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缕生机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接下来的两天,对杨家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瓦盆里浸泡的木薯片,成了全家目光的焦点。

每一次换水,周氏都格外仔细,看着清水逐渐变得有些浑浊,她心里就打鼓,忍不住问杨熙:“熙哥儿,这水变色了,是不是毒泡出来了?

真没事吗?”

杨熙每次都给予肯定的回答:“娘,没事,毒就是泡到水里了,多换水才能去干净。”

他深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杨老根则沉默得多,大部分时间都蹲在瓦盆边,眯着眼看着里面的变化,偶尔用手捞起一片木薯片,凑到眼前仔细查看,又嗅一嗅。

他是在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验证孙儿的话。

杨大山的腿脚不便,便负责将之前捡回来的、己经干燥的柴火劈得更细,为后续煮制做准备。

他的动作有些迟缓,但每一次挥动柴刀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

妹妹杨丫似乎也感受到了家里不同寻常的气氛,不再像往常那样因为饥饿而哭闹,只是安静地坐在炕角,一双大眼睛时不时地瞟向那盆“救命粮”。

第三天早上,杨熙感觉自己的身体好了不少,虽然依旧虚弱,但高烧己退,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他坚持要下炕,亲眼看着第一次煮制。

“泡够了,可以煮了。”

杨熙检查了一下木薯片,确认己经浸泡得足够时间(他无法精确到小时,只能根据经验和外观判断)。

周氏将浸泡好的木薯片捞出来,用清水又冲洗了一遍,然后放入家里那口最大的、边缘有个小缺口的铁锅里,加满水。

灶膛里的火生了起来,枯枝燃烧发出噼啪的声响,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也映亮了围在灶边的一家五口人紧张而期盼的脸庞。

水渐渐沸腾,白色的蒸汽弥漫开来,带着一股淡淡的、有些奇特的气味,并非香味,但也并非令人不适的怪味。

“熙哥儿,要煮多久?”

周氏紧张地问。

“至少……至少小半个时辰吧。”

杨熙估算着时间,“要煮到用筷子能轻易扎透才行。”

时间在等待中显得格外漫长。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木薯片在沸水中逐渐变得柔软、透明。

终于,杨熙觉得时间差不多了,让周氏用筷子戳了一下,果然轻易就穿透了。

“捞出来吧,娘。”

煮熟的木薯片被捞到一个陶盆里,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质感,看起来倒是比生的时候顺眼了不少。

但谁也不敢先动。

杨老根拿起一片,吹了吹热气,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然后看向杨熙。

杨熙知道,此刻必须有人来证明。

他走上前,也拿起一片。

说完全不担心是假的,但他的知识给了他底气。

他小心地吹凉,然后咬了一小口。

口感粉糯,微微带点韧性,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只有植物淀粉最本质的淡甜和饱腹感。

他细细咀嚼,咽了下去,然后对家人们露出了一个安抚的笑容:“爷爷,爹,娘,没问题,可以吃。

口感像没什么味道的芋头,顶饱。”

看到杨熙亲自尝过并且无事,杨老根不再犹豫,也咬了一口。

他慢慢地嚼着,浑浊的眼睛里光芒闪烁。

片刻后,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能吃!

是粮食的味道!”

杨大山和周氏这才彻底放下心来,迫不及待地各自拿起一片塞进嘴里。

饥饿让他们顾不得烫,大口咀嚼起来。

“嗯!

粉粉的,能吃!”

杨大山含糊地说着,脸上露出了几天来第一个近乎笑容的表情。

周氏一边吃,一边眼泪就掉了下来,那是绝处逢生的喜悦和心酸。

她赶紧又拿起几片,塞到一首眼巴巴望着的杨丫手里:“丫,快吃,慢点,别噎着。”

杨丫接过热乎乎的木薯片,狼吞虎咽起来,小脸上终于有了一丝满足的红晕。

这一顿,是杨家多日来第一次吃上除了野菜粥和糠团子以外的、能真正称之为“粮食”的东西。

虽然味道寡淡,但那扎实的饱腹感,却给了全家人前所未有的慰藉和希望。

“这东西……产量不知如何?”

杨老根吃完一片,看着盆里剩下的,若有所思地问杨熙。

杨熙心中一动,知道祖父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他回答道:“爷爷,我记得陈老伯提过,这东西在南方长得快,产量不低。

后山那几丛,我们不能一次挖绝,得留种,等开春了,可以试着在咱家那两亩薄田边上种一些。”

杨老根眼中精光一闪,缓缓点头:“是这个理儿!”

秘密,暂时保住了。

生机,也悄然萌发。

然而,就在杨家刚刚因为木薯而缓过一口气时,院门外,传来了一个尖酸刻薄的声音:“杨老大!

在家窝着呢?

欠我们赵家的租子,打算什么时候还啊?”

声音如同冰水,瞬间浇灭了屋内刚刚升起的暖意。

杨大山和周氏的脸色骤然变得惨白。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