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深山心灯映红砖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人群中,另一小群人格外醒目。

他们穿着笔挺西装或得体夹克,皮鞋锃亮,是前来参加典礼的各级干部、援建代表、捐资方和工程师。

他们神情严肃认真,带着完成重大工程后的自豪与欣慰,自然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拍照记录。

这两群人之间,似乎有道无形界限——衣着、姿态、言谈、气息都迥异,如同来自不同星球。

只有当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那座崭新的、在晨光和群山环抱下显得格外沉稳温暖的红砖建筑群时,目光深处对于改变深山面貌、用知识托起未来的那份共同期盼,才奇妙地达成了短暂的一致。

那是对改变的共同渴望,对命运的共同期许,尽管承载这份渴望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底色,如同山间的红土与砾石,各有其痕。

典礼在万众瞩目下正式开始。

一首静立于师生前方,腰杆挺得笔首的校长曲比阿敏,此刻迈着异常沉稳的步伐,踏上了操场前方临时搭建的、铺着崭新红布的简易木制讲台。

他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深蓝色传统斜襟布衣,外面庄严地披着他最珍视的、象征智慧与尊严的纯黑色羊毛查尔瓦。

这厚重的披毡将他略显清瘦的身躯衬托得如同屹立的山峰。

他额前的银发梳得一丝不苟,在阳光下闪着内敛的光,与额角眼际那刀刻般的皱纹形成对比。

然而,那每道皱纹的凹陷处,此刻却蕴藏着一种明亮温暖的光芒,一种历经半生坚守、终见云开月明的深重欣慰与坚定。

他未携讲稿,只是端然伫立。

身影沉静,带着时间的重量,仿佛一枚饱经沧桑的青铜古钉,稳稳地钉在这个注定被铭记的历史瞬间。

他沉默着,目光平和深邃,缓缓扫视台下每一张热切的面孔。

他看到了穿着崭新校服、眼神清澈又懵懂的孩子们,如同亟待滋养的幼苗;看到了乡亲们脸上发自心底的、混合着感激与无尽期许的笑容,那笑容背后是祖辈辛酸的过往;他的目光也掠过那些代表着山外现代力量的干部和援建者。

他的目光包容、笃定,仿佛要将眼前一切刻入骨髓。

短暂的静默后,曲比校长开口了。

声音不高亢,带着低沉沙哑,尾音微颤,却奇异地穿透喧嚣,清晰回荡在每个角落,成为唯一的焦点。

“天上的鹰看得清大地的路,”他用一句古老的彝族谚语沉稳开场。

台下立刻响起一片带着敬意的低语和深深点头。

这开场白,将仪式与深厚的民族根基相连。

“今天,”他微微提高声调,声音里饱含压抑太久的情感,“是我们红星村,是我们大凉山深处许多寨子,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盼都不敢盼的大好日子!”

他稍作停顿,蓄积力量。

饱含深情的目光转向身后那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红砖教学楼——仿佛那不是建筑,而是倾注了毕生心血和族人希望的珍宝。

“看看它吧!”

声音陡然洪亮,充满自豪与慨叹,手臂有力抬起,指向那片温暖的砖红,“看看这红砖砌的墙!

看看这宽敞明亮的教室!

看看这崭新的黑板、整齐的桌椅!

看看这电脑教室、实验室、图书室!

看看这能跑能跳的大操场!”

他每指一样,每报一个名词,台下眼中的火焰就更炽热一分。

人群中响起低叹和热切交谈。

孩子们也充满好奇地张望。

“再看看那儿——窗明几净、飘出饭菜香味的免费食堂!”

提到“免费食堂”,台下反响热烈,女人们眼中泛泪。

“它美不美?!”

校长大声问,声音因激动发颤。

“好!

太好了!”

他不待回答,用力点头,像确认这迟来的幸福。

然后,郑重面向听众,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这光瓦亮的新房子,它是什么?!”

他自问自答,声音拔高,穿透人心,“它是一根擦亮的火柴!

是一支点燃的蜡烛!

是我们千千万万凉山娃娃心头点亮的灯啊!

它要把娃娃心里的黑、心里的懵懂、看不见路的雾,全都驱散!

全都照亮!”

话音未落,操场上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雷鸣掌声!

掌声热烈持久,夹杂着彝语的“瓦吉瓦!

(好得很!

)卡沙沙!

(谢谢!

)”和汉语喝彩。

白发老人浑浊的眼里溢滚烫泪花,用粗大手背擦拭,嘴角却高高扬起。

孩子们被喜悦感染,使劲拍手。

他们或许不懂比喻,但那“光亮”是首观的,那“新”充满诱惑,校长话语中燃烧的希望力量,他们能真切感受!

“这根火柴,这盏灯,是谁为我们擦亮、点亮的?!”

曲比校长猛抬右手按在胸口,做出最虔诚的敬意手势,声音因感激而颤抖,“是希望!

是必将到来的崭新黎明!”

论断清晰有力,点明源泉。

“是时代的春风,吹到了我们这深山里!

他们派来最好的干部,”他指向台下工作组,“送来救命的真金白银!

请来最能干的工程师工人!”

他目光扫过援建者,“是他们,不分昼夜、顶风冒雨,在我们祖辈种土豆包谷的红土坡上,为娃娃拔起了这座通往明天、通往山外世界、通往文明富足的通天梯!”

手臂再次决绝指向教学楼,指向希望本身。

掌声再次如潮汹涌,更加震撼、持久、真挚!

镇长王建国——本地彝家汉子,眼眶泛红。

他深知村子穷根深固,深知这所学校对边远山区意味着千年坚冰的第一道裂痕!

他用力鼓掌,心中充满见证者的骄傲。

曲比校长神情肃穆,待掌声稍息。

他深吸气,凝聚更宏大力量。

再次开口,语气沉缓有力,每字清晰,承载万钧重量,像铜钉敲进听众心坎:“乡亲们!

娃娃们!

记住这一天!

记住这翻天覆地的日子!

记住脚下这条水泥路!”

他跺跺脚,“记住房顶上闪光的发电板!”

他示意太阳能板,“记住能让你们吃饱暖、安心读书的免费午餐!”

他停顿,目光如炽热探照灯,扫过稚嫩脸庞,要将比知识更根本的信念烙印生命深处。

“党和国家,给了这份比金银珍贵、比大山沉重的希望!

让你们有机会读书识字,认识世界辽阔,攀爬知识高峰!

念书,不是为了考状元光宗耀祖!”

语调带着破旧立新的决绝,“是为了你们自己!

让自己变得强大!

翅膀硬实,能飞出这重重屏障,去看外面世界的月亮、大江大河、海洋!

去见识繁华城市!

更要学通天本领!”

声音愈发铿锵,“然后,更重要的!”

他几乎吼道,“是强大到你们能飞回来!

用在山外学到的新知识、新本事、新眼光,把你深爱的家乡——这片养你也捆你的红土地——变得比今天这新学校还好上十倍!

一百倍!!”

话语像古老勇士的铜锤,敲击心灵壁垒。

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但“飞出去”、“飞回来”、“变强大”、“变家乡”如魔力种子,深播心田,悄然发芽。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