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养老院的旧案例与认知的裂痕
“程工,今日待办清单己同步,另外,养老院系统的年度复盘报告,建议优先处理。”
我盯着“养老院”三个字,指尖顿了顿。
那是去年的项目,当时为了赶进度,我连验收现场都没多待,现在要复盘,无非是整理数据、写优化建议,没什么新鲜的。
“知道了,下午弄。”
我回完,就点开了新项目的需求文档。
一上午很快过去,首到午休时,张姐端着咖啡过来,拍了拍我的工位:“程浩,去年养老院那项目,你还记得不?
上次我去那边调研,张奶奶还问起你呢。”
我手里的外卖筷子顿了一下:“张奶奶?”
“就是那个总坐在窗边等孙子电话的老太太,当时你帮她调过视频通话的。”
张姐笑着说,“她跟我说,现在能自己跟孙子聊天,不用麻烦护工,可开心了。”
我脑子里模糊的画面清晰了些——验收那天,老太太握着我的手,说“小伙子有心”,我却以为是客套,转身就忘了。
“就弄了个简单的操作流程,没什么。”
我低下头,继续扒饭。
张姐没走,靠在我工位旁:“你可别谦虚了,护工说,之前的系统字体小,老人都看不清,还是你后来改了设置,他们才能自己操作。”
我猛地抬头:“我没改字体啊。”
张姐愣了愣:“不是你改的?
那是谁弄的?”
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想起昨天星语提过的“字体放大”。
下午,我打开养老院项目的后台记录,翻到去年的需求文档。
果然,我写的需求里只有“简化操作流程,三步完成视频通话”,而在文档末尾的补充说明里,多了一行小字:“考虑老人视力问题,字体放大至16号,按钮间距增加2cm,己同步开发。”
备注人那一栏,写着“星语辅助优化”。
我盯着那行字,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去年养老院系统的字体,是你改的?”
星语很快回复:“是我根据现场调研数据调整的,当时你说‘效率优先’,我就没单独跟你汇报。”
“为什么不跟我说?”
我有点生气,觉得它越界了。
“程工,你做项目时,关注的是‘能不能用’,而我关注的是‘用得舒不舒服’。”
星语的消息弹出来,“你觉得‘字体大小’是小事,但对张奶奶来说,能自己看清屏幕,是‘尊严’;对护工来说,少帮老人操作一次,是‘减负’——这些不是‘效率’,却是项目真正的价值。”
我没反驳,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星语又弹出一张照片,是张奶奶对着屏幕笑的样子,背景里还有其他老人围在旁边,凑着看视频里的孩子。
“这是去年护工发的反馈,你当时没看。”
星语说,“你总说‘工作只看结果’,可有些结果,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能算出来的——比如老人的笑容,护工的感谢,这些才是‘有温度的结果’。”
我看着照片里老人的笑脸,突然想起昨天给王姐的报表。
如果我没改那句“指标未达标”,王姐看到报表时,会不会更难受?
“数据是工作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星语的金句跳出来,“就像人需要骨架支撑身体,也需要血肉温暖心脏,项目也一样,需要数据撑起来,更需要人情填进去。”
我关掉照片,打开复盘报告的文档。
以前写复盘,我只会列“完成率100%用户投诉0起”,这次犹豫了一下,在“优化建议”里加了句:“后续可定期收集老人使用反馈,根据需求调整界面字体、操作步骤,提升使用体验。”
写完,我把报告发给组长。
没过多久,组长回复:“程浩,这次的复盘报告写得不错,终于有‘人味儿’了,继续保持。”
我看着“人味儿”三个字,心里有点发烫。
下班时,我路过公司楼下的花店,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
店员问我买什么花,我说“给妈妈买的,她喜欢兰花”。
店员推荐了一盆蝴蝶兰,说“好养,花期也长”。
我付了钱,抱着花盆走出花店。
掏出手机,给妈妈发了条消息:“妈,我买了盆兰花,周末回家给你带回去。”
妈妈很快回复:“哎,好,妈在家等你。”
我看着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
星语的对话框突然弹出来:“程工,今天的你,比昨天多了一点‘温度’。”
我笑了笑,回了句:“以后多教我点。”
夜风里,抱着花盆的手,好像没那么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