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伟,三十六岁,在今天上午十点之前,我还是那个穿着昂贵西装,
出入市中心顶级写字楼,手下管着十几号人的科技公司部门总监。年薪加奖金,
勉强摸得到百万的边儿,在这座大城市里,也算勉强站稳了脚跟,
是老家父母口中“有出息”的孩子。十点零五分,我坐在人事部那间冰冷的办公室里,
对面是人事经理老王和我的顶头上司,区域总裁老外麦克。老王推过来一份文件,
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张伟啊,公司最近架构调整,你所在的业务线整体裁撤。
这是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你看一下,补偿金会按N+3支付。”N+3,听起来不少。
但我脑子里嗡的一声,像有千万只蜜蜂在同时振翅。架构调整?业务线裁撤?
我上个月才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赶出一个大项目,为公司锁定了下个季度的关键业绩。
怎么转眼间,整条线就没了。我看向麦克,这个我为他拼杀了三年的老外,他避开我的目光,
盯着桌上的盆栽,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说:“张伟,我很抱歉,这是总部的决定。
你的能力很出色,相信很快会有更好的机会。”更好的机会?我心里一阵发苦。三十六岁,
在科技行业,已经是个微妙的年龄。比精力,拼不过刚毕业的小年轻;比性价比,
可能还不如那些有家有口更能熬的中年骨干。我这个位置,高不成低不就,看似光鲜,
实则脆弱。我张了张嘴,想问问为什么是我,想说说我那些加班到凌晨的夜晚,
想提提我刚签下的那个大单子。但看着老王那副公事公办的脸和麦克那略显尴尬的表情,
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算了,成年人的世界,体面比质问重要。我拿起笔,手有些抖,
但最终还是在那份断送我职业生涯的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刺耳又清晰。走出公司大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我抱着一个装着我个人物品的纸箱,
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第一次感到无所适从。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银行的还款提醒短信,
房贷、车贷,下个月就要到期了。紧接着,又一条微信蹦出来,
是妻子小雅问我晚上想吃什么,她发了几个可爱的表情包,说今天发奖金了,
要给我做顿好的。我看着那条微信,鼻子有点发酸。小雅还不知道,
她眼中那个无所不能的丈夫,刚刚成了失业人员。我们刚结婚三年,买了房,买了车,
计划着明年要个孩子,生活正朝着理想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纸裁员通知,像一把利刃,
瞬间斩断了所有的规划。我没敢立刻回家,开着车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直到华灯初上,
我才把车停在一个公园旁边,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牵手散步的情侣,
有带着孩子玩耍的父母,有跳广场舞的大妈…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充实,那么有烟火气。
只有我,像个被遗弃的孤岛。手机又响了,是妈打来的。我深吸一口气,
调整好情绪才接起来。“喂,妈。”“小伟啊,吃饭没。跟你說个事儿,你表弟下个月结婚,
你看你和小雅能不能回来一趟。你现在是大公司总监,忙,妈知道,但亲戚家办事,
能回来还是回来露个脸…”听着电话那头母亲絮絮叨叨又带着骄傲的语气,我喉咙发紧,
只能含糊地应着:“嗯,好,我知道了妈,我看安排,尽量回去。”挂了电话,
一种巨大的压力感扑面而来。我不能倒下,至少不能让父母和小雅担心。
我得尽快找到新工作。我打开求职软件,开始疯狂地投递简历。然而,
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有几个面试,不是薪资待遇大幅缩水,
就是对方委婉地表示“您的经验很丰富,
但我们这个岗位可能更需要年轻有冲劲的…”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找工作毫无进展。
家里的气氛也开始变得微妙。小雅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不再像以前那样兴致勃勃地跟我讨论工作和未来,只是变得格外体贴,做饭更用心了,
也不再问我公司的事情。这种体贴,反而让我更加愧疚和焦虑。我知道,她可能已经猜到了,
只是在等我主动开口。那天晚上,我实在憋得难受,约了最好的哥们儿大刘出来喝酒。
大刘是我大学同学,现在在一家国企混日子,虽然赚得没我以前多,但胜在稳定。
几杯啤酒下肚,我把被裁的事情和盘托出。大刘听完,拍了拍我的肩膀:“兄弟,想开点。
这年头,被裁不算啥新鲜事。你那行业,波动大。有啥打算。”我摇摇头,
一脸苦闷:“能有什么打算,继续找呗。总不能坐吃山空。”大刘眯着眼睛想了想,
突然说:“我说句实在话,你别不爱听。你这个年纪,再想找以前那种总监位子,难。
高不成低不就的。我有个想法,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试试。”“什么想法。”“摆摊。
”大刘吐出两个字。我愣了一下,差点以为他喝多了。“摆摊?我?去夜市跟人抢地盘?
大刘,你别逗了。”“谁逗你了。”大刘正色道,“你别小看摆摊。我们小区后面那个夜市,
你知道吧。有个卖狼牙土豆和铁板豆腐的,我观察他好久了,每天晚上出摊三四个小时,
纯利少说五六百,周末还能翻倍。你算算,这一个月下来,不比你们那些白领差多少。
关键是自由,成本低,见效快。”一个月好几万?我心算了一下,确实比我预想中高得多。
但让我这个前总监去夜市摆摊?面子上一时有些难以接受。大刘看出我的犹豫,
嗤笑一声:“都什么时候了,还端着那点架子。赚钱嘛,不寒碜。你想想你的房贷车贷,
想想小雅。先干着,过渡一下,总比在家坐立不安强。再说了,就你这脑子,
说不定还能摆出个名堂来。”大刘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我心上。是啊,面子能当饭吃吗。
现在最重要的是活下去,是保住这个家。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脑海里反复权衡着大刘的建议。最终,现实战胜了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干。
就当是体验生活了,总比闲着好。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就拉着大刘去考察夜市。
那个夜市确实很热闹,人流如织。我们找到了大刘说的那个摊位,
老板是个黝黑精瘦的中年人,手法熟练,生意确实很好,排队的人不断。
我又观察了其他摊位,卖烤串的,卖臭豆腐的,卖水果捞的,各有各的特色。
我心里慢慢有了点底。接下来是准备工作。我在网上查了大量资料,
研究哪种小吃受欢迎、成本低、操作相对简单。最后,
我把目标锁定在了“特色煎饼果子”上。传统的煎饼果子太普遍,我要做点不一样的。
我决定在面糊里加入杂粮,增加健康概念;酱料自己调配,尝试了十几种配方;配料也升级,
除了传统的薄脆、鸡蛋,还可以加鸡排、培根、金枪鱼,甚至芝士牛油果,满足不同需求。
租摊位、办健康证、买二手三轮车、定制炉具、采购原料…一系列事情忙下来,
花了将近两周时间,也投入了我第一笔“创业资金”——那笔裁员补偿金的一部分。
看着那辆被我改装得像个移动小厨房的三轮车,我心里五味杂陈。
以前指挥的是几百上千万的项目,现在要指挥的是面粉、鸡蛋和酱料。
小雅知道我决定去摆摊后,沉默了很久。我以为她会反对,会觉得丢人。但出乎意料地,
她最后抬起头,眼睛亮亮的,说:“挺好的,我支持你。总比看你整天闷在家里强。
需要我帮忙吗。”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出摊的第一天,
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把三轮车蹬到夜市划分给我的那个小角落时,天色还没完全暗下来。
旁边的摊主们已经轻车熟路地开始准备了,他们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新人”。
我笨拙地摆好家伙事,挂上我手写的招牌——“伟哥煎饼”大刘起的,说接地气,
然后就开始忐忑地等待。最初的几个小时,几乎无人问津。人们匆匆走过,
甚至没人朝我的摊位看一眼。我像个傻子一样站在那里,感觉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
那种挫败感,比被裁员时更甚。至少被裁时,我还保持着表面的体面。而现在,
我像个蹩脚的小丑,在接受现实的公开处刑。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来了第一个客人,
是个刚下班的小姑娘,看着很疲惫。她看了看我的招牌,犹豫地问:“你这煎饼,
有什么特别的吗。”我赶紧打起精神,
把我研究的杂粮面糊、秘制酱料、丰富配料一股脑地介绍了一遍。
小姑娘大概是被我的热情打动了,点了一个基础版。我深吸一口气,
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商业煎饼制作。手有点抖,舀面糊时洒出来一点,
打鸡蛋时蛋壳差点掉进去,摊饼时厚薄不均…手忙脚乱,丑态百出。好不容易做完了,
我用纸袋包好,小心翼翼地递给她,心里七上八下。小姑娘接过煎饼,咬了一小口,
咀嚼了几下,然后眼睛微微亮了一下,又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嗯,味道不错,
酱挺特别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差点激动得跳起来。这小小的肯定,
比当年拿下百万大单还让我兴奋。第一晚,我只卖出了七个煎饼。收入扣除成本,
勉强够我和大刘当晚的啤酒钱。但就是这七个煎饼,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接下来的日子,
我每天下午四五点出摊,晚上十一点左右收摊。回家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原料,
经常忙到凌晨。很累,胳膊酸,身上总是带着一股油烟味。但很奇怪,
我的心态在慢慢发生变化。我不再焦虑于找不到工作,
而是开始专注于如何把煎饼做得更好吃,如何吸引更多的客人。我认真观察每个客人的反应,
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调整配方和手法。我发现年轻人喜欢新奇的口味,
就尝试推出了“芝士爆浆鸡排煎饼”和“牛油果鲜虾煎饼”;注重健康的白领喜欢少油少酱,
我就专门准备了轻食选项。我还搞起了小花样,
比如用面糊在煎饼上画个简单的笑脸或者写个“加油”。慢慢地,我的生意有了起色。
从一天几个,到几十个,再到后来,开始有人排队了。
“伟哥煎饼”在附近的写字楼和小区里,居然积累了一点小名气。有人专门跑来吃,
还有人发朋友圈、小红书推荐。我甚至有了几个熟客,每天准时来报到,还会跟我聊上几句。
其中一个熟客,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大姐,姓周,在附近的商场做管理。
她特别喜欢吃我的金枪鱼杂粮煎饼,几乎隔天就来一次。有一天,她吃完煎饼,
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看着我有条不紊地操作,突然说:“小伙子,
你这煎饼做得确实有水平,用料实在,想法也新。有没有想过开个店?老是摆摊,
风吹日晒的,不稳定。”我苦笑一下,一边摊着饼一边回答:“周姐,不瞒你说,
我刚失业没多久,摆摊也就是过渡一下。开店…成本太高,暂时不敢想。”周姐点点头,
没再说什么。但过了几天,她又来了,这次还带了个朋友,是个看起来挺干练的中年男人。
周姐介绍说是某商业街的招商经理。他们看着我忙活了一阵,低声交谈了几句。收摊后,
周姐找到我,很认真地说:“张伟,我跟李经理都觉得你这煎饼很有潜力。
我们商业街那边有个小铺位正在招租,位置不错,租金也有优惠。你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开店?我心跳突然加速了。这曾经是我计划中几年后或许会考虑的事情,
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摆在眼前。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
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忐忑的是,开店意味着更大的投入和风险,我能行吗。
我回家跟小雅商量。小雅听完,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问我:“你自己怎么想。
你喜欢现在做的事情吗。”我愣了一下,仔细想了想。这段时间虽然辛苦,
但看着客人满意地吃着我做的煎饼,听着他们的夸赞,我确实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不同于以前在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和数据压力,它更直接,更踏实。“喜欢。
”我老实回答,“虽然累,但挺充实的。”小雅笑了:“那就去做。我相信你。
赔了也没关系,大不了从头再来。”有了小雅的支持,我下定了决心。
我去看了周姐说的那个铺位,位置确实不错,在人流量很大的商业街入口附近,面积不大,
但足够用。租金比我想象中要友好一些。我盘算了一下手里的积蓄和摆摊攒下的钱,
又跟父母借了一点,凑够了启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