宫寝殿里残存的几分清冷。
李承乾正半靠在铺着明黄锦缎的拔步床上,手里攥着一方绣着小老虎的锦帕——那是长孙皇后前几日亲手绣给他的,针脚细密,虎目圆睁,透着几分憨态。
听到声音,他缓缓抬头,视线落在殿门处。
一个身着朱红绣金凤纹宫装的女子正快步走来,裙摆扫过铺着青石的地面,绣在裙裾上的凤凰图案随着步态微微晃动,尾羽上的金线在烛火下泛着细碎的光,仿佛下一刻就要振翅飞走。
她的发髻梳得整齐,仅用一支羊脂白玉簪固定,玉簪通透温润,映着殿内跳跃的烛光,在鬓边投下淡淡的光晕。
走近时,还能闻到她身上淡淡的兰花香,不是宫中常见的浓烈熏香,而是清雅的、像是从兰草上刚采撷下来的自然香气。
这是长孙皇后,他这一世的母亲,历史上以“贤德”二字名留青史的一代贤后。
李承乾强压下心底翻涌的激动——前世在历史课本上反复研读的人物,如今就真切地站在眼前,关切地看着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亲近感,让他鼻尖微微发酸。
他刻意放缓语气,模仿着八岁孩童该有的软糯腔调,轻声说:“母后,儿臣不疼了,就是还有点晕,像坐在船上晃悠悠的。”
长孙皇后立刻在床沿坐下,动作轻柔地将他身后的锦枕往上垫了垫,让他靠得更舒服些。
她伸出右手,指尖带着刚从暖炉边过来的温度,轻轻贴在李承乾的额头,细细感受着体温。
她的指腹有些薄茧,那是常年握针绣花、翻阅奏章留下的痕迹——李承乾知道,长孙皇后虽身居后位,却从不像其他妃嫔那样耽于享乐,反而时常帮李世民处理些不重要的奏章,还亲自带领宫妃养蚕缫丝,为宫中节省用度。
“太医说你是风寒入体,再养个三五日便好。”
长孙皇后收回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底却仍藏着几分后怕,“可不许再像前日那样,跟着内侍在雪地里追兔子了。
你看你,冻得鼻尖通红还不肯停,这下染了风寒,不仅自己遭罪,父皇和我也跟着揪心。”
李承乾乖巧地点点头,把脸往锦枕上蹭了蹭,装作一副听话的模样,心里却暗自记下这个细节:原主是因为在雪地疯玩染了风寒,看来往后不仅要避开历史上导致腿疾的“意外”,连这种可能损伤体质的小事也要格外注意。
他记得史料里提过,李承乾的腿疾虽说是后来骑马摔伤所致,但孩童时期反复染病、体质偏弱,或许也是埋下的隐患。
“儿臣知道了,以后再也不贪玩了。”
他小声保证,还伸出小手指,“母后,儿臣跟你拉钩。”
长孙皇后被他这孩子气的举动逗笑,伸出自己的小指,轻轻勾住他的手指,指尖的温度让李承乾心里一暖。
“好,拉钩。”
她笑着说,又拿起放在床头的青瓷碗——碗里是刚温好的小米粥,还撒了几颗去核的红枣,粥面泛着淡淡的油光,香气顺着碗口飘出来,勾得人食欲大开,“来,喝些粥垫垫肚子。
太医说你病刚好,得吃些清淡的。”
她拿起一旁的银勺,舀起一勺粥,放在唇边轻轻吹了吹,确认温度适宜后,才递到李承乾嘴边。
李承乾张嘴喝下,小米的软糯混着红枣的清甜在舌尖散开,暖意在胃里慢慢化开,驱散了残存的几分寒意。
他一边喝,一边偷偷观察长孙皇后的神情——她的眼神始终落在自己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疼爱,这种纯粹的母爱,是他前世从未体会过的。
说话间,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一步一步,带着规律的节奏,越来越近。
李承乾心里一紧,几乎是瞬间就反应过来——这是李世民的脚步声。
他下意识地坐首了些,手里的锦帕攥得更紧了些,视线紧紧盯着殿门,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一个身着明黄常服的男子掀开门帘走了进来。
常服的料子是上好的蜀锦,上面绣着暗纹的云龙图案,不似朝服那般繁复张扬,却在细节处透着帝王的威严。
他身材高大,肩宽腰窄,一身常服穿在身上,显得格外挺拔。
面容英武,剑眉斜飞入鬓,眼窝深邃,瞳孔是偏深的棕色,目光锐利却不刺眼;鼻梁高挺,嘴唇抿成一条首线,下颌线清晰,一看便知是久居上位、习惯发号施令的人。
他的袖口还沾着几分寒气,甚至能看到边缘处凝结的细小霜花——显然是刚从太极殿过来,连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就先来看望儿子。
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也是他这一世的父亲。
李承乾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那个在历史上留下“天可汗”威名、一手将大唐推向鼎盛的帝王,此刻就站在离自己不过几步远的地方。
他想起史料里记载的细节:李世民对长子李承乾的疼爱,远超其他皇子,在李承乾幼时,不仅亲自为他挑选老师,还时常把他带在身边,教他读书、骑马、射箭,几乎是倾尽心力在培养储君。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底的紧张,主动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声音比刚才又软了几分,带着孩童对父亲的依赖:“父皇!”
李世民显然没料到儿子会这么主动。
原主病前虽聪慧,却因自幼被立为太子,骨子里带着几分孩童的娇气,面对威严的父亲,总是带着几分拘谨,很少这样主动伸手亲近。
他愣了一下,随即快步走到床边,伸手握住李承乾的小手。
李世民的掌心粗糙却温暖,指节处有明显的薄茧——那是常年握剑、拉弓留下的痕迹,也是征战沙场、平定天下的印记。
他轻轻捏了捏李承乾的手,语气里的威严淡了几分,多了些父亲的柔和:“听说乾儿醒了?
朕刚在太极殿跟房玄龄议完事,就赶紧过来了。”
他俯身仔细看了看李承乾的脸色,又伸手摸了摸他的脸颊,“气色是比昨日好,不那么蜡黄了。”
李承乾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心里渐渐踏实下来。
他知道,在这等级森严的东宫,“孝”与“稳”是立足的根本,绝不能急着展露自己的“现代知识”,否则很可能被当成“妖孽”,反而得不偿失。
眼下最重要的,是先赢得父母的信任和疼爱,为自己争取一个安全的“缓冲期”。
他眼珠转了转,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看向殿外廊下——那里站着两个内侍,正低头窃窃私语,手里还捧着几卷竹简,像是刚从户部过来的。
李承乾故意皱了皱小眉头,带着几分困惑问道:“父皇,儿臣昨天昏睡的时候,迷迷糊糊听见宫人说‘户部缺粮’,是不是外面的百姓没饭吃了呀?”
这话一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同时愣了一下,对视一眼,眼底都闪过几分惊讶。
贞观元年的大唐,刚经历过隋末战乱和玄武门之变,百废待兴。
关中地区去年又遭遇旱灾,粮价从平日的三十钱一石涨到了百钱一石,户部库房里的存粮确实紧张。
但此事属于朝堂政务,虽未刻意隐瞒,却也只是在大臣间讨论,从未传到东宫这种孩童能听到的地方——毕竟谁也不会跟一个八岁的孩子说“百姓可能要挨饿”这种事。
李世民收回目光,重新看向李承乾,伸手摸了摸他的头,指腹轻轻蹭过他柔软的头发,语气里带着几分郑重,却又刻意放得温和:“乾儿有心了,还能留意到这些事。”
他顿了顿,斟酌着用词,既不想让孩子担心,也不想隐瞒实情,“确实有些地方粮食不够,不过你放心,朕己经让房玄龄去调江南的漕粮了——江南去年收成好,存粮多,漕粮一到,就能分给百姓。
朕还让各州府开了义仓,不会让百姓饿着肚子的。”
李承乾抬着头,看着李世民的眼睛。
那是一双深邃的眼眸,里面藏着帝王的责任与远见,也藏着对百姓的关怀——不是装出来的虚伪,而是真切的、想要让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决心。
他忽然想起前世读《贞观政要》时看到的记载:李世民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多次微服私访,去民间了解百姓疾苦。
这样的君主,正是他未来推行技术改革最坚实的靠山。
“父皇真好。”
李承乾露出一个纯粹的、孩童般的笑容,顺势往李世民身边凑了凑,小脑袋轻轻靠在他的胳膊上——那是原主偶尔会做的亲近动作,既不会显得突兀,又能表达依赖。
“儿臣以后也要像父皇一样,让所有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再也不用饿肚子、受冻。”
李世民闻言,脸上的笑容瞬间扩大,眼底的欣慰几乎要溢出来。
他没想到,自己年仅八岁的儿子,不仅能留意到政务,还能有这样的志向。
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伸手将李承乾轻轻抱起来,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在他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帝王的胡须有些扎人,却带着温暖的气息。
“好!
朕的乾儿有志气!”
他抱着李承乾,转身对长孙皇后笑道,“你看,咱们的儿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太子,一个比朕还强的君主!”
长孙皇后站在一旁,手里还拿着那碗没喝完的小米粥,看着父子俩亲近的模样,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她走上前,用锦帕轻轻擦了擦李承乾嘴角沾到的粥渍,柔声说:“乾儿有这份心就好,只是现在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等病好了,再跟着父皇学本事也不迟。”
寝殿里的气氛愈发温馨。
铜制的暖炉里,银丝炭正安静地燃烧,偶尔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案上的青瓷灯盏里,灯芯跳动着,将三人的身影映在墙上,忽明忽暗;空气中,檀香、兰花香和小米粥的香气混合在一起,温暖而安宁。
李承乾靠在李世民的怀里,感受着帝王胸膛传来的沉稳心跳,心里暗自盘算:第一步己经走稳了。
通过“早慧”的提问和“仁孝”的表现,成功引起了父母的注意,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懂事”。
接下来,他要做的,是慢慢熟悉东宫的人和事——比如乳母张嬷嬷口中“手巧实诚”的王匠头,比如那些负责洒扫、传信的内侍杂役,还要悄悄观察朝堂上的动向,看看哪些大臣是务实派,哪些是保守派。
最重要的是,他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将自己脑海里的现代知识一点点“露”出来——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突兀,要像春雨润物一样,自然地融入大唐的土壤。
比如先从改良造纸术开始,毕竟纸张是知识传播的基础,而且技术难度不高,容易落地;再比如提一些简单的卫生理念,减少宫中的病患。
这些“小举措”既能展现价值,又不会被当成“妖孽”,还能为他后续的大动作铺路。
李世民抱着李承乾,开始跟他讲些朝堂上的趣事——比如房玄龄昨天跟杜如晦争论漕粮路线,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李世民拍板定了主意;又比如李靖将军最近在练兵,打算开春后去边境巡查。
李承乾听得很认真,偶尔插一两句孩子气的提问,比如“房仆射是不是跟先生一样爱读书呀李靖将军是不是能打赢所有坏人呀”,逗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连连发笑。
夕阳渐渐西斜,透过殿宇的窗棂,将金色的光芒洒进寝殿,落在青石地面上,形成长长的光斑。
李承乾靠在李世民怀里,听着父亲温和的话语,感受着母亲关切的目光,忽然觉得,这一世的重生,或许不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或许,他还能借着自己的力量,让这个本就辉煌的大唐,走向一个更加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