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从最初的三人扩展到了五人,但工作的难度也在成倍增加。
每天清晨,苏沂都会第一个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检查前一天的数据。
平台刚上线时,访问量并不高,但在经过几次小范围推广后,用户数量开始慢慢增加。
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吸引投资人青睐,他必须交出更亮眼的成绩单。
---这天上午,技术组的刘工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脸愁容:“苏总,平台的首播模块昨晚崩了两次,原因是后端代码负载不够,服务器需要升级。”
苏沂放下手头的文件,皱眉问道:“需要多少钱?”
刘工低头看了看预算单:“至少五万。”
五万,对大公司来说可能只是小数目,但对苏沂的初创团队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数字。
他咬了咬牙,说:“行,我来想办法。
技术组先修复问题,确保基础功能正常。”
他没有再多说,但内心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那笔融资看似丰厚,但大部分己经花在团队工资和产品开发上了。
现在的苏沂,账面上的现金所剩无几。
---午餐时间,团队聚在一块儿吃外卖,大家有说有笑,气氛看起来很轻松。
但苏沂知道,背后的问题正在一点点显现。
设计师小云有些不满地说:“苏总,原定的广告预算又被压缩了,我们连个像样的推广都做不了,用户增长怎么可能快?”
刘工也附和道:“是啊,这样下去,再好的技术也吸引不了用户。”
苏沂沉默了一会儿,放下手中的饭盒,声音低沉却坚定:“大家的担忧我明白,但我们必须量力而行。
眼下最重要的是把产品做好,用户体验决定一切。
推广的事,我会尽快想办法。”
他的态度没有激起更多争议,但他能感觉到,团队的信心正在动摇。
---晚上,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研究预算表,却怎么也找不到更多的资金来源。
那种无力感如影随形,让他头疼欲裂。
他想起了刘总,那个投资人或许能提供帮助,但过早依赖资本,会让他失去更多的控制权。
纠结之中,他的手机突然响起,是母亲的电话。
“沂沂,你最近怎么样?
工作还顺利吗?”
母亲的声音带着几分关切。
苏沂沉默片刻,努力让语气听起来轻松:“挺好的,项目己经上线了,最近忙得很。”
母亲叹了口气:“你爸还是觉得你不该瞎折腾,唉,家里帮不了你太多,但如果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就回来吧。”
苏沂握紧了手机,半晌才低声说:“妈,我能行的,别担心。”
挂了电话,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感到一阵疲惫。
他知道,家里是真的没有余力支持他,而他,己经没有退路了。
---几天后,苏沂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拿出剩下的两万块,联系了一个小型自媒体团队,让他们帮忙在社交平台上做一次集中宣传。
推广上线后,平台的日活跃用户数果然有所提升,但他发现,用户转化率并不高,大多数人只是抱着好奇心来注册,没几天就流失了。
面对这一情况,团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刘工提议:“要不我们改方向,增加点娱乐功能,吸引年轻用户?”
苏沂却果断否决了:“不行!
我们主打的是学习内容,改方向会失去核心用户。”
小云冷笑一声:“那你倒是拿个办法出来啊!
方向不改,推广又做不好,团队迟早散了。”
这一句话像刀子一样刺在苏沂心上。
他沉声说:“我会解决问题,给我点时间。”
---深夜的办公楼里,苏沂一人独坐。
他打开用户评论,一条条地看,突然发现有人留言提到,希望平台能推出更细化的课程分类,比如“职场技能”、“考证专题”等。
这一建议让他眼前一亮。
他立刻打开笔记本,把这个思路写了下来。
他知道,产品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留住人心。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他还不想放弃。
窗外,寒风呼啸,他却感到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熬下去,而是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第二天一早,苏沂将团队召集在会议室,面对昨晚熬夜整理出来的方案,他的语气充满了笃定:“我们不能再按部就班地等用户流量,而是要快速找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出了新的改进方向——推出专题化学习模块,精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团队成员面面相觑,刘工率先开口:“听上去不错,但这需要重新开发,时间和成本都很紧张。”
小云则皱眉问道:“细分课程分类确实能提升体验,但没有强大的内容储备,这个改动根本无法支撑长久增长。”
苏沂点了点头,眼中却没有退缩的神色:“内容可以从外部合作引入,我们找一些有影响力的讲师或课程机构合作,把他们的内容整合到平台里,短期内提高优质资源的供给。
这比从零开始生产内容更高效。”
“讲师合作?”
小云略显迟疑,“你能找到资源吗?”
苏沂深吸一口气,答道:“试试看,总比守株待兔强。
至于技术开发的难度——刘工,我相信你们能扛住。”
刘工叹了口气,点点头:“行吧,试一试。”
---外联讲师的战斗苏沂将新的计划拆解成几个小目标,自己亲自负责联系讲师资源。
于是,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寻找讲师名单,从一些专业培训机构的网站上翻资料,又通过社交平台私信了几十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老师。
最初的几天,回复的几乎都是拒绝。
“你们平台太小了,我没兴趣。”
“没有成熟的运营体系,我们不敢合作。”
这些冰冷的回复让苏沂沮丧,却没有让他停下脚步。
他坚信,只要态度够诚恳,总会有人愿意试试。
终于,一个讲职场软技能的独立讲师林晨对他的邀请表现出了一些兴趣。
苏沂亲自跑去见她,用一下午的时间详细讲解了平台的定位和未来规划,甚至主动提出免除平台分成,只求她能提供内容支持。
林晨思考了片刻,最终笑着点头:“好吧,我也算是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有了第一个合作讲师,苏沂的信心倍增。
之后,他继续用这种“笨办法”联系讲师和内容提供方,短短两周内,成功签下了五位讲师的课程资源。
---产品迭代内容资源到位后,技术组开始加班加点开发新的专题模块。
刘工虽然平时爱抱怨,但关键时刻却毫不含糊,几乎每天都熬夜到凌晨。
三周后,第一版专题化学习模块上线了。
上线当天,苏沂主动掏腰包,安排了一次小规模推广,并邀请新签的讲师在平台上做了几场首播课程。
结果出乎意料,专题模块推出后,用户活跃度明显提升,课程的转化率也大幅提高。
尤其是那几场首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效果,甚至有用户主动留言要求增加更多类似课程。
看着后台数据飙升,团队的士气终于有所恢复。
刘工兴奋地拍着苏沂的肩膀说:“你这次算是赌对了。”
小云也难得没有抱怨,反而主动提议:“既然专题模块这么受欢迎,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个用户自定义学习路径的功能?
让用户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组合。”
苏沂眼前一亮,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
小云,你来牵头设计方案,技术这边也提前评估一下实现难度。”
---资金危机虽然产品数据有了起色,但苏沂的资金危机却并未缓解。
随着团队的运作逐渐步入正轨,日常开销也在增加。
他的账户余额己经不足以支撑下个月的团队工资了。
这天晚上,苏沂坐在办公桌前,盯着手机上刘总的号码,犹豫再三,最终拨了过去。
电话那头的刘总听完他的情况后,语气依旧平淡:“苏沂,你的团队做得不错,但融资不是施舍。
我可以再追加二十万的资金支持,不过占股比例要增加5%。”
苏沂握着手机,眉头紧皱。
每多出让一分股份,他未来的话语权就会被削弱。
但他知道,此时此刻,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好,我接受。”
他的声音低沉,却透着决然。
---回到办公室,他看着窗外的夜色,长舒了一口气。
资金问题暂时解决了,而产品方向也终于开始清晰。
他知道,这场创业之战,才刚刚走出第一步。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走下去。”
他低声说道,握紧了拳头。
窗外的帝都灯火璀璨,似乎也在为他的决心增添了些许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