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人见了他,都在背后议论,说他 “不务正业想当大学生想疯了”,但林卫东根本不在乎这些闲言碎语,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和别人不一样。
转眼到了 11 月,天气越来越冷,田里的活也少了。
村里的年轻人开始盘算着去南方打工,王二婶的儿子张强就来找过林卫东好几次,劝他一起去:“卫东,别复习那破课本了,跟我去深圳,我表哥在那边的电子厂当主管,能给咱们找个好活,一个月最少五十块!”
林卫东每次都笑着拒绝:“强子,我还是想试试高考,你要是去了,多注意安全。”
张强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再劝了,只是摇着头说:“真是榆木脑袋,有挣钱的机会都不抓。”
这天晚上,林卫东复习完功课,正准备睡觉,忽然听见院子里传来 “窸窸窣窣” 的声音。
他以为是老鼠,没在意,可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还夹杂着人的咳嗽声。
林卫东心里一紧,拿起墙角的木棍,轻轻推开房门。
院子里的月光很亮,林卫东看见一个穿着破棉袄的老人,正蹲在他家的地窖门口,手里拿着个红薯,啃得满脸都是泥。
老人看见林卫东,吓得赶紧站起来,手里的红薯掉在了地上。
“你是谁?
怎么在我家院子里?”
林卫东握紧木棍,沉声问道。
老人哆哆嗦嗦地说:“我…… 我是隔壁村的,家里没粮食了,想…… 想找点吃的。”
林卫东仔细一看,老人的头发都白了,脸上满是皱纹,破棉袄上全是补丁,脚上的鞋子连脚趾头都露出来了。
他心里一软,放下木棍:“老人家,你饿了吧?
我去给你拿点吃的。”
林卫东回到屋里,赵秀兰还没睡,正在缝补衣服。
听说院子里有个饿肚子的老人,赵秀兰赶紧让林卫东把老人扶进屋里,还去厨房端了一碗玉米粥和两个红薯。
老人接过粥碗,眼泪都流出来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我家里就我一个人,今年收成不好,粮本上的粮食不够吃,己经饿了两天了。”
林卫东看着老人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1978 年的农村,虽然己经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还有很多人家吃不饱饭。
粮本上的粮食是按人头分配的,一个人一个月也就十几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老人家,你村里像你这样的人多吗?”
林卫东问道。
老人喝了口粥,喘了口气:“多着呢!
好多人家都在找野菜、挖草根吃,有的还去公社借粮,但公社的粮食也不多。”
林卫东心里忽然一动。
他记得前世,这个时候南方己经开始出现一些小商贩,把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去卖,能赚不少钱。
虽然现在国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粮食买卖受到管制,但私下里的交易己经开始萌芽了。
“老人家,要是有人能给你们送粮食,你们愿意花钱买吗?”
林卫东试探着问。
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愿意!
当然愿意!
只要能有粮食吃,多少钱都愿意!”
林卫东心里有了个主意。
他家里因为父亲在农机站工作,工分比别人家多,年底分的粮食也够吃,还能剩下一些。
如果他能把家里剩下的粮食,还有村里其他人家多余的粮食收起来,运到南方去卖,既能帮到那些缺粮的人,自己也能赚点钱,正好可以用来买复习资料和补贴家用。
但这个想法也有风险,万一被公社发现了,说是 “投机倒把”,那麻烦就大了。
林卫东皱着眉头,琢磨着怎么才能既安全又能做成这笔生意。
第二天早上,林卫东跟父亲林建国说了自己的想法。
林建国一听就急了:“卫东,你疯了?
那是投机倒把!
要是被抓住了,不仅要没收粮食,还要被批斗!”
赵秀兰也吓了一跳:“是啊卫东,咱可不能干犯法的事,安安稳稳复习功课不好吗?”
林卫东知道父母的担心,他解释道:“爹,娘,我不是要大规模地买卖粮食,就是把村里人家多余的粮食收起来,运到南方去,卖给那些缺粮的人。
咱们不张扬,偷偷地干,应该不会被发现。
而且,这样既能帮到别人,咱们也能赚点钱,我买复习资料就不用跟家里要钱了。”
林建国还是不同意:“不行!
太危险了!
公社里的人天天在村里转,万一被发现了,咱家就完了!”
林卫东没再跟父亲争辩,他知道父亲的性格,得让他慢慢接受。
接下来的几天,林卫东一边复习功课,一边留意村里人家的粮食情况。
他发现,村里确实有不少人家,因为家里壮劳力多,分的粮食吃不完,都想把多余的粮食卖掉,换点钱给孩子买新衣服或者买些日用品。
这天,林卫东在田里干活的时候,跟村里的李大叔聊了起来。
李大叔家里有两个儿子,都是壮劳力,年底分了不少粮食,正愁没地方卖。
林卫东试探着说:“李大叔,你家多余的粮食要是想卖,我能帮你找到买家,就是价格可能比公社粮站低一点。”
李大叔眼睛一亮:“真的?
只要能卖掉就行,粮站的价格太低了,还得凭粮本,我家粮本早就用完了。”
林卫东心里一喜:“那行,等我联系好买家,就来跟你说。”
晚上回家,林卫东又跟父亲提起了这件事,还把李大叔的情况说了一遍。
林建国沉默了半天,才说:“你要是真想干,就得小心点,千万别让公社的人知道。
还有,你一个人去南方不行,太危险了,得找个可靠的人跟你一起去。”
林卫东知道父亲松口了,连忙说:“爹,我想跟我表哥一起去。
表哥在南方当兵,明年就要退伍了,他对南方的情况熟悉,能帮上忙。”
林建国点了点头:“你表哥倒是个可靠的人。
那你先跟你表哥联系一下,看看他怎么说。”
林卫东赶紧给表哥写信。
表哥叫陈建军,在广州当兵,两人从小关系就好。
林卫东在信里跟表哥说了自己的想法,还问他广州那边的粮食情况。
半个月后,林卫东收到了表哥的回信。
表哥在信里说,广州那边确实有很多人缺粮,尤其是一些工厂的工人,粮食不够吃,愿意花钱买私下里的粮食。
他还说,等林卫东把粮食运到广州,他可以帮忙联系买家,还能找地方存放粮食。
有了表哥的支持,林卫东更有信心了。
他开始在村里偷偷收粮食,一斤粮食比公社粮站低两分钱,但因为不用凭粮本,村里人家都愿意把粮食卖给她。
短短几天,林卫东就收了两百多斤粮食,装了两***袋。
出发前一天晚上,赵秀兰给林卫东收拾行李,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块钱塞给他:“卫东,路上注意安全,到了广州就给家里写信。
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就找你表哥帮忙。”
林建国也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他攒了半年的烟钱:“拿着,路上买点吃的,别饿着。”
林卫东接过钱,鼻子一酸:“爹,娘,你们放心,我很快就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林卫东背着两***袋粮食,坐上了去县城的拖拉机。
拖拉机颠簸在土路上,林卫东看着越来越远的村子,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这一次南下,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他的未来。
他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抓住第一个商机,为自己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