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二座戒定慧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原文诸同学!上次讲过信愿行,今天讲的是戒定 慧。

信愿行戒定慧,这六字是学佛人最要紧的基础, 而且是不能分开的。

因为要有真信愿行,方能谈 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习定生慧,方能有真信愿行。

译文各位同学呀!

上次咱们讲过了“信、愿、行”,今天呢,要来讲讲“戒、定、慧”了。

“信、愿、行、戒、定、慧”这六个字呀,可是学佛之人最为关键的基础,并且它们彼此之间是紧密相连、不能分割开的。

所以呢,得先有了真真切切的信、愿、行,才能够去谈论“戒、定、慧”;同时呀,也只有能够持守戒律,通过修习禅定生发出智慧,才可以具备真正的信、愿、行呢。

原文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 功。

心以无相为相,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

但既 名无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谓随方解 缚之意。

盖众生业识甚重,若无方便,何能深入。

故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习定 生慧。

译文禅宗是以“心即是佛”作为根本理念的,所有的修行都要在心上使力气。

心是以无相作为它的相状,今天咱们就来讲讲无相的戒、定、慧。

不过既然都叫无相了,为什么又有戒、定、慧呢?

这其实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随方解缚”的理念啦。

因为众生的业障和认知的障碍都很严重,如果没有一些方便法门,佛法怎么能深入到大家心里呢?

所以呀,学佛之人首先要从持戒入手。

只有通过持戒,才能进一步修习禅定并且生发出智慧。

原文云何为戒?心地无非自性戒。

戒有有相与无 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无相名曰心戒。

习心地 法门者,应严持心戒。

大家现在打坐,即是做心 戒的工夫。

何以故?因上座後,一心持咒,藉咒 力锁住一切妄念。

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无非 的境界。

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後还是如此。

一切时、 一切处,皆不起分别,不生烦恼,自然动静一如, 方算完成心地无非之戒。

心戒境界,虽然太高, 只要真能发心,具有真信愿行,又何难之有!不 过业力未消,定力不够,容易见境生心,心随境转。

译文什么是戒呢?

心地没有是非,这就是自性戒。

如果没有彼此、无相这些分别,有一种叫做自我约束的心戒。

熟悉心地法门的人,就应该秉持心戒。

大家现在在打坐,这其实就是在做心戒的功夫。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上座之后,一心持咒,借助咒的力量锁住所有的妄念。

时间久了,妄念不生,这就是心地没有是非的境界。

而且不只是上座的时候要这样,下座之后也应该如此。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产生分别心,不生出烦恼,自然而然地做到动静如一,这才算是完成了心地无错的戒持。

心戒的境界,虽然看起来很高深,但只要真的能发心修行,拥有真信、真愿、真行,又有什么难的呢?

不过要是业力还没消除,定力又不够,就很容易被外境影响而生出妄心,心随着外境而转。

原文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较有益。

望大家参照以前 所订的透关八条(附后),仔细体会,何者属於事 相,何者属於心相。

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无相戒。

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

须知守戒为佛法最要紧之事,无论何宗何派,皆 重戒律。

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颜子之西勿。

而 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门。

中国佛法, 近来不能盛行,因学人未能於身戒心戒实行遵守, 故引人疑谤。

我等亟应以身作则,努力在戒字上 用功。

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正行, 以透关八条为策进,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动, 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译文所以呀,不如同时守着有相的戒律,这样更有好处。

希望大家参照之前所订的“钻关八条”(内容附在后面),仔细去体会一下,看看什么属于事相,什么属于心相。

事相就是有相的戒律,心相则是无相戒。

从事相进而体悟到心相,也就是从有相的戒律,达到无相戒的境界。

要知道,守戒在佛教里可是最为关键的事,不管是哪个宗派,都很重视戒律。

儒家也有君子的三条戒律,颜回的西条不为之事呢。

而佛教涵盖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要是不持戒,根本就没办法入门呀。

中国佛教近来没能广泛兴盛,就是因为学佛之人没能实实在在地去践行、遵守戒律,所以才招来了他人的猜疑和诽谤。

我们当下就应该以身作则,努力在“戒”字上多下功夫。

把心地没有是非当作持戒的根本,将利他无我当作正确的修行方向,以“钻关八条”来督促自己进步,告诫自己不要胡作非为,让内心保持警醒,不轻易妄动,时间久了,定水就会变得澄清,心中的智慧宝珠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原文云何为定?

心地无念自性定。

学佛以得三昧 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

如何方能正定?

就要 一念不生。

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实 相即是如如不动,不动即是定。

苟一念微动,则 无明烦恼,随之而起,心便不定。

所以说心地无 念即是定。

惟其无念,即名正念。

而万德具足, 一切智慧,自然现前。

诸同学!不但学佛人要有 定力,方不被魔扰,不为境迁。

即世法上的一切, 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

所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

译文什么是定呢?

心无妄念就是自性定。

学佛之人是以获得三昧为主要目标的,这也就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正定之意呀。

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定呢?

关键就是要做到一念不生。

佛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实相其实就是如如不动的状态,而这种不动的状态就是定了。

要是心中有一念微微萌动,那无明烦恼就会随之产生,心也就没办法安定了。

所以说心无妄念就是定呀。

只要做到无妄念,那就是正念了,如此一来,一切的功德就都具备了,所有的智慧也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各位同学呀!

不只是学佛之人需要有定力,这样才能不被邪魔侵扰,不被外境影响而改变。

就算是在世间法里的诸多事情,要是没有定力的话,也是没办法成功的。

常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可都是定力所起的作用呀。

原文定力是由修养得来的。

古来所有功在天下,名垂万世者, 未有不致力於修养。

如诸葛武侯,一生功业,皆 成就於“宁静致远”西字。

所谓宁静,即由修养 得来的定,致远即由宁静得来的慧。

译文定力是通过修养而获得的呀。

从古至今,那些能够在天下建立功勋,名传万代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致力于修养自身的。

就拿诸葛亮来说吧,他一生的丰功伟绩,都成就于“宁静致远”这西个字。

所谓的“宁静”呢,就是通过修养所获得的定力,而“致远”就是从这份宁静当中所生发出来的智慧呀。

原文云何为慧?心地无我自性慧。

吾人的自心佛, 妙用无量,不可思议。

只缘迷人不知西大本幻, 把假我看得太真,将本来般若胜智之真我,遮障 住了。

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有我相,便有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若无我相,即无一切相, 则当体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便能度一切 苦厄。

所以说心地无我自性慧。

试看古德,及世 法上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即如 烈士捐躯,节妇殉夫,皆因一念无此假我,便能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名垂千古。

学佛人若欲珠 光显露,起大智慧,即应先破我执。

偈曰:译文什么是慧呢?

心无“我”就是自性慧呀。

我们每个人的自心就是佛,有着无量的奇妙作用,简首不可思议。

只是那些迷惑的人呀,不明白西大本就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把这个“我”看得太过真实了,结果就把原本具有般若智慧的那个真我给遮蔽住了。

学佛之人首先要破除我相,因为一旦有了我相,就会接着产生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要是没有我相了,那也就没有一切相了,就会处于一种空寂的状态,到这时,一切的智慧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便能度脱一切苦厄。

所以说心无“我”就是自性慧。

你看古代那些有道德的人,还有世间法里的圣贤豪杰,哪一个的成就不是从做到“无我”得来的呢?

就好比烈士为了正义而牺牲,守节的寡妇为丈夫殉情,都是因为心中想到没有这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从而名垂千古呀。

学佛之人要是想让心中的智慧宝珠显露出来,获得大智慧,那就应当先破除我执。

有偈语说道:原文有我非觉体无相乃真成。

译文我不觉得身体有无相就真成。

原文诸同学!佛法法门虽多,总不离戒定慧三学。

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

如六祖 告志诚云:“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

吾戒定慧, 接大根智人。”

盖戒定慧之体同,而用不同,故 境界不同。

三学之道,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然。

译文各位同学呀!

佛教的法门虽然有很多,但总归是离不开戒、定、慧这三学的。

不过呢,在这三学之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各自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告诉志诚说的那样:“你老师所讲的戒、定、慧,是接引小根器、小智慧的人的。

而我所讲的戒、定、慧,是接引大根器、大智慧的人的。”

这就说明戒、定、慧从大体上看是相同的,只是适用的对象、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所以相应的境界也就不一样了。

而且呀,这三种学习的方法,不只是佛教里是这样的情况,儒家同样也是如此呢。

原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是戒定慧三学之渐次, 因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

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 本性不动,不动即是定。

天下归仁,乃妙用无穷, 即是慧。

可见世出世法,理无二致,一切唯心故, 复次,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 所谓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

学人果能明 白自心,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译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其实就是戒、定、慧三学的主旨与循序渐进的体现呀。

克制自己,远离物质方面的欲望,这就是戒。

恢复到原本应有的品性,让本心根本性地处于不动的状态,而这种不动就是定。

等到天下都归向仁德了,那就能够妙用无穷,这就是慧了。

由此可以看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在道理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一切都关乎于心呀。

再者说,戒、定、慧这三学呢,戒之中蕴含着定,定里面包含着慧,慧当中又有着戒,正所谓是“一而三,三而一”,全都源自我们自己的内心。

学佛之人要是真的能明白自己的本心,那自然就能领悟到无相的戒、定、慧了呀。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