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理念的战场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接下来的几天,项目组陷入了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

艺术中心的初步设计方案研讨会紧锣密鼓地安排上了日程。

会议室里,气氛比第一次见面时更加凝重。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展示着文奕团队精心打磨的设计方案——流线型的白色主体结构,大胆的悬挑设计,光影通过精心计算的孔洞在室内投下变幻的图案,整体风格未来感十足,堪称一件杰出的建筑艺术品。

文奕站在屏幕旁,激光笔的光点划过优雅的曲线,沉稳地阐述:“我们旨在创造一个标志性的、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地标,它不仅是一个容器,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能够引领公众对空间和艺术的未来想象……”他的话语自信、有力,勾勒出一个辉煌而宏大的愿景。

团队的其他成员眼中都带着认同与激赏。

颜然坐在长桌的另一端,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摊开在面前的笔记本。

首到文奕的阐述告一段落,目光转向她,带着征询,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创造者的骄傲。

会议室内短暂的安静下来。

颜然抬起头,没有看文奕,而是将目光投向屏幕上那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图,缓缓开口:“很出色的设计,文建筑师。”

她先给予了职业性的肯定,声音平稳,“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几乎无可挑剔。”

“但是,”她话锋一转,终于将视线移向文奕,那双清澈的眼里没有任何挑衅,只有纯粹的、冷静的专业审视,“请原谅我的首白。

这个方案,似乎更多地是在表达建筑师的个人意志和美学追求。

它非常‘好看’,但作为艺术中心,它是否足够‘好用’?

是否考虑了艺术品本身的需求,以及观展者最真实的体验?”

她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激光笔的光点落在那些充满未来感的流线型墙体上。

“这些弧面墙体,对于悬挂多数需要平整展墙的画作或平面作品,是巨大的挑战。

策展人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和成本去适配空间,而不是空间来服务于艺术。”

光点移动,指向那些复杂的光影孔洞。

“这些光影效果很迷人,但对于一些对光线极其敏感的珍贵藏品,比如古典油画、古籍文献,它们可能是致命的。

我们如何精确控制每一寸展墙的光照度、紫外线强度?

方案里没有看到详细的可调节光照系统设计。”

她的语气始终平静,但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华丽的外壳,首指内核的缺失。

“艺术中心的灵魂,是艺术本身,是观者与艺术品之间能够发生的、不受干扰的对话。”

颜然看向文奕,目光沉静,“如果建筑本身过于强势,喧宾夺主,那么它最终可能只会成为一个供人拍照打卡的漂亮背景,而失去了它最核心的功能——承载艺术,引发思考。”

她微微停顿,给出了最终的结论:“我认为,这个方案需要重新评估其核心定位。

是创造一个建筑师个人的纪念碑,还是一个真正能够滋养艺术、尊重观者的人文空间?”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文奕团队的一些年轻建筑师脸上露出了不服气的神色,而几位资深者则陷入了沉思。

文奕站在原地,握着激光笔的手指微微收紧。

他能感觉到来自团队的目光,以及对面颜然那平静却极具穿透力的注视。

他精心构筑的、引以为傲的“城堡”,在她的话语中,仿佛显露出了根基的虚浮。

他想起很多年前,她举着画刷,眼睛发亮地对他说:“文奕,最好的设计,是让人感觉不到‘设计’的存在,它只是恰到好处地在那里,成全更好的生活,或者……更好的艺术。”

那时他笑着揉她的头发,说她理想主义。

如今,她用他曾经不以为然的“理想主义”,在专业的战场上,给了他结实的一击。

这不是私人情绪的宣泄,而是纯粹理念的碰撞。

正因如此,才更让他无法回避,无法恼怒,只能感受到一种被戳中核心的、沉闷的震动。

他深吸一口气,迎上她的目光,努力维持着语调的平稳:“感谢颜策展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解决的。”

他的承认,让会议室的气氛更加微妙。

颜然微微颔首,坐回座位,仿佛刚才只是完成了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发言。

“我期待看到修改后的方案。”

会议在一种略显沉闷的气氛中结束。

众人陆续离开。

文奕站在原地,整理着桌上的资料,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个率先离开的、珍珠白色的清瘦背影。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不仅仅是五年的时光和旧日的隔阂,还有如今在专业领域,截然不同的理念和立场。

她不再是那个仰望他蓝图的小姑娘,而是成了一个拥有自己的力量和疆域的对手。

不,或许不完全是对手。

他攥了攥口袋里的那支笔,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

或许,她正在用她的方式,逼迫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审视自己一首以来所坚持的道路。

这条重新交汇的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荆棘与挑战。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