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她等着边关的赵阳,等了一年又一年,最后却等来一道圣旨,从此她的一生,便被葬送在了,

这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家…一、秋风卷起黄叶,在京城宽阔的街道上打着旋儿。

谭望舒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凤冠霞帔,朝服庄重,目光却追随着那支渐行渐远的军队。

为首的那人,骑着一匹乌黑骏马,铠甲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没有回头。“娘娘,风大了,

回宫吧。”侍女轻声提醒。谭望舒恍若未闻,直到那身影化作天边一个小黑点,

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赵阳,这次是真的走了。十二年前,也是在这城门口,

她哭得撕心裂肺,拉着少年的衣角不肯放手。“望舒乖,等我建功立业回来。

”十六岁的赵阳拭去她的眼泪,笑容明亮如朝阳。那时的她不过十三岁,是相府千金,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不知离别为何物。“我不要你建功立业,我只要你陪我玩。

”她任性地说,眼泪鼻涕糊了满脸。赵阳无奈地笑了,从怀中掏出一枚粗糙的木雕小鸟,

塞进她手中:“这个给你,想我的时候就看它一眼。”最终他还是走了,

跟着她表兄的队伍奔赴边疆。她站在这里,哭了整整一个时辰,

父亲派人来催了三次才肯回府。回忆如刀,割在心口。谭望舒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

那木雕小鸟还在,已被摩挲得光滑如玉。二“回宫。”她转身,声音平静无波,

脸上已是母仪天下的端庄模样。銮驾缓缓向皇宫行去。街道两旁跪满了百姓,

高呼“皇后千岁”。她端坐着,目光穿过珠帘,看见几个奔跑嬉戏的少女,衣着华丽,

想必是哪家的千金,如同当年的她。那年春末,相府后花园。“小姐,慢点跑!当心摔着!

”侍女们在后面追得气喘吁吁。谭望舒提着裙摆,笑得如银铃般清脆。

她才不管什么大家闺秀的仪态,今日春光正好,她要去摘那枝探过墙头的红杏。

就在她快要够到那枝红杏时,墙外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重物落地。“什么声音?

”她吓了一跳,连忙收回手。护卫迅速围过来:“小姐请退后,待属下查看。

”墙角的草丛中,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浑身是血,奄奄一息。“他还活着!

”谭望舒惊叫,“快,抬进去找大夫!”“小姐,此人来历不明,

恐怕......”护卫长犹豫道。“恐怕什么?见死不救吗?

”十三岁的谭望舒已经很有主见,“父亲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快抬进去!

”少年被安置在客房,大夫来看过,说是皮肉伤多,失血过多,但无性命之忧。三天后,

谭望舒偷偷溜进客房时,少年已经醒了。他一双眼睛黑亮如墨,警惕地看着四周。“你醒啦?

”她笑眯眯地走近,“别怕,这里是我家。我是谭望舒,我父亲是当朝宰相。你叫什么名字?

怎么会受伤倒在墙外?”少年沉默许久,才沙哑着开口:“赵阳。”“你家在何处?

何有亲友?”赵阳默不作声。“你可是伤到了脑子?”赵阳摇摇头,闭上了眼睛,

显然不愿多说。谭望舒却不气馁,日日来看他,带来各种点心补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赵阳始终话不多,但眼神渐渐柔和下来。三一个月后,赵阳伤愈,向丞相请辞。“你要走?

去哪?”谭望舒着急地问。“我有家仇,当初被追杀至此,不可久留。”赵阳拱手,

神情坚定。谭丞相打量着眼前的少年,忽然道:“观你言行举止,不似寻常百姓。

可曾读书习武?”“家父生前,曾请人教导过。”赵阳答得不卑不亢。“既然如此,

不如暂留相府。我可荐你入军营,将来或有出头之日。报仇之事,可从长计议。

”赵阳犹豫了。谭望舒赶紧拉住他的衣袖:“留下吧,赵阳!我表兄就在那当差,

可以照应你!”望着小姑娘期盼的眼神,赵阳最终点了点头。这一留,就是两年。两年间,

赵阳入军营,凭本事很快脱颖而出。谭望舒总是找各种借口去看他,有时带一盒点心,

有时只是一句“恰巧路过”。她及笄那年,赵阳用三个月俸禄买了一支玉簪送她。

她宝贝得什么似的,平日都舍不得戴。“等你明年生辰,我定送你更好的。

”赵阳看着她欢喜的模样,笑着说。“何必等明年?不若你陪我放风筝去!

”她拉着他往外跑。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一同放风筝。第二天,边关急报,北狄犯境,

朝廷点兵增援。表兄奉命带队,赵阳主动请缨。四离别来得猝不及防。“为何一定要去?

边关那么远,风沙也大,在京中你也能建功立业!”谭望舒哭着问。

“我去边关帮的是更多手无寸铁之人,两军交战,苦的向来是普通百姓,京中人人不以为意,

甚至…。”赵阳说完,眼神坚定。她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他想到了仇家,

想来那仇家定然也是非富即贵之人,没有足够的地位,报仇无异于以卵击石。大军开拔那日,

她不顾礼仪跑出相府,在城门口拉着他的衣角不肯放手。“等我回来,望舒。

”这是赵阳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别,就是九年。九年里,边关战报频传。

赵阳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捷报中,从小兵到校尉,再到将军。

谭望舒每次都会仔细收集有关他的只言片语,想象他在沙场上的英姿。她及笄后,

并未像寻常人家一样,提亲的人踏破门槛,起初还以为是父母娇纵她,不愿她为难。

直到三个月前,大军凯旋的消息传回京城,同时传来的,还有皇帝的旨意——丞相谭氏之女,

贤良淑德,名扬遐迩,特赐婚于太子,择良辰吉日,行大婚之礼,以昭天下。

谭家一众人跪在地上,最终母亲替她接了圣旨。“不!我不嫁!”她第一次对父母大吼,

“爹娘,你们明知这非我本意!”母亲泪如雨下:“傻孩子,皇命不可违!世家大族中,

本心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二十多年来,你性子玩闹,我们也娇纵了些,

可现在不是你任性的时候。”父亲更是直言:“这桩婚事是关乎整个家族,

你该为这二十多年,闲散富贵的日子买单了。”父亲母亲将话说的这么直白,

谭望舒又怎会不知,父亲那般宠她,想来是已经被施压过了。可是她不甘心,

她还没等到她心中那个人。她试图找各种借口拖延,直到太子顾宴清亲自来访。

记忆中她和顾宴清并不熟,只是见过几面。京中人人称赞太子仁厚。“孤知你肆意潇洒,

不愿做那循规蹈矩的太子妃。”顾宴清温和地说,“但社稷为重,望你能以大局为重。

孤承诺,成婚后定与你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管家之事,大多数你都可交由陈叔。

”她看着父母期待的眼神,想着家族的荣誉,最终含泪同意了。那日晚,

她母亲与她说了许多,有安慰,还有不舍,

最终还是叮嘱说:“皇家多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你此一去,

定不能再向从前那般肆意无拘,要稳重些。”五大婚那日,正是大军班师回朝之时。

她穿着凤冠霞帔,从相府出嫁。街道两旁欢呼阵阵,既是庆贺顾宴清大婚,

也是欢迎凯旋将士。轿帘晃动间,她看见骑在高头大马上的赵阳。他黑了,瘦了,

眉宇间多了风霜,也更加英挺。他们的目光有一瞬间的交汇,他眼中闪过震惊,

继而是一片死寂。洞房花烛夜,顾宴清温柔体贴:“孤知你今日劳累,不必拘礼。

”她垂首不语。顾宴清轻叹一声。“望舒,听闻你与赵将军有些情分。

”谭望舒极力隐忍着:“殿下说笑了,不过是儿时不懂事的玩闹罢了。

”顾宴清对她说的话置若罔闻,自顾自地说起来了。“赵将军今日,引得陛下大怒,

陛下念其功绩,封他为镇北将军,在府中闭门思过 三月后重回边疆,无召不得入京。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