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砖缝里的植物

长在砖缝里的植物

作者: 风和麦浪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长在砖缝里的植物男女主角分别是李秀兰王建作者“风和麦浪”创作的一部优秀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第一土塬上的离别1999年的秋老把陇东黄土塬烤得裂出了一指宽的王建军蹲在自家土窑洞的门槛烟锅子在鞋底磕了第三火星子落在黄土地瞬间就被吸干了热窑洞李秀兰正把两件打满补丁的棉袄塞进蛇皮袋口露出女儿丫丫扎着红绸带的小辫那红绸带还是去年过年她用卖鸡蛋的钱给女儿买如今边角已经磨得发“包头那边的工头搬一块砖给三分一天要是能搬两千就能挣六十”...

2025-10-01 23:15:22

第一章 黄土塬上的离别1999年的秋老虎,把陇东黄土塬烤得裂出了一指宽的缝。

王建军蹲在自家土窑洞的门槛上,烟锅子在鞋底磕了第三遍,火星子落在黄土地上,

瞬间就被吸干了热气。窑洞里,李秀兰正把两件打满补丁的棉袄塞进蛇皮袋,

袋口露出女儿丫丫扎着红绸带的小辫梢,那红绸带还是去年过年时,

她用卖鸡蛋的钱给女儿买的,如今边角已经磨得发毛。“包头那边的工头说,

搬一块砖给三分钱,一天要是能搬两千块,就能挣六十块。”王建军把烟锅子往墙根一戳,

声音比塬上的风还干,“家里这几亩薄地,今年又是歉收,带上娃,总比在家里饿肚子强。

”李秀兰的手顿了顿,看着炕上熟睡的两个孩子,十岁的儿子石头蜷缩着身子,

额头上还带着白天帮家里割麦子时留下的划痕;六岁的丫丫抱着一个缺了耳朵的布娃娃,

那是石头用捡来的碎布给妹妹缝的。她抹了把眼角,

把最后一个玉米面馍馍塞进包袱:“娃们长这么大,还没离开过塬呢,到了包头,能习惯吗?

”“习惯不习惯,都得习惯。”王建军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窑洞壁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石头已经十岁了,该去城里看看,将来能读个书,总比跟着咱在地里刨食强。

”第二天鸡叫头遍,王建军就背着沉甸甸的蛇皮袋,手里牵着石头,李秀兰抱着丫丫,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黄土路上。天还没亮,塬上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丫丫被冻得直哭,

李秀兰把女儿裹在自己的棉袄里,哼着陇东的小调哄她。走到镇上的汽车站时,

太阳刚露出半个头,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走了二十八个小时,

车窗外的景色从连绵的窑洞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再到灰蒙蒙的厂房。石头扒着窗户,

眼睛里满是好奇,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高楼,那么多汽车,还有冒着黑烟的烟囱。

丫丫则在妈妈的怀里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嘴里念叨着家里的小黄狗。火车到达包头东站时,

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工头老张早就等在出站口,他穿着一件沾满水泥的军大衣,

手里拿着一个破喇叭,看到王建军一家,连忙迎上来:“建军,可算把你盼来了,

工地上正好缺人手。”王建军把蛇皮袋往地上一放,擦了擦额头的汗:“张哥,麻烦你了,

我们这一家老小,以后还得靠你多照顾。”“都是老乡,说这些干啥。

”老张拍了拍王建军的肩膀,“走,我带你们去工棚,虽然简陋点,但能遮风挡雨。

”工棚在东河区的一个建筑工地旁边,是用铁皮和木板搭起来的,低矮又狭窄,

里面挤着十几个工人。王建军一家被安排在最里面的一个角落,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

床底下塞满了杂物。隔壁就是搅拌机,轰鸣声震得人耳朵发麻,

夜里睡觉都像躺在震动的筛子上。李秀兰把包袱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铺在床的一角,

然后从怀里掏出两个凉馒头,递给石头和丫丫:“快吃点,饿坏了吧。”石头接过馒头,

先掰了一半给妹妹,自己才小口小口地吃起来。丫丫咬了一口馒头,皱着眉头说:“妈妈,

没有家里的玉米面馍馍好吃。”李秀兰摸了摸女儿的头,

眼里满是心疼:“等以后妈妈挣了钱,给你买好吃的。”王建军看着眼前的一切,

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他们一家的生活,

就要和这片尘土飞扬的工地紧紧绑在一起了。第二章 工棚里的书桌第二天天不亮,

王建军就跟着老张去了工地。他的活是搬砖,一块砖三分钱,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体力。

刚一开始,他还能跟上节奏,可到了中午,胳膊就像灌了铅一样沉,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

滴在滚烫的砖头上,瞬间就蒸发了。李秀兰则在工地食堂帮厨,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择菜、洗菜、烧火,洗一百个碗能挣两块钱。食堂的厨房又小又闷,

油烟呛得她不停咳嗽,可她从来不敢抱怨,因为她知道,每一分钱都关系着两个孩子的生活。

中午休息的时候,王建军从工地回到工棚,看到李秀兰正蹲在地上,给两个孩子洗衣服。

石头和丫丫则坐在床边,手里拿着从老家带来的课本,小声地念着。工棚里嘈杂不堪,

工人们的谈笑声、外面的机器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可两个孩子却像是没听见一样,

专注地看着书。王建军心里一阵发酸,他走到李秀兰身边,蹲下来:“秀兰,

你看这工棚里这么吵,娃们根本没法好好看书。”李秀兰抬起头,

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那能怎么办?总不能不让他们读书吧。”王建军沉默了一会儿,

突然眼前一亮:“工地里有很多废弃的木板,我晚上回去捡几块,给娃们钉一张书桌,

放在工棚门口,那里虽然晒点,但安静。”当天晚上,王建军下班后没有休息,

而是拿着一把生锈的锯子和锤子,在工地的废料堆里翻找起来。他捡了几块还算平整的木板,

又找了四根长短不一的木腿,回到工棚后,借着昏暗的灯泡,开始叮叮当当的敲打起来。

工人们都已经睡了,只有灯泡发出微弱的光,映着王建军专注的脸庞。李秀兰坐在床边,

看着丈夫的背影,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丈夫虽然不善言辞,但对孩子们的爱,

却比谁都深沉。凌晨一点多,一张简陋的书桌终于钉好了。书桌的桌面坑坑洼洼,

桌腿也高低不平,王建军找了半块红砖,垫在最短的那条桌腿下,才算勉强平稳。

他摸了摸书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明天早上,就让娃们在这上面写作业。

”第二天早上,王建军把书桌搬到了工棚门口,又从工地里捡了两个废弃的油漆桶,

倒扣过来,当成了椅子。石头和丫丫看到书桌,高兴得跳了起来,石头拉着妹妹的手,

小心翼翼地坐在油漆桶上,拿出课本和铅笔,开始写作业。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

洒在书桌上,也洒在两个孩子的脸上。石头写字很认真,一笔一划,

工整有力;丫丫则趴在桌子上,用小手指着课本上的字,小声地念着。

路过的工人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夸赞道:“这两个娃真懂事,将来肯定有出息。

”王建军和李秀兰站在不远处,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心里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

这张简陋的书桌,是孩子们通往未来的桥梁,哪怕生活再苦再累,

他们也要让孩子们在这张书桌上,书写出不一样的人生。日子一天天过去,

王建军每天都在工地上搬砖、砌墙,李秀兰则在食堂里忙碌。中午和晚上下班后,

他们都会来到书桌旁,看着孩子们写作业。石头学习很刻苦,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丫丫也不甘落后,虽然年纪小,但读书很认真。有一次,石头的数学题不会做,

王建军坐在他身边,拿着铅笔,在草稿纸上一遍遍地演算。他没读过多少书,很多题都不会,

但他愿意陪着儿子一起琢磨。李秀兰则会在旁边,给孩子们削铅笔、递水,

偶尔还会给他们讲一些老家的故事,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工棚门口的书桌,

成了工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书桌上,

两个孩子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王建军和李秀兰坐在旁边,一家人的画面温馨而美好。

第三章 暴雨中的守护2000年的夏天,包头的雨水格外多。一天下午,

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紧接着,倾盆大雨就下了起来。

工地上的工人都纷纷躲进了工棚,王建军和李秀兰也赶紧跑回工棚,查看两个孩子的情况。

他们刚回到工棚,就听到“咔嚓”一声,工棚的一角被狂风刮塌了,雨水顺着缺口灌了进来,

瞬间就淹没了地面。李秀兰赶紧把石头和丫丫抱到床上,用被子把他们裹起来,

自己则蹲在水里,抢救那几袋舍不得吃的面粉。王建军看着灌进来的雨水,心里急得像火烧。

他知道,如果不赶紧把缺口补上,整个工棚都可能被冲垮。他拿起一把铁锹,冲进雨里,

想要去工地里找一些塑料布和木板,修补工棚的缺口。“建军,你别去,外面雨太大了,

太危险了!”李秀兰在后面大声喊着,声音被雨声淹没。王建军没有回头,他冒着大雨,

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工地的材料堆旁,扛起一卷塑料布,又抱了几块木板,往工棚跑去。

雨水打在他的脸上,睁不开眼睛,脚下的泥巴越来越深,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回到工棚后,

王建军顾不上擦脸上的雨水,就和几个工友一起,开始修补工棚的缺口。

他们先用木板把缺口挡住,然后用塑料布盖在上面,再用砖头压好。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

终于把缺口补好了,雨水不再往工棚里灌了。王建军浑身都湿透了,冷得瑟瑟发抖,

他走进工棚,看到李秀兰正抱着两个孩子,坐在床上,脸上满是担忧。

石头和丫丫看到爸爸回来,连忙扑到他的怀里:“爸爸,你没事吧?

”王建军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笑着说:“爸爸没事,你们别怕,工棚已经修好了。

”李秀兰赶紧拿出干净的衣服,让王建军换上:“快穿上,别感冒了。

”王建军换衣服的时候,从怀里掏出半根用手帕包着的火腿肠,

递给石头和丫丫:“这是我中午在工地食堂买的,你们快吃。”石头和丫丫接过火腿肠,

对视了一眼,然后把火腿肠分成了三段,一段给爸爸,一段给妈妈,

剩下的一段两个人一起吃。王建军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模样,心里既欣慰又心疼。那天晚上,

工棚里格外安静,只有外面的雨声还在淅淅沥沥地响着。王建军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他想起了白天的场景,如果不是他及时把工棚的缺口补上,后果不堪设想。他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好好干活,多挣点钱,早点给孩子们一个安稳的家。第二天早上,王建军醒来后,

感觉头有点晕,浑身无力。他知道自己可能是感冒了,但他还是强撑着起床,

准备去工地干活。李秀兰看出了他的不对劲,拉住他的手:“建军,你别去了,

在家休息一天吧,身体要紧。”“不行,工地上还有很多活等着我呢,一天不干活,

就少挣一天的钱。”王建军推开李秀兰的手,拿起工具,就往工地走去。刚走到工地门口,

王建军就感觉眼前一黑,晕倒在了地上。工友们看到后,赶紧把他抬到了工地的医务室。

医生给王建军量了体温,发现他发着高烧,又给他做了检查,说他是因为过度劳累加上淋雨,

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引发了重感冒。李秀兰接到消息后,赶紧从食堂跑到医务室,

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王建军,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建军,我让你别去,你偏不听,

现在病倒了,可怎么办啊?”王建军拉着李秀兰的手,虚弱地说:“秀兰,别担心,我没事,

休息两天就好了。孩子们还等着我们挣钱读书呢,我不能倒下。”在医务室休息了两天后,

王建军感觉身体好了一些,就又回到了工地。虽然身体还很虚弱,

但他干活的劲头却一点都没减。他知道,为了孩子们,他必须坚强。

第四章 血与汗的学费2003年冬天,石头考上了包头最好的初中——包头市第二中学。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石头兴高采烈地跑回工棚,

把通知书递到王建军和李秀兰面前:“爸,妈,我考上二中了!”王建军接过通知书,

手都在抖,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上面的字,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李秀兰抱着石头,

眼泪止不住地流:“石头,你太厉害了,妈妈为你骄傲!”丫丫也拉着石头的手,

仰着小脸说:“哥哥,你真棒,将来我也要考上好学校。”高兴过后,一家人陷入了沉默。

他们都知道,二中的学费很贵,加上书本费和杂费,一共需要三百块钱。三百块钱,

对于他们这个靠卖力气吃饭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王建军把烟锅子装满烟,

蹲在工棚门口,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李秀兰坐在床边,不停地搓着双手,眉头紧锁。

石头看着父母为难的样子,小声说:“爸,妈,要是学费太贵,我就不去二中了,

去别的学校也一样。”“不行!”王建军猛地站起身,把烟锅子往地上一摔,

“好不容易考上这么好的学校,怎么能不去?砸锅卖铁,我也要让你去读书!

”接下来的几天,王建军和李秀兰四处借钱,可工地上的工友们都和他们一样,生活很困难,

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借给他们。眼看就要到交学费的日子了,王建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天晚上,王建军在工地里加班,看到一个工友正在看一张宣传单,

上面写着血站有偿献血的消息。他心里一动,走到工友身边,问道:“兄弟,

这献血真的能给钱吗?”工友点了点头:“是啊,献一次血能给两百块钱呢,

不过听说对身体不太好。”王建军没有说话,心里却有了主意。第二天早上,他瞒着李秀兰,

揣着身份证,来到了包头市的血站。当护士问他是不是自愿献血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是,

我自愿献血。”献血的过程很顺利,当护士把两百块钱递给王建军时,

他的心里既高兴又苦涩。他拿着钱,走出血站,感觉头晕晕的,但一想到儿子的学费,

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回到工棚后,王建军把钱交给李秀兰:“秀兰,

这是我这几天加班挣的钱,你拿着,给石头交学费。”李秀兰接过钱,

疑惑地问:“你这几天加班怎么挣了这么多钱?”王建军避开李秀兰的目光,

含糊地说:“工头看我干活卖力,给我涨了工资。”李秀兰没有多想,

把钱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可没过多久,她就发现了不对劲。王建军的脸色越来越差,

干活的时候也总是无精打采的,有一次还差点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李秀兰心里很担心,

她趁着王建军睡觉的时候,偷偷翻看了他的口袋,发现了一张血站的献血证。

看到献血证上的日期,李秀兰瞬间明白了一切,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第二天早上,王建军醒来后,看到李秀兰坐在床边,眼睛红红的,手里拿着献血证。他知道,

自己的秘密被发现了,他低下头,不敢看李秀兰的眼睛。李秀兰拉着王建军的手,

哽咽着说:“建军,你怎么这么傻啊?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和孩子们可怎么办啊?

”王建军抬起头,看着李秀兰,愧疚地说:“秀兰,我也是没办法,石头的学费不能耽误啊。

我年轻,身体好,献点血没事的。”“什么没事啊,献血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你要是倒下了,

我们这个家就垮了。”李秀兰擦了擦眼泪,“以后不许再这样了,钱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

”为了凑够剩下的一百块钱,李秀兰每天下班后,

都会去工地附近的菜市场捡别人扔掉的菜叶,然后带回家,腌成咸菜,拿到夜市上去卖。

她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才能回家,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李秀兰终于凑够了一百块钱。当她把钱交给王建军时,

王建军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这一百块钱,凝聚着妻子的心血和汗水。开学那天,

王建军特意穿上了那件过年才舍得拿出来的蓝布中山装,把学费缝在贴身的布袋里,

亲自送石头去学校。走到学校门口,王建军拍了拍石头的肩膀:“石头,

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别辜负了我和你妈妈的期望。”石头点了点头,眼里含着泪水:“爸,

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将来让你和妈妈过上好日子。”看着石头走进学校的背影,

王建军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儿子的人生,从这一刻开始,将踏上新的征程。

第五章 红布衫改的裙子丫丫上小学后,因为穿着破旧的衣服,经常被班里的同学笑话。

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女同学穿着一条漂亮的花裙子,同学们都围着她夸赞,丫丫站在一旁,

羡慕地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放学回家后,丫丫扑到李秀兰的怀里,哭着说:“妈妈,

同学们都笑话我穿得破,她们都有新裙子,我也想要一条新裙子。”李秀兰抱着女儿,

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低头看了看丫丫身上的衣服,那是石头穿小了的旧工装,

她改了改给女儿穿,袖口和裤脚都已经磨得发亮。她叹了口气,摸了摸女儿的头:“丫丫乖,

等妈妈下个月发了工资,就给你买一条新裙子,好不好?”丫丫抬起头,

眼里满是期待:“真的吗?妈妈,你可不许骗我。”“妈妈不骗你。”李秀兰笑着说,

可心里却泛起了难。她每个月在食堂帮厨只能挣两百块钱,

除去一家人的生活费和石头的学费,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丫丫买新裙子。当天晚上,

李秀兰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了自己结婚时穿的那件红布衫,那是她攒了半年的钱才买的,

也是她这辈子穿过最漂亮的衣服。虽然现在已经有些褪色,但布料还很厚实。

她突然有了一个主意,或许可以把红布衫改成一条小裙子给丫丫穿。第二天早上,

李秀兰早早地起床,从箱子底翻出了那件红布衫。红布衫的领口和袖口都绣着精致的花纹,

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开线,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漂亮。她拿着红布衫,

在丫丫的身上比划了一下,心里有了大概的尺寸。中午下班后,李秀兰没有休息,

而是找来一把剪刀和针线,坐在工棚门口,开始裁剪红布衫。

她的手艺是跟着村里的老裁缝学的,虽然多年没做过,但基本功还在。她小心翼翼地裁剪着,

生怕把布料剪坏。王建军下班回来,看到李秀兰正在裁剪红布衫,疑惑地问:“秀兰,

你剪这件红布衫干什么?这不是你结婚时穿的吗?”李秀兰抬起头,

笑着说:“丫丫想要一条新裙子,我没钱给她买,就把这件红布衫改成一条小裙子给她穿。

”王建军看着妻子手里的红布衫,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这件红布衫对妻子的意义,

那是她青春的回忆。他蹲下来,握住李秀兰的手:“秀兰,别剪了,我明天去工地问问,

看能不能多接点活,挣了钱给丫丫买一条新裙子。”“不用了,建军。”李秀兰摇了摇头,

“这件红布衫放着也是放着,改成裙子给丫丫穿,也算是物尽其用。再说,

这布料比外面买的裙子布料还好呢,丫丫穿肯定好看。”王建军拗不过李秀兰,

只好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裁剪。夕阳的余晖洒在李秀兰的身上,她的脸上带着专注的笑容,

手里的针线在红布衫上穿梭,仿佛在编织一个美丽的梦。经过两个晚上的忙碌,

一条漂亮的红裙子终于做好了。裙子的领口绣着一朵歪歪扭扭的月季花,

那是李秀兰照着村里的月季花绣的,虽然不太工整,但却充满了爱意。

裙摆处还缝了一圈蕾丝花边,那是她从工地捡来的废弃窗帘上拆下来的。

当李秀兰把红裙子递给丫丫时,丫丫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穿上裙子,

在工棚里转了一圈,高兴地说:“妈妈,裙子真漂亮,我太喜欢了!”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

李秀兰的心里满是欣慰。她拉着丫丫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丫丫,穿新裙子不厉害,

将来考上大学,让别人知道咱农民工的娃也能有出息,那才叫厉害。

”丫丫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用力地抱住李秀兰:“妈妈,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将来考上大学,给你和爸爸争光。”第二天早上,丫丫穿着红裙子去学校,

同学们都围过来看,夸赞她的裙子漂亮。丫丫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她再也不是那个因为穿得破而自卑的小女孩了。从那以后,丫丫学习更加刻苦了。

她把妈妈的话记在心里,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认真地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

就向哥哥石头请教。她知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第六章 工地上的“小老师”石头上初中后,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每天晚上,

他都会在工棚门口的书桌旁学习到深夜。丫丫看到哥哥这么努力,也受到了感染,

每天都会陪着哥哥一起学习。有一次,石头在做一道数学题时,遇到了难题,

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他烦躁地把笔扔在桌子上,趴在桌子上叹气。丫丫看到后,

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哥哥,你别着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石头抬起头,

看着妹妹天真的脸庞,心里的烦躁顿时消散了不少。他捡起笔,耐心地给丫丫讲解题目,

在讲解的过程中,他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解题的方法。他高兴地抱住丫丫:“丫丫,

谢谢你,我知道怎么做这道题了!”从那以后,石头经常会给丫丫讲解功课。

丫丫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在班里的排名越来越靠前。工地上的工友们知道后,

都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石头身边,让他帮忙辅导功课。于是,每天晚上,

工棚门口的书桌旁都会围满了孩子。石头坐在中间,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题目,

丫丫则在一旁帮忙整理作业本。王建军和李秀兰看到这一幕,心里满是骄傲。他们没想到,

自己的儿子不仅学习好,还能当“小老师”,帮助其他的孩子。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王建军又在工地捡了一些废弃的木板,钉了几张小凳子,

还从工地的仓库里借了一盏旧台灯,放在书桌上。每天晚上,

台灯的光芒照亮了孩子们的脸庞,也照亮了他们通往未来的道路。有一次,

一个工友的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意带着鸡蛋和馒头来感谢石头。

工友激动地说:“建军,谢谢你家石头,要是没有他帮忙辅导,

我家孩子的成绩肯定不会这么好。”王建军笑着说:“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

石头只是帮了点小忙。”虽然只是帮了点小忙,但石头却从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将来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成为一名老师,

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头的“学生”越来越多。

工地上的工友们都很尊敬他,经常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留给石头和丫丫。石头也很懂事,

每次都会把零食分给其他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在石头的影响下,

工地上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每天晚上,

工棚门口都会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讨论问题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

显得格外清脆悦耳,仿佛是一首动人的歌谣,诉说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七章 父亲的“砌墙哲学”2006年夏天,石头面临着中考。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心里既紧张又期待。王建军看出了儿子的心思,

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陪着石头学习,给他加油打气。有一天晚上,石头学习累了,

走出工棚,看到王建军正在工地里砌墙。他走过去,蹲在一旁,看着父亲熟练地砌砖。

王建军的动作很标准,每一块砖都砌得整整齐齐,灰缝均匀,墙面平整。“爸,

你砌墙的手艺真好。”石头由衷地赞叹道。王建军笑了笑,拿起一块砖,递给石头:“石头,

你知道砌墙最重要的是什么吗?”石头摇了摇头,好奇地看着父亲。“是根基。

”王建军指着墙的底部,“根基要是打不牢,墙砌得再高也会倒。做人也是一样,

只有把基础打牢,将来才能走得更远。”石头若有所思地看着父亲砌墙,

父亲的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内心。他突然明白,学习和砌墙一样,

只有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从那以后,石头不再盲目地刷题,

而是开始巩固基础知识。他把课本上的知识点重新梳理了一遍,遇到不懂的问题,

就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他的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成绩也稳步提升。中考那天,

王建军特意请了一天假,陪着石头去考场。他给石头买了一根油条和两个鸡蛋,

寓意着考满分。走到考场门口,王建军拍了拍石头的肩膀:“石头,别紧张,

就像平时考试一样,把自己会的都发挥出来就行。爸相信你。”石头点了点头,

眼里充满了自信:“爸,我知道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考试结束后,

石头感觉自己发挥得很好。他回到工棚,把考试的情况告诉了父母,

王建军和李秀兰都松了一口气。等待成绩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每天,

石头都会去工地附近的网吧查成绩,可每次都失望而归。王建军看出了儿子的焦虑,

每天都会安慰他:“石头,别着急,成绩总会出来的。不管结果怎么样,爸都为你骄傲。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石头查到了自己的中考成绩。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镇天命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仙尊被气哭了
  • 傅西洲江之虞小说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