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随着大校下车,眼前矗立着一个“091气象研究所”。
从外表看,它完全符合一个共和国早期气象科研单位的典型形象。
几栋方正敦实的苏式风格楼房构成了核心。
墙体是厚实的浅灰色的水刷石,经年风雨侵蚀下,部分墙面己显斑驳,透出岁月的粗粝感。
屋顶是坡度平缓的红瓦坡顶,简洁实用,毫无冗余装饰。
窗户 高而窄的钢窗或木框玻璃窗,排列规整,部分玻璃因老化而略显模糊。
底层窗户普遍装有结实的铁栅栏,虽解释为防野兽,但其厚重感暗示着更多。
散落在中间开阔场地上的,是标志性的气象观测设施:刷着白漆的百叶箱、高高的测风塔(金属桁架结构,略显锈迹)、雨量计、日射观测平台。
这些设备维护得相当专业,是研究所“身份”最首观的证明。
此外,还有几座低矮的砖混结构平房,用作仓库、设备间或早期建设的临时宿舍,红砖墙***,门框是简单的木制或铁制。
建筑外墙上写着醒目的红色油漆标语,如“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时代口号。
主楼入口处悬挂着白底红字的单位名称木牌——“091气象研究所”,字体是仿宋体。
道路是压实的碎石土路或简易的水泥板路,边缘杂草丛生。
研究所选址极尽偏僻,背靠山崖,只有一条蜿蜒曲折、路况不佳的简易公路通向外界,路口设有不起眼的木质指示牌,但真正的入口处有岗哨。
表面秩序井然,穿着蓝色或灰色卡其布工作服的“科研人员”在观测场记录数据,或在楼宇间安静走动。
然而,细察之下,能发现不寻常之处:研究所的围墙格外高大坚固,部分区域甚至设有不易察觉的第二道铁丝网;某些建筑(尤其是深入山体或拥有异常巨大地下空间的主体建筑)的基础结构异常厚重,通风口巨大且隐蔽;夜间部分区域的灯光管制严格,与常规的气象观测需求不符,院内停放着老式的“解放牌”卡车或“212”吉普车,车身上也喷着“气象”字样。
广播喇叭固定在电线杆上,定时播放新闻和革命歌曲。
大校站在我的身边,现在我才有机会细细打量这名大校,他约莫五十岁上下,两鬓己染上明显的霜白,这是常年肩负重压与殚精竭虑的印记。
面容方正,线条刚毅,如同刀削斧凿,可能长期在秘密基地工作,肤色偏白,但眼神锐利如同鹰隼。
领章上是醒目的银色大校军衔星徽,军装上衣口袋盖扣得一丝不苟,风纪扣扣的严严实实,体现着刻入严明的军人纪律。
左胸口袋上方,整齐佩戴着象征资历的略章和一块“三级解放勋章”。
腰间束着宽皮带,更显身姿挺拔。
脚上是一双擦得锃亮的黑色三接头皮鞋,左臂套着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深蓝色布质袖套,这是那个年代干部常见的实用装备,也方便他在图纸和文件上工作。
他走路的步伐沉稳有力,带着一种经历过战争与重大秘密任务淬炼出的从容。
即使在基地门前,也习惯性地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警惕,目光扫视时带着审视。
大校见我在打量他便开口:“我叫张振国隶属091部队,李卫国同志欢迎加入091部队!
也就是你眼前的091气象研究所。”
当时的我属于是一脸懵圈并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