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前世的《易经》注本与今生的感悟相融,在藏书阁旁辟了一间“同心斋”,既研卦理,也收徒授课,想让易经的智慧与彼此的深情一同流传。
书院里的弟子们总说,苏先生解卦温婉,如“坤卦”般厚德载物,讲“咸卦”时眼底藏着笑意;温先生授课沉稳,似“乾卦”般自强不息,谈“恒卦”时总不自觉望向苏先生。
弟子们最爱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从青瓦巷的初遇到忘川河畔的约定,每一段都与卦象相连,听得人心生向往。
这年,一对年轻弟子闹了别扭,男弟子性子急躁,遇事总想强求,女弟子温婉却固执,两人因研学方向起了争执,互不相让。
苏晚见状,取来三枚铜钱,让他们共摇一卦,得“睽卦”——“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睽卦看似相悖,实则‘君子以同而异’,”苏晚轻声解释,“世间没有完全契合的人,就像卦象有阴有阳,需懂得‘和而不同’。”
温景然补充道:“当年我与你师母,也遇过‘坎卦’险滩、‘睽卦’分歧,但凭着‘同人卦’的同心、‘谦卦’的包容,才慢慢磨合。”
他取出那方刻着恒卦的砚台,又拿出苏晚的泰卦银簪,“这两件信物,是我们的‘契’,但真正的契,不在器物,而在‘心不变’。
你们若能守着本心,互相体谅,‘睽卦’也能转为‘泰卦’。”
年轻弟子们似懂非懂,却看着苏先生与温先生相视而笑的模样,渐渐消了气。
后来,这对弟子果然携手研学,还仿照师父师母,刻了“同人卦”的玉佩作为信物,成了书院里的一段佳话。
岁月流转,同心斋的弟子越来越多,苏晚与温景然的注本也渐渐成书,题名《同心易解》。
书中既有对六十西卦的精解,也穿插着他们两世相守的故事,扉页上写着:“易者,变也;情者,恒也。
以变应世,以恒养心,方为正道。”
晚年时,两人依旧每日在同心斋研卦、授课。
弟子们发现,师父师母读《易经》时,总爱翻到“既济”与“未济”之间的空白页——那里没有卦辞,却被他们用朱砂合画了一幅“生生卦”,旁注“两心相依,生生不息”。
一日,夕阳西下,弟子们都己散去,温景然扶着苏晚坐在窗边,看着院中随风摇曳的柳枝,轻声道:“此生依卦而活,传薪火,续深情,算是圆满了。”
苏晚点头,指尖划过《同心易解》的书页,眼中映着晚霞与他的身影:“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我们不仅传了卦理,更传了相守之道,这便是最好的余庆。”
温景然握紧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一如两世之前:“若有来生,仍以卦为契,仍做同心人,仍传这份薪火。”
同心斋的灯光亮起,映着案上叠放的《同心易解》,也映着一对相守两世、温润如初的身影。
他们的爱情,早己与易经的智慧融为一体,化作薪火,在岁月中代代相传,成为永恒的温暖与指引。
时光又过百年,江南书院的“同心斋”早己声名远播,只是当年苏晚与温景然的亲传弟子也己白发苍苍。
这日,斋中来了两个特殊的少年少女——少年眉目如当年的温景然,手中攥着半枚刻着“恒卦”的铜钱;少女眉眼似极了苏晚,发髻间插着半支“泰卦”银簪,簪尾恰好能与铜钱契合。
“弟子林恒,弟子苏泰,愿入同心斋研学《易经》。”
两人异口同声,话音落下时,竟同时感到心口一阵温热。
守斋的老弟子望着那半枚铜钱与半支银簪,眼中泛起泪光——这正是师父师母当年留下的信物,传说会在来世有缘人手中重聚。
入斋之后,林恒与苏泰总觉彼此格外投缘。
林恒研学“乾卦”,行事果决却有时急躁;苏泰专攻“坤卦”,温婉包容却偶缺主见。
一次研学“否卦”,两人为“否极泰来”的释义争执不下,林恒坚持“险中求变”,苏泰主张“静待时变”,吵得面红耳赤。
老弟子并未劝解,只递上一本泛黄的《同心易解》,翻到“睽卦”注解处——那是当年苏晚与温景然亲手写下的:“睽者,异也;同者,心也。
阴阳相异方能互补,意见相悖亦可同心。”
林恒与苏泰读着注解,又看向书中夹着的一幅旧画——画中是青瓦巷的观复斋,一对男女并肩研卦,眉眼竟与他们有七分相似。
“原来师父师母也遇过这般分歧。”
苏泰轻声说,指尖抚过画中女子的发髻,恰好触到自己簪子的位置。
林恒握紧手中的半枚铜钱,忽然明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我们不该争谁对谁错,该学乾坤互补。”
他提出按“需卦”行事,先搜集史料佐证,再结合实际推演;苏泰则依“节卦”分寸,制定研学计划,张弛有度。
数月后,两人合力完成《否泰新解》,文中既含“乾卦”的进取,又有“坤卦”的沉稳,更融入了“同人卦”的同心之理。
老弟子看完,取出当年那方恒卦砚台,砚底竟藏着一行小字:“薪火相传,不仅传易,更传同心。”
这日深夜,林恒与苏泰在同心斋整理古籍,忽遇暴雨,窗外雷声阵阵。
苏泰一时心悸,林恒下意识将她护在身后,手中的半枚铜钱与她簪上的半支银簪同时发光,竟在空中拼成完整的“同人卦”虚影。
虚影中,浮现出苏晚与温景然的身影,他们笑着颔首,声音穿越百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你们己懂易之真谛,亦续同心之约。”
雷声渐歇,虚影散去,铜钱与银簪恢复原状,却牢牢吸附在一起。
林恒与苏泰相视而笑,眼中是跨越百年的默契与深情。
此后,同心斋的灯火依旧明亮,林恒与苏泰接过薪火,一边研学授课,一边将彼此的深情融入卦理。
他们的故事,如当年的苏晚与温景然一般,在江南书院代代相传,而《易经》中的同心之道,也随着这生生不息的爱情,在岁月长河中永远流传。