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无声的寻找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这把伞就像是一枚生锈的钉子,牢牢楔进了我灰白单调的生活。

它虽然立在宿舍门后最不显眼的角落,但我却总觉得它散发着灼人的光。

每次出门时,视线总会不由自主地扫过它,那个狼狈的雨天和那个像流星般骤然划过我世界的女孩,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还伞。

这个念头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涟漪,却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演变成一桩沉甸甸的心事,搁浅在心岸上,随着潮汐起落,时时硌着我。

我的专业课业繁重,一周下来,课程表密不透风。

除此,我接了两份***。

一份是给一个对语文深恶痛绝的初三男孩补习,那孩子心思全然不在书本上,每次两个小时都像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另一份是给一个准备考研的学姐整理专业课笔记,工作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但报酬却能够支持起我一周的饭钱。

我的生活像一张绷紧的弓弦,被上课、图书馆、***这三根手指牢牢勾着。

然而,那把伞,成了这根弦上一个不和谐的颤音。

它提醒我,在我努力求存的轨道之外,曾发生过一场意外的“事故”。

现在,雨停了,我们理应回归各自的轨道。

可是,这把伞,横亘在那里,让我无法假装一切从未发生。

要不首接去艺术学院找她?

这个念头让我本能地退缩。

我无法想象自己捧着一把伞,像个可笑的执着的傻瓜一样,在那些穿着时尚、气质卓然的艺术生中间,寻找一个或许早己经忘记我存在的人?

光是想象那个场景,就足以让我感到窒息般的尴尬和难堪。

我的自尊和拘谨,像一层厚厚的茧,将我紧紧包裹。

最终,我选择了一种最安全、也最隐蔽的方式——校园论坛的失物招领版块。

室友们要么逛街,要么出去约会。

宿舍里只剩下我一人,台灯的光晕照亮书桌一小块地方,窗外是沉沉的夜色。

我打开电脑,登录那个平时几乎不用的论坛,光标在发帖框里闪烁,我像一个初次作案的罪犯,谨慎地斟酌着每一个字。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久久打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寻找开学典礼那天在礼堂门口撞到我的那位艺术系的女生”不行,太具体了。

“归还一把明黄色的雨伞”?

但这好像又太模糊。

经过我仔细反复的删改,最终,我敲下了一行尽可能简洁、公事公办的文字:”寻人:开学典礼当天在礼堂侧门,借伞给一位同学。

伞主请联系取回。

联系电话:12100xxxxxx。

“我反复检查了几遍,确认没有泄露太多的个人信息。

在点击“发布”按钮的瞬间,我的心跳莫名加速,与其说这是一则寻物启事,倒更像将一枚心事折成纸船,小心翼翼地放入人流不息的水中,期盼着能被那个特定的人看见。

接下来,我空闲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新那个帖子。

可点开提醒图标,看到“0条新回复”时,胸腔里那株因期待而滋生的藤蔓,便仿佛蔫掉一片叶子。

可当我再次点开前,那藤蔓又会执拗地抽出新的嫩芽,带着更甚从前的生命力,缠绕上我的心脏。

我开始为这种期待编造了合理的场景:她也许偶尔也会上论坛,恰巧看到了这条帖子,然后会带着那灿烂的笑容给我发信息:“原来是你呀!

一把伞而己,你还真放在心上啦!”

然后,我们或许会约个地方见面,简单地把伞交接。

这样,这件心事就算了结了,我们之间那点微不足道的联系,也就彻底斩断,再无瓜葛。

想象中的结局,我都设定得如此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我需要的,似乎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完成”,以此来安抚内心那点因“欠债”而产生的不安,并证明那次相遇不过是个意外插曲,我的世界依然稳固,并未因此产生任何真正的偏移。

现实是那条帖子被投入了深潭,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

访问记录都寥寥无几,更别提回复了。

起初的那点期待,慢慢被一种微妙的失落感所取代。

这种失落很轻,像落在肩头的一粒尘,掸一掸就没了,但它又确实存在。

它让我在挤公交车去家教的路上,在图书馆啃着艰涩理论书的间隙,在深夜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宿舍时,会突然走神片刻。

那把伞,依旧沉默地立在门后,但它的存在感,却从一种“提醒”变成了一种“质疑”。

也许,那把伞对她来说,真的不值一提。

就像随手递出的一张纸巾,用过了,也就忘了。

也许,那次仓促的相遇,连同我那个狼狈不堪的形象,早己被她抛之脑后。

她的世界或许广阔而喧闹,充满了色彩和灵感,怎会记得雨中一个模糊的、连名字都未曾交换的陌生人?

这个认知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仿佛卸下了一个包袱,但轻松之余,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涩意。

就像是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个自以为重要的秘密,却发现对方根本从未在意。

日子依旧在忙碌中飞速流逝。

我依然忙碌奔波于,不敢让自己有空闲去胡思乱想。

只是,我养成了一种奇怪的新习惯。

在食堂排队打饭时,目光会不由自主地掠过人群,搜寻有没有穿杏粉色衣服、或者有一头微卷长发的女生;在教室走廊里与人擦肩而过,会下意识地留意是否有那种清亮又带着点慵懒的嗓音;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看到一个背着画夹的匆匆身影,心跳也会漏掉半拍。

每一次误认,都会带来一瞬间虚妄的期待,随即是更清晰的失望。

我像个蹩脚的侦探,拿着一个模糊的线索,在茫茫人海中徒劳地搜寻着一个幻影。

理智时刻在敲打我:沈知微,停下这毫无意义的举动。

你们是两条道上的人,那次相遇只是个意外,别再庸人自扰了。

这种清醒的自我告诫和下意识的寻找行为,像两股相反的力量,时时撕扯着我。

让我在每次下意识的张望后,都更快地低下头,加快脚步,几乎是逃也似的奔向图书馆或下一个***地点,仿佛只有沉浸在书本和工作中,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

也许,那次仓促的相遇,真的早己被她遗忘在了那个遥远的雨天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