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品珍斋
他留出部分钱作为生活费,剩下的准备作为启动资金。
他清楚,自己的特殊能力是最大的依仗,但古玩这行水太深,需要扎实的知识和入行的渠道。
周老的名片,无疑是一块敲门砖。
他没急着联系周老,而是泡在市图书馆,恶补古玩鉴定知识。
他发现自己学得特别快,几乎是过目不忘,而且那些原本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特征要点,结合他眼中浮现的信息,理解起来毫无障碍。
这能力似乎还提升了他的学习能力。
几天后,他感觉基础打得差不多了,才给周老打了个电话,语气恭敬地请教了一些关于铜印印文的问题。
周老很欣赏他的好学,耐心解答,并邀请他有空去品珍斋坐坐。
品珍斋是周老与人合开的一家古玩店,在业内很有名气。
这天下午,苏晨如约来到品珍斋。
店面不大,但布置得古色古香,博古架上摆放着各种瓷器、玉器、杂项,氛围安静。
周老正在里间招待客人,店员让苏晨稍等。
他就在外间随意看着。
目光扫过架子上的一件青花瓷瓶时,信息浮现: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缠枝莲纹瓶,真品,市场估值:8-12万。
标价是十五万,还算合理。
他又看向旁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堆着几个看起来像是刚从乡下收来的旧物件,其中有一个脏兮兮的笔筒,材质像是竹子做的,黑乎乎的,毫不起眼。
但苏晨眼中却显示:明末清初竹雕高士图笔筒,真品,市场估值:25-35万。
苏晨心中一动,但面色不变。
这时,里间传来谈话声,周老送一位客人出来。
那客人是个西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穿着得体,但眉头紧锁,似乎有什么烦心事。
“李老板,你这幅画,我确实看不准,不敢轻易接手啊。”
周老客气但坚定地说。
被称为李老板的男人叹口气:“周老,您是行里的权威,您都看不准,那我这…唉,急需资金周转,本以为这幅祖传的画能解燃眉之急。”
苏晨看向李老板手中那幅展开的画,是一幅山水画,看起来颇有气势,落款是个不太出名的清代画家。
信息显示:清代晚期仿“西王”风格画作,佚名,市场估值:3-5万。
而李老板的期望价显然远高于此。
李老板收起画,失望地准备离开。
苏晨犹豫了一下,开口叫住他:“李老板,请留步。”
李老板和周老都看向他。
苏晨对周老点头致意,然后对李老板说:“李老板,我对你这幅画有点兴趣,不知道方不方便让我仔细看看?”
李老板有些疑惑地看了看苏晨,又看了看周老。
周老虽然也有些意外,但还是介绍道:“这位是苏晨小友,对古玩很有见地。”
李老板将信将疑地把画递给苏晨。
苏晨装模作样地看了一会儿,其实是在组织语言。
他不能首接说这是仿品,只值几万块。
“画得确实不错,气势很足。”
苏晨先肯定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不过,这落款的画家名气不大,市场认可度可能有限。
李老板如果急用钱,指望它拍出高价,恐怕周期会比较长,而且有流拍的风险。”
李老板的脸色黯淡下去:“那苏先生的意思是?”
苏晨放下画,诚恳地说:“我最近刚好手头有点闲钱,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出八万块,现金交易,马上转账。
虽然可能不如您的预期,但能解您燃眉之急。”
八万,比实际估值高一些,但远低于李老板可能的期望。
苏晨是想结个善缘,顺便小赚一笔,积累点本金。
李老板明显挣扎了一下,看看画,又看看苏晨,最终一咬牙:“十万!
苏先生,十万我就卖了!
我确实等着钱救命!”
苏晨沉吟片刻,点头:“好,就十万。”
交易很快完成,李老板千恩万谢地走了。
周老一首在旁边静静看着,这时才开口,目光中带着赞赏:“小苏,你不仅眼力好,做事也讲究。
那幅画,你看出来了吧?”
苏晨笑了笑,没否认:“略懂一点,在周老面前班门弄斧了。”
“不,你很厉害。”
周老摆摆手,“那画确实有问题,风格是清的,但笔墨嫩了点,应该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仿作,价值不高。
你出价十万,既帮了他,自己也没亏,做得漂亮。”
周老顿了顿,指着角落里那个脏兮兮的竹笔筒说:“那个笔筒,收来的时候没当好东西,扔那儿很久了,你要不要看看?”
苏晨心中暗喜,知道这是周老在考他。
他走过去,拿起笔筒,仔细看了看,甚至还闻了闻,然后根据这几天恶补的知识,点出了几个竹雕年代特征和工艺特点。
“周老,我觉得这可能是明末清初的东西,虽然品相差了点,但雕工有味道,我想买下来学习研究,您看…两万块行吗?”
苏晨报了个远低于实际价值,但又比废品价高很多的价格。
周老眼中闪过惊喜,哈哈大笑:“好小子!
果然没看错你!
这眼光,绝了!
这笔筒送你了,就当是庆祝我们认识!”
“这怎么行…”苏晨连忙推辞。
“别客气,”周老拍拍他肩膀,“我看人很准,你将来在这行必定大有作为。
以后有空常来,帮我看看东西,我也好多个人交流。”
苏晨知道,这是周老在提携他。
他郑重地道谢,收下了笔筒。
这不仅仅是一个笔筒,更是他进入这个圈子的认可。
离开后苏晨看着笔筒对生活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